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棣,身兼导演、影评人和写作者身份,游走于文学、电影、艺术等众多领域,谈论旅行、记忆、孤独等多个文化主题,均与人生处境密切相关。作者每每将多个同类主题的文学、哲学与影像内容串联交织,使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跨界对话,彼此振荡,从而引入对相关主题的深度思考。
关于旅行、想象、未来,关于虚构与真是、距离与焦点,关于摄影、书法,……在唐棣的世界,体裁只是外在的,他用心地生活,思考,一次又一次地穿行在关于想象和艺术的场景中。
本书卖点
1.导演读文学、看电影的心得,艺术爱好者的掌中小书。《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巴塞尔艺术展策展人李振华、艺术批评家寒碧联合推荐!
2.作者兼具作家与导演双重身份,为《晶报·深港书评》2018年度十大好书得主,实验长片《满洲里来的人》被国际电影杂志《银幕》称为中国电影新声。
3.除了电影之外,作者还旁涉对文学、摄影等领域的思考,可见作者见识广博,文字信手拈来,阅读门槛较低,适合大众阅读。
4.开本小巧,设计精致,护封典雅清新,里封又极富电影质感,适合在睡前、在旅途中、在某个闲暇的日子随手翻开。
编辑推荐
1.《电影漫游症札记》的姊妹篇,是作者关于文学与电影、摄影、书法的感受。
《深港书评》十大好书得主、中国电影新声之作导演、《字花》杂志电影书写专栏撰稿人……作者身兼导演、影评人和写作者身份,如何给读者讲述他的私人记忆和感悟?旅行、记忆、孤独,又与怎样的人生处境相关?书桌前的你,面对塞巴尔德、贝尔纳·弗孔、罗伯特·卡帕等人的文学、电影作品,是否也有着同样的漫游感受?
2.文字明白晓畅,适合大众阅读。
3.设计富有电影质感,与内容相呼应,适合小红书、微博等年轻读者晒书分享。
引言
2020 年 3 月,北京。我一个人走出小房间,来到街上。行人不多,车辆更少,每一个声音都显得比平时刺耳。我记得那种淡金色、有点刺眼的阳光,扎扎实实地把曾经拥挤的街道铺满。街道在阳光里,显得落寞而空旷。那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在走路时留意到脚下的影子。艺术史教授维克多·斯托伊奇塔在《影子简史》里说:当人的影子第一次被人用线条勾勒出来时,绘画诞生了。故事的背景是男友要去打仗,很可能回不来了。临别时女孩用跳动的油灯光,把男友的侧脸投射到墙上,然后用画笔勾出形象,这样就可以对着墙壁上的轮廓表达思念。
艺术是什么,可能很难说清。但它具有保存、寄托人的情感的作用,这是肯定的,如同科学可以让人们认识自然界的原理一样重要。在我这里,影子还是影响的隐喻。创作者的工作就是在作品与现实之间(有时也是作品之间)找到这种既发生在自己身上,又能连接他人(阅读、观看、思考),既深藏不露,也象征变动,甚至很可能带来恐慌的关系。
这次外出的目的地是一家艺术书店。我到书店时,书店所在的那层一个人也没有。我拿起一本书坐下后,就被书里描述的一个空间吸引了:在高高的探照灯正下方,是一个没有窗户的空间,里面只有一张操作台、一把扶手椅、一部用来消遣的收音机和几本书,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本值班日志。每隔十五分钟,值班员要在上面记下当时的天气、海面状况、灯光装置的可见度、船只经过的情况、储备情况、养护工作、意外、事故、灯塔工介入处理的情况等。在这里做出的每个决定都是孤独的,却又都影响着航线的选择、航向的变化……不知不觉翻完这本《灯塔工的值班室》,抬起头,附近有了三两个人,阳光也已经褪下去了。
以前,我不知道如何描述那种谁都能接收到的,毫不特殊的,又能和看起来深刻的艺术相关的情绪。就在这时,我想到了孤独。普通人会把它当秘密,生怕外人知道。艺术家不这样,他们视孤独为宝藏,拼命折腾,享受揭开它的过程。我们在生活中并不常用这个词,但每个人一听就懂。现代世界,谁不孤独?这可能就是艺术存在的意义。所以,写艺术也是一种面对,如同意大利文学评论家卡斯特尔维特罗所说:对艺术的欣赏,就是对克服了的困难的欣赏。(《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
唐棣,1984 年 生 于 河 北 唐 山。 20032008 年 写 作;2008 2015 年拍照片、短片;2015
2018 年从事影视编导、新媒体艺术创作;20182023 年在《字花》(香港)、《天涯》杂志开设《电影书写》《法国电影新浪潮小史》专栏。
2009 年起摄影、影像作品开始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波兰文化中心及成都、重庆、香港等地艺术机构展出。
目 录
4 引言
1 卷一
3 想象:旅行启示
35 过去:事实角度
48 承诺:词语之声
64 复现:回归想象
70 追寻:身份焦虑
82 形式:隐逸之谜
95 密度:记忆未来
107 卷二
109 虚构:真实故事贝尔纳·弗孔的图像世界
120 距离:焦点问题罗伯特·卡帕的战地摄影
128 传奇:思想之眼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的摄影与逃离
137 时间:艺术过程罗兰·巴特论艺术
147 新事物:神秘摄影慈禧与中国近代摄影技术
160 长镜头:视觉实况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24 帧》拉片笔记
178 结语
183 附录 书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