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贵族子女在走上社交场前,会与他们的家庭教师共同前往意大利学习古典文学作为教育的最后一环这就是壮游(Grand Tour)的热潮。这不仅是贵族的习俗,更在后期被制度化,游学的出发地和目的地每次都相同。这种行为有人称赞、有人讽刺,当法国大革命爆发,大游学被迫中断,这些贵族子女转而在英国国内的湖区之间旅行。他们拿着旅游指南,通过欣赏风景来磨练自己的审美意识。马车的普及导致了徒步旅行的热潮,人们被鼓励 自己走路,加深他们的诗意想象,而旅行游记的出现让平民对旅行更加憧憬。旧封建主义在旅行游记中被一种充满热情的冒险精神所取代,其结果是包括华兹华斯在内的世界著名浪漫主义英国诗人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种情况下,英国人民都坚持他们的信念:"在旅行中学习 "和 "在旅行中成长"。
序章 乡村与英国人
时至今日,英国对许多日本人依然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如果问一个日本人,他最想去英国的哪里,很多人都会说是湖区,也有些人可能会回答科茨沃尔德。光是听到这些地名,便会使人联想到比得兔和华兹华斯,也一定有人会被唤起在温德米尔湖畔优雅地享受下午茶的美好回忆。或许,耳边还会回响起淙淙溪流声,小溪流淌过至今仍然笼罩着中世纪气息的恬静的村庄。有绘画天赋的人可能会苦思冥想,要怎样才能画出透纳笔下乳白色的雾气。不过也有人觉得,这种乡下地方实在不值一提,说到流行最前线,果然还得是伦敦。
当被问及想在英国做什么事情,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做做园艺的生活是我的理想……啊,但比起在院子里倒腾泥巴,我更想在绿意盎然的地方,吹吹风、走走路。吹吹风和走走路,这两项活动在日本都得到了强烈支持。日本盛行为了健康而发起的步行活动,活动组织规模庞大,活动指导手册上生动活泼地写着:享受行走吧,看看彩色的风!
18世纪,英国人也怀着类似的心态行走。他们建造出景观风格独特的园林,发现了湖区,而伦敦也成为世界都市。
对日本人有莫大吸引力的湖区和伦敦,还有受人喜爱的园艺、步行、风景画等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乡村(countryside)。风景式园林最终成为英式园林的代表出口到全球各地,风景画也在法国艺术界掀起风暴。乡村成了文学创作的缪斯与浪漫主义的源头。
到英国旅行的人,从车窗眺望田园风光时会感到内心平静。身在此乡的平静。而英国人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乡村的精神疗愈能力,乡村是英国人的灵魂归宿。乡村不仅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为人熟知,它作为智慧之源也催生了许多艺术作品。英国的乡村,也是拉丁语诗人维吉尔在《牧歌》中歌颂的理想之乡阿卡迪亚(Arcadia)。乡村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慰藉,又能启迪人类的智慧。
18世纪前,乡村已经作为创作力的源泉发挥着作用,但18世纪后,人们才开始积极承认它对心灵的治愈能力。这种感觉的演变,并不仅仅是英国人造成的,它是英国旅行文化所传递和培养的价值观的产物。
本书重点介绍的是18世纪的旅行文化,那时,跟随铁路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大众旅游还没诞生。不过,我们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追踪旅行的形态,而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作为理想形象的世外桃源(阿卡迪亚)和其母体田园(乡村)的演变上。一言以蔽之:探讨旅行文化的流变,追寻田园的深意。
如前所述,本书将聚焦从1730年到1830年直到托马斯·库克的铁路大众旅游兴起旅途(travel,重点是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路途)向旅行(trip,重点是到达目的地并进行活动)的转变;描述百年间旅之变迁,并尝试解读旅行派生出的种种文化现象。在这一尝试中,引导读者阅读之旅的关键词是阿卡迪亚和乡村。当然,二者不仅仅是英国独有的瑰宝,而且也是西欧古典文化的精神支柱。今天,许多来到英国的旅行者,看到广阔的乡村,便格外有身在英国的实感。那么,乡村为什么会成为英国的标签呢?乡村如何成为英国人的审美意识甚至精神支柱?让我们通过旅行文化的各方面来探讨它的本质吧。
在第一章,我们要探讨旅行文化的第一个案例壮游(Grand Tour)。为了增加知识修养,英国贵族踏上了前往艺术之乡意大利的路,去寻求希腊与拉丁精神根源的滋养,也正是18世纪的英国人将壮游升华为制度。
壮游作为看不见的学院(academy)发挥着作用。古拉丁诗人维吉尔在这种旅行文化的根基之上,光芒四射,持久闪耀。维吉尔的影响力贯穿了整部欧洲思想史,在重要性上,大概只有荷马与他不分伯仲。他在诗集《牧歌》中,对阿卡迪亚这个世外桃源大加赞美。壮游者们受到克洛德·洛兰、尼古拉·普桑等知名画家的古典主义风景画影响,形成了褒扬乡村自然静谧之美的倾向,英国18世纪的精神土壤环境由此形成。
......
作者简介:
中岛俊郎(Nakajima Toshiro),1949年生,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分修满,日本甲南大学名誉教授。1997-1998年于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担任研究人员。 著有《牛津古籍研究:由书籍讲述的英国文化史》,译有《历史与文学:英国现代史论文》。
译者:
丁丽阳,香港教育大学中文研究文学硕士,前图书编辑,自由译者。热爱非虚构作品,在翻译中练习观察世界,已出版社科文化类译作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