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实例,详细地讲解了物联网工程技术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全书分为4篇共13章,内容包括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慧交通和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以及物联网工程领域涉及的一些基础技术。本书所有知识都结合了具体案例进行讲解,涉及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可以使读者轻松且全面地了解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现状,快速入门物联网行业,为后续物联网领域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本书适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学习用书,也适合对物联网领域感兴趣的初学者使用。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正处于新一轮生态布局的战略机遇期,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平台、窄带物联网网络、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新网络、新产品逐步推广,物联网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多次提及物联网,提出要在基础设施、芯片、行业应用、创新等方面全面发展物联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也多次提及物联网,并提出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为主的各部委也在积极推动物联网政策出台,提出了发展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案例征集、财政支持、专项资金等一系列举措。本书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结合物联网专业领域的入门学习需求,对物联网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典型应用领域、关键技术、基础技术进行详细介绍。读者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快速了解物联网及其行业的相关技术。
1. 本书内容
本书提供了从物联网整体介绍到物联网工具使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共分为4篇,整体结构如下。
第1篇物联网产业及其发展: 主要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及其基本体系结构,同时介绍物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让读者快速且全面地了解物联网的相关知识,为以后的物联网学习打下基础。
第2篇物联网行业应用: 主要从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慧交通和智慧医疗几个典型的应用行业入手,详细介绍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情况,让读者在具体的实际应用案例中,学习和了解物联网的相关技术知识。
第3篇物联网关键技术: 主要介绍物联网领域应用广泛的数据库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等,让读者了解物联网开发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关键技术,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第4篇物联网相关技术: 介绍了物联网工作领域中涉及的PCB设计与开发技术、LabVIEW数据采集技术、Proteus仿真测试技术、弱电工程安装技术、Axure RP前端设计技术、Arduino物联网开发技术、Visual Studio物联网开发技术、Java物联网开发技术、Android物联网开发技术等,带领读者全面地了解物联网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用到的相关技术。读者阅读本篇后,能全面了解各种技术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选择将来深入学习的技术方向。
2. 本书特点
(1) 落实课程思政,引领专业。本书在章节学习前,均有引出该章节学习内容的课程案例,让读者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而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书以零基础入门读者和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对象,从物联网的发展历程、基本结构和未来发展入手,全面呈现物联网的全貌和现状,让读者在阅读以后,能快速了解物联网的整体特点。
(3) 内容丰富,技术实用。本书通过介绍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让读者快速了解物联网行业所涉及的相关技术,了解物联网从底层硬件到上位机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实用技能,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4) 情景设计,贴近实际。本书的章节设计全部加入了真实的应用场景,从一个物联网小白的角度,带领读者一起从零基础开始进入物联网领域学习,贴近真实学习过程。
(5) 章节练习,复习和检测。本书每个章后都设计了练习题,便于读者阅读后,进行自我复习和检测,掌握自身学习的状况。
本书由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夏先玉、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尹舒冉和重庆启点数字经济研究院兰茗新担任主编。夏先玉主要编写第1章、第9~12章,尹舒冉主要编写第2章、第4章、第6~8章;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周诗玲主要编写第3章;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唐偲祺主要编写第5章;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申淑杰主要编写第13章;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罗香、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贾昕杰、段怡、李宝红、许倩、卓仁前、张璐、贾文杰、湛杨均参与了全书不同章节的审核和校对工作。
本书的编写历时3年,其间物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与最新物联网前沿知识进行对接,编委团队多次进行整体框架的重构,但受限于自身知识水平,始终难以尽善尽美。本书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几经修改终于成稿。感谢参与本书编写的所有老师,大家在编写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若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提出批评指正。书中引用了部分网络资源和数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编者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