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展望2060 --能源产业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本书通过构建中国能源系统预测优化模型,分13个行业对全国和各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及消费结构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能源转化过程的精确模拟实现了中长期内全国一次能源需求的预测仿真,并统筹能源供应安全和“双碳”目标,通过超结构优化模型实现了一次能源的供给结构优化计算,给出了面向碳中和的全国一次能源多情景供需平衡方案。基于系列量化结果,本书围绕能源行业近中期“先立”过程和中远期“立破”接续,提出了2030年和2035年能源发展预测、2050年和2060年能源发展展望等中长期发展图景,凝练形成中国特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步走”战略路径,总结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能源之路的发展特点,凝练出未来可能对能源系统具有颠覆性、重塑性的十大前沿技术,并提出了我国能源发展的共识与倡议。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第一篇 能源发展基础
一、我国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现状
(一)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2023年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三)2023年能源科技进展综述
(四)近年来我国能源发展规律特点
二、我国经济社会和主要用能行业中长期发展趋势
(一)经济社会主要指标
(二)主要用能行业产业规模预测
第二篇 2030年与2035年中国能源发展预测
三、终端能源消费预测
(一)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和产业分布
(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和分品种消费趋势
四、一次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预测
(一)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
(二)分品种一次能源消费达峰及达峰后演化趋势
(三)“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趋势
五、中国能源供需平衡预测推演
(一)能源总体供需平衡
(二)煤炭供需平衡
(三)油气供需平衡
(四)电力电量供需平衡
第三篇 2050年与2060年中国能源发展展望
六、情景设置
(一)情景设置原则
(二)基准情景
(三)拓展情景一:储能承担多时长调峰情景
(四)拓展情景二:CCUS更大规模布局情景
七、基准情景下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展望
(一)我国能源消费中长期展望
(二)我国能源供给中长期展望
八、储能技术更快发展情景下我国能源中长期展望
(一)我国能源消费中长期展望
(二)我国能源供给中长期展望
九、CCUS更大规模布局情景下我国能源中长期展望
(一)我国能源消费中长期展望
(二)我国能源供给中长期展望
十、三种情景下我国能源投资中长期展望
(一)能源行业投资现状
(二)能源行业投资发展趋势展望
十一、未来可能重塑能源系统的重大能源技术
(一)能源生产供给领域技术
(二)能源系统支撑领域技术
(三)能源终端消费领域技术
(四)能源模式创新领域技术
第四篇 煤炭产业专篇
十二、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一)煤炭消费处历史高位,用煤结构持续优化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兜底保供能力显著增强
(三)兼并重组多维推动,产业集中度稳步上升
(四)开发布局加速西移,跨区调运规模持续扩大
十三、煤炭产业近中期发展趋势
(一)2023年煤炭供需形势分析
(二)“十四五”煤炭生产布局及调运分析
(三)碳达峰前后煤炭生产布局和调运分析
(四)2035年前煤炭生产布局和调运分析
十四、煤炭行业中长期发展展望
(一)煤炭减量过程中生产加速向西集中
(二)减碳过程中煤炭产业转型进程逐步加快
第五篇 煤电产业专篇
十五、煤电产业发展现状
(一)火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双降,碳排放增速放缓
(二)机组服役年限短,运行可靠性持续提升
(三)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清洁高效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四)火电行业经营形势严峻,亟需纾困转型
十六、煤电产业近中期发展趋势
(一)“十四五”发展趋势
(二)“十五五”和“十六五”发展趋势
十七、煤电产业中长期发展展望
(一)煤电产业规模
(二)煤电功能演化
第六篇 新能源和水电产业专篇
十八、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风电产业近中期发展趋势
(三)风电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
十九、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现状
(二)太阳能发电产业近中期发展趋势
(三)太阳能发电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
二十、水电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水电产业发展现状
(二)水电产业近中期发展趋势
(三)水电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
第七篇 氢能、储能和CCUS产业专篇
二十一、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二)氢能产业近中期发展趋势
(三)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
二十二、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储能产业发展现状
(二)储能产业近中期发展趋势
(三)储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
二十三、CCUS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CCUS产业发展现状
(二)CCUS产业近中期发展趋势
(三)CCUS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
第八篇 共识与倡议
二十四、能源发展共识与倡议
(一)能源产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能源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
(三)能源节约优先战略
(四)绿色低碳战略方向
(五)能源安全底线思维
(六)能源电力主体先行
(七)零碳负碳技术兜底
(八)科技创新塑造未来
附录:中国能源系统预测优化模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