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栋房子,都是盛放时间与空间的容器,而艺术博物馆,是拥有时空的房子,墙上的每幅画,都是一个隧道入口。
作者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拜访它的艺术博物馆,对绘画作品中的人文历史内涵有着浓厚的兴趣,所观所感,拾忆成篇,不拘话题与表达方式。从一幅画背后的神秘谋杀故事,到在画中风景地旅行的意外生死经历,等等。其中,有对历史与人性探幽发微的寻问,如印象派大师笔下的悲剧女性、美国西部大迁徙中的食人惨剧、一战前线的人肉盾牌;有对人类与自然、信仰的思考,如美国加州优胜美地山谷和杭州三生石;有对裸女作品中折射出的人类两性关系及其特定时代含义的解读,如女奴贩卖及圣经人物浴女画。多为非虚构文字,其间无不透射出人道主义价值关怀。作者期待读者朋友们,每读到似曾相识之处,都能发出会心微笑。
- 人类这自诩为万物之灵的物种啊,在文明的道路上跋涉了数千年之后,当被迫在吃掉同伴和自己死去之间做出选择时,结果会是怎样的?
- 对于死者而言,死亡,既不神圣,也不肮脏。唯有生者,才赋予死亡以各种不同的意义,或崇高,或卑微。只因人类始终不愿承认,生命其实就是一场卑微的存在。
- 权力,在它还没有被人类关进文明的笼子之前,长得究竟是个啥样儿?而*的权力,对权力者而言,究竟意味了什么?有时,至高无上和孤独是同义词。
- 偷窥起源于人类的动物本能,即使在文明时代,偷窥的动机仍是争得生存优势。然而时至今日,创意无穷的人类将偷窥打造成了一门生意,隐私变成了可以出售的商品。
- 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演进,几乎无一不是对大自然的模拟。居所模拟洞穴,音乐模拟天籁。城市社会,达标了这种模拟的顶点。然而只有山岳和大海,就像子宫和羊水,能让我们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证实自己的真实。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猜测,我们可能都生活在一张膜的曲面上,而附近还存在着另外一张我们看不见的影子膜。因为光只能沿着膜旅行,而不能穿过两膜之间的空间。因此,影子膜那边的影子世界,里面的物体都是以暗物质形式存在的,它们因为不反射光而不可见。
而绘画,以及那些画里的人与神、山水与天空、船、建筑与石碑,就是凝固了的时光。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从它们外表的凸面穿越进去,反向行走在时光的凹面之上,去触摸和感知人性暗物质在上面的留痕,会得到更多有趣的发现。
序 寻找不朽的灵魂
我在想这个写过《追赶我的回声》的彭志翔不只是追赶回声,他在追寻灵魂,追寻不朽。
这个每晚爬格子的优秀医生使我想起达芬奇,绘画的达芬奇却干着医生的活为避人耳目他老人家经常深夜解剖尸体,除了解骨骼肌肉结构,他还有一个目的:
所有的尸体都被解剖过了,我却没有找到一个东西,就是灵魂,到底灵魂在哪里?
的确,灵魂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没有灵魂的躯壳无异于行尸走肉,灵魂掌控肉体,赋予人自我意识,它才是人的本质,是不朽的精神实体。灵魂,一切痛苦喜乐皆因你而生,生命终了,活着的人们会诵着《安魂曲》,安抚祈求灵魂的安顿。然而,怎样的灵魂才会不朽?
我想,这才是驱使深谙科学之道的彭医生孜孜以求的动因。
不朽的灵魂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精神,是荣光、理想与成就使个体灵魂从与社会和自然的纽带中脱颖而出,不朽的灵魂由此被发现,也由此诞生,灵魂不朽的人生多姿多彩,也借此成为一种精神而得以永生。
人文主义之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精神领袖彼得拉克说:除灵魂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不朽的灵魂不再是关在肉体之笼中的鸟,而是激活了肉体生命的个体精神存在。
在彭志翔新书《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中,他把目光投向以光影留住时间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画家,在这些油彩的凹面里,他找到了那些创造不朽名作的灵魂,他与他,与画面里的他与她及他们,像久别重逢的朋友,喃喃私语。
我想,那些不朽的灵魂自有相通之处,渴望成为不朽灵魂的人们,在这里,会找到知音。
(
陈铿:画家,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广州青年美协副主席、香港美术研究会永久会员。)
自序 走在时光的凹面
在雅典的后一个下午,我徘徊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里。很多大厅几乎空无一人,在参观完青铜器展厅后,我发现相邻的一间展厅大门虚掩着,于是好奇地探头向里面看,只见几位文物工作人员,正附身一尊巨大的古青铜雕像上面用手摸索着什么。雕像脸向下倒卧地面,展露在人们眼前的,是背后镂空的内部凹面,不像雕像俊朗、流畅和光洁的外观,它的凹面黝黑而粗糙,谈不上美感,却让人产生一个联想:历史时光,也会有它的凸面与凹面,有它的受光侧与背光侧。从不同的维度去凝视和触摸,我们会得到更多有趣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猜测,我们可能都生活在一张膜的曲面上,而附近还存在着另外一张影子膜,我们却看不见那张膜,因为光只能沿着膜旅行,而不能穿过两膜之间的空间。影子膜那边存在一个影子世界,里面的物体以暗物质形式存在,它因为不反射光而不可见。我承认自己对这个现代物理学之谜一无所知,但科学家所言的,那个对应于我们世界的、另一个镜像世界里隐藏的暗物质,让我无法不想到人类外表之下,隐藏着的人性深渊,它幽微而充满未知,像不像一个与我们互为表里的膜世界?
我曾经在世界这本巨大的书上胡乱翻阅过,对所看到的插图画作,总是会产生多瞥一眼的冲动,我不光满足于画面给予我的印象与故事,还老想着去窥视画面背后可能隐藏的东西,那些画里面的人与神、山水与天空、船、建筑与石碑,它们就是凝固了的时光。从外表的凸面穿越进去,然后反向行走在这时光的凹面之上,去触摸和感知人性的暗物质在上面的留痕,对于我,这常常是一种有趣的体验,本书就多为观画有感而作的随笔散文结集。
书此小文为序。
彭志翔2018 年5 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