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罗尔夫·雷伯,瑞士心理学家,奥斯陆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著有《读点好玩的日常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知识》《批判性情感》《很好!道德心理学简述》等作品。
译者简介:
吴筱岚,中国矿业大学德语专业本科,赴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交流一年,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笔译硕士。曾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其学位论文被评选为德语笔译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译有《恰到好处的敏感》《情绪修复全书》。
前言 行为背后的原因 / i
第一章 从经验中学习:行为主义/1
第二章 填充黑匣子:认知心理学/19
第三章 行为受何控制:动机和情绪/33
第四章 大脑与基因/45
第五章 人类发展/63
第六章 人格与智力:个体差异/83
第七章 与人共存:社会心理学/101
第八章 心理障碍及治疗方法/113
后记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139
参考文献/143
译名对照表/157
样章
一位年轻人正在地铁站里吸烟。当工作人员向他说明地铁站禁止吸烟时,这位年轻人袭击了工作人员并致其重伤。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呢?这位年轻人难道不知道故意伤害他人会受到惩处吗?他以为可以用暴力就能阻止他人的批评吗?他有狂躁症吗?他有智力问题吗?他是不是太轻狂了?还是因为他在暴力泛滥的环境中长大?他的生辰八字不吉利?他被魔鬼迷住了心智?
除最后两项外,上述日常解释对心理学家来说都是可接受的。而星相学试图从生辰八字中推导出人的性格。但科学研究表明,星相学无法预测人的性格。占星术并不科学,因为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撑其预测;占星术并不循证(evidenzbasiert)。心理学中的任何实践都必须以现有的研究结果为支撑。至于上帝和魔鬼,都涉及超自然力量,无法进行科学研究。因此,源于伪科学实践和宗教信仰的假设被排除在心理学之外,所谓心理学,即研究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心理学中的科学性思维如表 1 所示。第一列列出了对于上述年轻吸烟者的攻击性行为的日常解释。事实上,这些非专业的解释与科学解释的匹配度相当高毕竟,首批科学家也是从日常解释入手的,它们赋予了诸多人类行为完全正确的描述说明。非专业人士间的区别体现在他们的偏向性阐述中。有些人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人类的天性,因此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也有人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不良教养的产物,因此是环境所导致的。行为究竟是由基因还是环境决定的?此问题引发了心理学中的天性环境争论。
另一个关于此问题的讨论在于,个人性格和所处情境对于行为的影响。有趣的是,西方的非专业人士在分析年轻吸烟者的攻击性行为时,更喜欢强调其性格或个性的影响,而南亚人和东亚人则认为是特定的情境诱发了年轻人的攻击性行为,比方说对方的责备激怒了他。这一点很有意思。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阐释恰恰对应了心理学中的个人情境争论。在本书中,我们将同时关注天性环境之争与个人情境之争,并讨论不同立场下正方与反方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