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明的进程,在欧洲、西方的整体架构中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书是一部关于德国思想史、知识史的专著。作者从灿若星河的德国思想家图谱中,撷取歌德和马克思的家世、生平,特别是其接受大学教育的历程,借助翔实的史料加以刻画,尝试在整个文明进程中来把握歌德到马克思线索所表现出的核心意义。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三篇,以文明结构的三分法为主要关注内容,即制度、器物和文化。
上篇考察作为制度的教育,即选择以教育为切入点来考察制度的规训意义。
中篇关注作为器物的文学、政治,将通常被视为上层建筑的文学、政治作为个案研究的主题,分别考察歌德、马克思的文学、政治实践过程。
下篇探讨作为文化的世界、思维,选择了两个不同层面的角度切入,一是作为理念的具体概念的世界,即包括世界文学、世界公民、世界历史、世界心灵等不同层面,结合德国精神史的传统来做较为深入的分析;二是作为核心组成的思维模式,尤其突出探讨二元论的重要功用。
本书是一部德国学专著。作者从灿若星河的德国精神谱系中,撷取歌德和马克思两位思想家作为核心人物,以文本为田野,以历史为空间,以侨易学为资源,借助翔实的史料加以刻画,反映1819世纪德国精神世界的传承与超越。
作者从作为制度的教育入手,进而从对经典文本的细读中立体地再现了歌德与马克思的文学世界和政治实践,最终落脚于德国文明的思脉结构与现代性的反思,兼而进行了中欧思想传统的跨文化比较。
作者认为,歌德和马克思的伟志宏愿及其终身成就,为后世人类标示了文明的灯塔,展现了一条通过为人类工作而获得至高尊严的自由之路。
代序
第一章 绪 论
一、作为整体视域的德国学及其核心领域:从歌德学到马克思学
二、德国精神史格局中的歌德 - 马克思结构:以文学世界为视角
三、作为制度的教育规定性:德国大学的意义
四、理论框架与学术思路
第二章 18 世纪的德国教育:歌德的大学时代与教养形成
一、18 世纪的德国大学场域及其规则:哥廷根还是莱比锡?
二、歌德的成长年代《诗与真》中反映的家世与生性
三、斯特拉斯堡的博士学位与导师力量赫尔德对歌德的引导与压迫
第三章 19 世纪中期的德国教育:马克思的教育背景与德国精神的变形
一、教育制度:波恩、柏林与耶拿
二、家世背景:闪系文化与改宗基督教
三、侨易语境:欧洲内部的德、法、英侨易过程
四、思想形成:德国精神之变形
第四章 文学世界的营拟、尝试与认知:以歌德、马克思为中心的讨论
一、场域视野中的歌德文学世界营拟
二、马克思的文学世界尝试:以青年时代与歌德接受为中心
三、文学与学术的关联:马克思的文学世界认知
第五章 政治场域:魏玛为官与伦敦流亡体现的尘世之缘与伟人之心
一、18 世纪至 19 世纪的德国政治与文化生态
二、歌德的文人之路与官宦生涯
三、战士之途与艰难时世:马克思的流浪宿命与政治的另类表现方式
第六章 世界理想:世界文学、世界市场与世界公民
一、歌德:世界诗人与世界文学
二、马克思的理论发覆:从世界文学到世界市场
三、世界关怀与世界公民:文史哲融通之后的德国精神与世界理想
第七章 思维模式的二元论问题:从二元对峙到一元三分
一、歌德、马克思的二元论模式
二、西方传统的二元论认知
三、中国思维模式的二元表象与一元三分意义:以天演论与互助论为例
四、和、同与中道思维:认知史的意义揭示与二元论的多重阐释
第八章 结 论
一、思脉结构与现代性
二、经济基础与资本认知
三、知识史线索与文明架构的形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