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夏天,尚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青年行泽东与萧子升历时约1个月,游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阳五县,深入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本书以生动的笔触、独特的视角追溯了毛泽东读无字之书、体民生之艰、立寻本之志、得信仰之源的人生历程。在这次游历中,毛泽东和萧子升通过对乡村、城镇、矿山等地的实地考察,对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矛盾、人民生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对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们还拜访了当地居民、教师、商人等不同阶层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教育娱乐、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形成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全面认识。 本书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讲述,展现了毛泽东等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的习惯,以及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这也是一部记录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游学•1917》是第一部专门讲述毛泽东1917年游学的文学作品。作家纪红建以大量文献、采访和亲身行走为依据,让这段历史从隐约走向清晰,补充了党史的空白,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 作家纪红建创作这部作品,是为了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和发扬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矢志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
? 本书以“小”见“大”,以1917年青年毛泽东的一次“游学”为切口,循着这条线索,探寻他们如何与名流、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地方官吏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了解社会现状的?真实的中国现状对他们有何触动?他们如何赓续文化和精神血脉,进而注入中华民族这一精神共同体并绵延至今?调查研究的真正价值是什么?这次游学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背后,必然是一条璀璨的历史洪流。
? 《游学•1917》不只是走进历史现场,更指明了历史对当代人,特别是中国青年的启示意义。在学习中进行独立思考,在调查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这些宝贵的精神传承至今值得我们学习。
? 本书写法独特,颇具可读性。作家纪红建以自己的行走和采访、大量文献为依据,以受访者的见解、“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文献史料等三条线索交织,既在行走中寻得历史丰富的踪迹,又使自己通过在地即景的联想走进历史,感知书写对象曾经的历史气场,使作品的寻访叙事显得迷人而饱满。
纪红建,湖南望城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大战“疫”》《哑巴红军》《彩瓷帆影》《大国制造》等二十余部,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当代》《求是》等刊物发表长中短篇报告文学200余万字。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宣部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系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