本书分为三辑, 收录了《念锦州》、《一记耳光的沉重》、《请假》、《欢呼妻的退休》、《自行车的记忆》、《寻找一个药方》、《渴念》、《祖居》、《我的戒烟》、《过舟山》等散文作品。
两个外孙女都在美国上学,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每当周末通电话时,我总是先问她们这个星期有什么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姥姥姥爷吗?和爸爸妈妈打牌了吗?然后再问锻炼身体——跳绳了吗?打网球了吗?最后才问,学习怎么样?如果有考试,她们便告诉我——我们都得A。
为什么是这样的询问顺序?习惯使然。
我爱玩儿。从小到大,什么都玩儿。晴天白日,去操场踢足球打篮球。
刮风下雨,在屋里下军旗下象棋打扑克。游览名山大川,拜谒名胜古迹,我都欣然前往。在钓鱼比赛中,我还创造过一项纪录,至今,北京文学界那些钓翁们仍无人打破。如今,我年过七旬,仍然爱玩儿,如果偶尔能侥幸淘到一块精美的商周古玉,便像儿时得到一件渴望已久的玩具,爱不释手,睡觉时也搁在枕头底下。
我没有感受过升学的压力,上完初小升高小,上学初中升高中,没有名目繁多的补习班,没有刻意准备升学考试,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按部就班罢了。
相比之下,今天中国的孩子们就大大不幸了。应试教育下,过去书本上常说的“孩子们天真烂漫有如春花的笑脸”,生活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近两年,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快乐教育”的理念。这个提法极好!估计孩子们会喜欢,家长们也会喜欢。可是,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孩子们和家长们敢享受“快乐教育”可能带给他们的快乐吗?他们面临的是两难的选择。
你可以拥有快乐的童年,快乐的少年,但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高考落榜——那还会有快乐青年快乐中年可言吗?如果你没有远虑,果断地选择快乐青年快乐中年,那就要像近些年来的孩子们一样——放弃自己童年的快乐少年的快乐。
为什么不能两全其美呢?这是当今中国教育一个时代性的难题,由多种原因形成,想要破解,远非一日之功,你们不幸,赶上了。
我不明白,把那些令人类早在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便已掌握的知识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在今天的工作中,究竟用得上多少?几乎用不上,仅是打基础而已。既是打基础,就要核算成本,何不把中小学现有的课程科学地大大地删削一番,以便省出时间,省出精力,让孩子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读他们喜欢读的书,钻研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当今的世界,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的劳动,科技的发展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而应试教育绝对培养不出有独立人格有创造能力的蓝领和白领。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科研人员,每年完成的科研论文远非其他国家可比,可是,那数以万计的论文,都极少被国外同行引用。很简单,我们的绝大多数论文没有新意,科研论文中没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那还是科研论文吗?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在多年社会生活中政治生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有时甚至苦不堪言,但在学习生活中却很幸运——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业。我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我更幸运,直到退休,都没离开我喜爱的文学——这是我从学生时代就乐意做的事情,是能唤起我心中美好激情的事情。
据编辑说,这套丛书的读者将是青少年,我倚老卖老,很想说几句对孩子们有益的话,实际呢——什么也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