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第3版的基础上,根据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新发布的有关国家标准修订而成。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全书共12章,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概论、平面连杆机构、凸轮及间歇运动机构、带传动和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系和减速器、联接、轴和轴承、其他常用零部件、机器速度与机械平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每章都有目标要求和思考与练习题。附录是相关章节的实验指导。
本书适用于学时数为60~80的教学计划,其中10学时为实验课。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用书。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畅销教材全新改版,双色印刷更直观
★理实一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每章都设“学思园地”栏目,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方便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本书是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机械设计制造类、机电设备类、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标准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修订而成。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常用机构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特点和典型应用等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一定的了解;了解通用零部件的结构形状、作用、类型、简单加工和设计计算方法,初步具备设计简单机械及普通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具备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等有关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创新、敬业、严谨和负责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围绕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来设计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以适应高职学生独特的学情特点。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对基本理论和相关公式进行了简化,论述简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安排了5次实验课。
2.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视频、动画以二维码形式嵌入教材内容中,扫一扫直接观看;另随书附赠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习题答案和试卷。
3.采用的标准均为现行国家标准。
4.每章都设“学思园地”栏目,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本书由陶松桥、段少丽和闵小琪任主编,肖红波和谭娟任副主编,参编人员有李英、刘靖、朱道扬、杜娟和万丽。
本书可与闵小琪主编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第2版》配套使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的教材、论著、期刊和课程思政案例等,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出,特此说明并致谢。因各种条件所限,未能与有关编著者取得联系,引用与理解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由于受时间、资料和编者水平及其他条件限制,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陶松桥,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博士毕业,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硕士毕业,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任主管教学科研副院长7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熟悉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担任机械工程类专业评审专家、湖北省人社厅和教育厅机械大类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湖北省财政厅装备制造类招标评审专家。
前言
第1章 机械设计基础概论1
1.1机械的概念1
1.1.1机械的组成1
1.1.2机器和机构2
1.1.3构件和零件3
1.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3
1.3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3
1.4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4
1.5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4
1.5.1失效形式5
1.5.2设计计算准则5
1.6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6
思考与练习题7
第2章 平面连杆机构8
2.1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其自由度8
2.1.1运动副及其分类8
2.1.2机构中构件的分类9
2.1.3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10
2.1.4机构的自由度11
2.2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13
2.2.1铰链四杆机构14
2.2.2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16
2.3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19
2.3.1急回特性与行程速度变化系数19
2.3.2压力角与传动角20
2.3.3死点位置21
2.4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21
2.4.1按照给定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设计四杆机构22
2.4.2按给定连杆位置设计四杆机构22
思考与练习题23
第3章 凸轮及间歇运动机构26
3.1凸轮机构26
3.1.1凸轮机构的应用26
3.1.2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28
3.1.3凸轮机构的压力角30
3.1.4凸轮的基圆半径31
3.1.5按给定运动规律设计盘形凸轮轮廓31
3.1.6凸轮的结构和材料33
3.2棘轮机构35
3.2.1棘轮机构的工作原理35
3.2.2棘轮转角的调节36
3.2.3棘轮机构的特点与应用36
3.3槽轮机构37
3.3.1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37
3.3.2槽轮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37
3.3.3槽轮槽数z和拨盘圆柱销数k的选择38
3.4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39
3.4.1不完全齿轮机构39
3.4.2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39
思考与练习题40
第4章 带传动和链传动42
4.1带传动概述43
4.1.1带传动的主要类型43
4.1.2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43
4.2普通V带和V带轮44
4.2.1普通V带44
4.2.2V带轮46
4.3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47
4.3.1带传动的受力分析47
4.3.2带传动的应力分析48
4.3.3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49
4.4V带传动的设计50
4.4.1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50
4.4.2设计准则和单根V带的额定功率51
4.4.3设计步骤和参数选择53
4.5带传动的安装、维护和张紧56
4.5.1V带传动的安装和维护56
4.5.2V带传动的张紧56
4.6链传动概述58
4.7滚子链及其链轮59
4.7.1滚子链59
4.7.2链轮60
4.8链传动的运动特性63
4.9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64
4.9.1链传动的失效形式64
4.9.2链传动的额定功率曲线65
4.9.3链传动的设计计算准则66
4.9.4链传动主要参数的选择67
4.9.5链传动的设计计算68
4.10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68
4.10.1链传动的布置68
4.10.2链传动的张紧69
4.10.3链传动的润滑69
思考与练习题72
第5章 齿轮传动74
5.1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74
5.2渐开线齿廓75
5.2.1渐开线的形成76
5.2.2渐开线的基本性质76
5.2.3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76
5.3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78
5.3.1齿轮各部分的名称78
5.3.2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79
5.3.3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常用的测量项目80
5.4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传动82
5.4.1正确啮合条件82
5.4.2连续传动条件83
5.4.3中心距与啮合角84
5.5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和根切现象85
5.5.1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85
5.5.2根切现象和最少齿数87
5.6变位齿轮传动88
5.6.1变位齿轮88
5.6.2最小变位系数89
5.6.3变位齿轮的几何尺寸和传动类型89
5.7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90
5.7.1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特点90
5.7.2斜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91
5.7.3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和重合度93
5.7.4斜齿圆柱齿轮的当量齿数94
5.8直齿锥齿轮传动94
5.8.1锥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应用94
5.8.2直齿锥齿轮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95
5.8.3直齿锥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96
5.8.4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97
5.9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97
5.9.1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97
5.9.2齿轮材料99
5.9.3齿轮传动精度等级的选择100
5.9.4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设计101
5.9.5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设计106
5.10齿轮的结构设计及齿轮传动的润滑和效率107
5.10.1齿轮的结构设计107
5.10.2齿轮传动的润滑108
5.10.3齿轮传动的效率109
思考与练习题110
第6章 蜗杆传动112
6.1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类型112
6.1.1蜗杆传动的特点112
6.1.2蜗杆传动的类型113
6.2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114
6.2.1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正确啮合条件114
6.2.2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117
6.2.3圆柱蜗杆、蜗轮及传动尺寸规格的标记方法118
6.3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118
6.3.1蜗杆传动的滑动速度118
6.3.2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119
6.3.3蜗杆、蜗轮的材料和结构119
6.4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121
6.4.1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121
6.4.2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122
6.5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123
6.5.1蜗杆传动的效率123
6.5.2蜗杆传动的润滑124
6.5.3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125
思考与练习题126
第7章 齿轮系和减速器127
7.1齿轮系概述127
7.2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及其计算128
7.2.1一对齿轮啮合的传动比128
7.2.2定轴轮系的传动比128
7.3行星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