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包含《帝陵图说》《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前明十三陵始末图说》四种清代以来的陵寝文献。梁份是清代初期重要学者,也是明遗民圈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其所著《帝陵图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了天寿山明十三陵及金山景帝陵地理状况、营建过程、规制、风水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遗民情怀和风水思想,对明代帝王陵寝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均为清人潘祖荫著,各一卷。潘氏于同治、光绪间先后参与办理清文宗,穆宗等皇室成员葬事,奉派往东陵、西陵办事多次,后将相关行程的日记整理成书,以行程目的地命名。本书因为成于多难之际,不甚为世人所知,潘氏日记正本有所遗失,有光绪刻本传世。本书对研究清皇室的葬事有历史参考价值。《前明十三陵始末图说》是民国初期人刘仁甫所著的一种文史读物,以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十三陵的选址、建设、方位等相关信息,并附清代皇帝对明陵的相关谕旨、题咏等,也掺杂了一些民间故事在内。
梁份,字质人,江西南丰人。清代地理学家、文学家。 少从彭士望、魏禧讲求经世之学,工古文辞。独自出游西北、黔、滇及燕、赵、秦、晋、齐、魏旧地,览山川,记轶事。著有《怀葛堂文集》十五卷,《西陲今略》八卷。潘祖荫,字在钟,号伯寅,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中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刘仁甫,民国时文人,生平不明。姜鹏,女,吉林省吉林市人,1982年生,文学博士。河南省作家协会成员、河南红楼梦研究会成员。目前供职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为唐宋元明清诗文、文学地理学,出版《白居易传》、《诸葛亮传》、《闺阁里的那点春风》、《飞花令里赏诗词》等多部著作。
帝陵圖説
帝陵圖説卷之一
鍾山全圖(缺)
孝陵圖(缺)
圖説(缺)
帝陵圖説卷之二
天壽山圖
天壽山全圖
天壽山
長陵圖
長陵
永陵圖
永陵
昭陵圖
昭陵
定陵圖
定陵
慶陵圖
慶陵
德陵圖
德陵
獻陵圖
獻陵
景陵圖
景陵
裕陵圖
裕陵
茂陵圖
茂陵
泰陵圖
泰陵
康陵圖
康陵
攢宫圖
攢宫
帝陵圖説卷之三
金山圖
金山
景皇帝陵
《帝陵圖説》書後
重書《帝陵圖説》後
十三陵記上
十三陵記下
東陵日記
西陵日記
前明十三陵始末圖説
天壽山,十二陵一攢宫所在者,西接居庸,北通黄花鎮,南跨昌平州,盖燕京之北屏也。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垣,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斷,至居庸關。居庸萬峰矗立,廻翔盤曲,而東拔地特起,爲天壽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强,力量全,風氣聚,水土深厚,六道正,昆崙以來之北幹,王氣所聚矣。内則蟒山盤其左,虎峪踞其右,鳳凰翥其南,黄花城、四海冶擁其後。外則西有西山,東有馬蘭峪,群峰羅列,如几如屏,如拱如抱,如萬騎簇擁,如千官侍從。其東西山口,一水流伏,如帶在腰,近若沙河、白水,遠若衛漳、河江,若大若小,莫不朝宗。水土之襲如此。一祖十二宗,二百四十年一統無外之河山,宜其祥鍾也於是乎在矣。
自古山陵所在,率名天壽。大明熙祖葬基運,仁祖葬英陵,固非人力。太祖高皇帝開創鴻基,於金陵神烈山始營孝陵,而已皆本之。古帝王以及漢唐,父子祖孫園陵不一山之意也。北平初爲行都,擇兆域封天壽,自成祖始。天壽封而《周禮·冢人》「公墓」之意寓焉。成祖可不祔於孝陵,而成祖之後,聖子神孫,必不可不祔於天壽。昭昭穆穆,纍纍相望於一山,而留都可無意矣。
天壽在昌平州北,照璧山之後,東柞子山也。明堂甚大,廣輪二十里許,置守冢可百萬家。蓋東西龍砂重疊環繞,端拱於旁列,而平衍其中,如蓮之瓣之包裹其房也。山列東西北三面,山石斗峭,險不可升。永樂七年營天壽,又因山爲城,周遭繚貞䂥,設重險,絡繹不絶者可六七十里。又水口壘水門,山口砌城堞。惟南面山小,地平曠,用是增險益峻狹,塹山鑿石甃城垣,中建大紅門,爲出入路。又設護陵軍,陵各千户所五,把截山口。又壘塞砌斷東北山口可通黄花鎮各路者,其所以禁往來、備非常、衛墳壟、固天壽於苞桑者,計至熟悉也。
韓愈謂「天下之安危在邊」,北都自大寧廢,恃爲北面固者,外内兩邊已耳。天壽其内邊也,恃爲園陵固者,山之天險已耳。群山連綿,勢必起伏而中斷;澗水所流、人跡所經、輪蹄所出入、不能無平夷,是爲山口。天壽環山數十里,山口多以十數。塞之。如不塞,防之如未防者,法制有時踈,而趨利無時息也。天壽之麓皆山口,山口之外皆外邊塞垣,戎馬往往生郊,其震驚於龍蜕之墟,已先及矣。天下吉壤至多,當年不取檀拓,中葉不取馬蘭,顧若百里之魯,區區合諸防者,是遵何説哉?彼廖均卿者,相冢已也,形勝遠謀,誤於其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