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知道分子”胡赳赳原声出场
穿梭于人群的缝隙之中,寻找那么一点诗意和生趣。
他似乎不在意真相,而是热衷于猜人性之谜:冯小刚、余秋雨等一干人物都被他揭掉了底裤。
半颓废半激进的才情令人着迷!
你可以不知道《新周刊》,但决不能不知道胡赳赳
在他面前,很多人感觉自己还不够聪明
也有很多人以为胡赳赳只是有点小聪明
中国第一“知道分子”胡赳赳原声出场。这是他的最新随笔诗文集,有才情必现的歪诗,有犀利尖锐的评论,也有玄思冥想的逍遥文字。他穿梭于人群的缝隙之中,寻找那么一点诗意和无趣。他似乎不在意真相,而是热衷于猜人性之谜:冯小刚、余秋雨等一干人物都被他揭掉了底裤。在他面前,很多人感觉自己还不够聪明,也有很多人以为胡赳赳只是有点小聪明。在北京有一句话“你可以不知道《新周刊》,但决不能不知道胡赳赳”。
陈丹青特意写序推荐。他表扬胡赳赳是“无可掩饰地善良、易感——从七零后开始,性情单纯的个例,而且过了而立之年依旧单纯……我有时不在听他说话,只是想,我喜欢这个家伙。”
现在,图书市场上很难有一本书能像《北京的腔调》这样,给大家带来纯粹阅读的享受,字里行间充满智慧、趣味和纯真,既老辣世故、又温情伤感。对,这正是我们对胡赳赳文字魅力的理解。 在告别2010年的时候,我们迎来了胡赳赳的新书《北京的腔调》,这位现任新周刊杂志主笔,出过三本诗集的70后诗人终于将自己6年来的文字结集成书,向我们款款走来。 6年前,当胡赳赳第一本随笔集《布尔乔亚之痒》出版的时候,作家冯唐写道: “胡赳赳就是北漂文青的代表。我常常想像胡赳赳刚杀到北京时的情景,觉得心驰神荡,血管里胡人的基因“滋滋”沸腾:留江东爹娘在身后,留夺去自己童贞的姑娘在身后,来到北京,没有关系,没有工作,没有存款,提一个箱子,里面三条内裤,三双袜子,一本稿纸,一腔性情,半打避孕套欲望,就来了。” 6年之后,陈丹青在《北京的腔调》序言里写道: “他太不像记者了:如今各报记者多么有见识啊,能对一部电影轻描淡写说两句,不讥笑,已属稀罕。我不想说挑剔、挑刺、职业性冷漠等等是记者的通病,但赳赳即便不做这一行,也会是个例外:他无可掩饰地善良、易感,从七零后开始,性情单纯的个例,而且过了而立之年依旧单纯,概率增多了,赳赳正是其中一位。” 6年时间里,胡赳赳正在自动剥去身上因袭职业记者的外衣,他如今的文体更加多变,从追求新闻影响力到影响人的内心,作者身上镜子般映照出来的文字更加温暖人心。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削弱自己话语的力量、优雅的趣味和犀利的批判。有人说,冯小刚、余秋雨等到一干人物都被他“揭掉了底裤”。也许,只有80后的领军人物韩寒才拥有如此才华毕露的语言天赋。仅仅只有一个韩寒是不够的,胡赳赳的新书意味着知道分子背后的知道分子原声出场。 在微博还没有兴起的时候,胡赳赳就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一种“句读”文体,大量精道的短句像一幅时代的拼贴画,它们也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一年之后,新浪微博来势汹汹,“句读”体变成了140个字的微博体。 在《北京的腔调》里,读者可以读到侦探小说、先锋小说、诗歌、句读体箴言、艺术评论、文化观察、传媒生态、名人趣闻、办公室生存、创意之道,甚至心灵鸡汤式的小品文,《写给剩女的五十条忠告》、《写给情人的三十六个忠告》、《女人节致我的女人(们)》等文章都曾在坊间广为流传,《与最讨厌的人相处的二十条法则》、《如何做减法?》、《个人如何应对经济衰退?》等绝不是那种拼凑式的小报文章,而是作者兴致所至的抒情体例,自认不懂诗的朋友可以当作梨花体诗歌来读,好看又受用。《有上流,无社会》、《中国朝酒晚舞》这样充满禅机的标题在书中随处可见。 总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意一页开始阅读的手边书,在人挤人的地铁车厢,读它能让你旁若无人笑出声来,在办公室,它是一本话题之书,读胡赳赳的书,更像是读一种说话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世方式,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是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的当代版本,它向你展示了一个多情而多姿的北京,生活在朝九晚五之外还有许多种可能性,新思维原来可以创造新生活。 “我喜欢赳赳。他不像个记者、编辑、撰稿人。要不是年龄差异,他活像我的哪位中小学同学,站在弄堂口或者随便什么地点,煽动他的厚嘴唇,随口和我谈起毫不相干的各种话题,彼此不必介意通常需要介意的世故。”陈丹青在序言里写道。 更早些时候,京城传媒江湖流传着一篇名为《有酒须醉胡赳赳》的文章,有这样的句子描述他: “胡赳赳有很多朋友。一些平生第一次来京城的人,也都知道有他这样一个人。江湖上甚至还流行这样一句话:为人不识胡赳赳,到过京城也枉然! ” 《北京的腔调》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胡赳赳,一个有情有义的双鱼座。 在怀念好友瘦谷的文章里,胡赳赳写到: “我对江湖隐隐有拒意,不想让身上的江湖味太浓,过多占用读书与写作的时间。但可怕的时间之敌总是使你的朋友们悄悄倒下,你会发现读书与写作,实在不比那些充满情怀与才思的肉身更具意义。我决定用这篇文章终结我对瘦谷离去的悲伤,他温和的笑脸一定在闪着光,在天堂里的大排档占好座,准备好美酒、美食与美女,等我去痛饮。”胡赳赳的文字是一面湖水,一个挚友的形象跃然纸上。 “赳赳文体”是什么?有人说他是刺穿生活泡沫的堂吉诃德,他的文字很轻,轻到像一阵风,风过无痕,他的文字又很重,因为每个字都写到人心里去了。一日,胡赳赳在微博上敲下四句话:“北岛无从多看,董桥尚可一读;最喜陈氏丹青,不输胡家兰成。”而在书中,还有一篇文章《跟陈丹青学语文》,称陈丹青是自己的“老师”。这位被陈丹青评价甚高的年轻人究竟有什么魅力呢?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胡赳赳的腔调?他半颓废半激进的才情为何如此让人着迷?答案也许在您翻开书之后才揭晓。
胡赳赳,原名胡祥奎,湖北孝感人,中国当代诗人、著名媒体人,《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先后做过医生、文案、记者、杂志主笔等,曾任《华夏时报》楼市周刊执行主编。诗文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等,200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随笔集《布尔乔亚之痒》。另有出版的著作《百感交·集》、《我不愿被祖国视为英雄》。
序言
认识赳赳 陈丹青
跟陈丹青学语文
长长的路
知识分子都谈些什么
沉醉不知归路
跟陈丹青学语文
将心比心读木心
冯唐内心的苦
插一嘴
谁比谁脆弱
大佑亲自接见了我
金鱼佬
祭坛也是坛,花圈也是圈
郭敬明和张广天其实都是政客
我被自己看见
来的来,走的走
公司里最贱的一个人终于给我们上课了
被他拍过照片的女人都会爱上他
头伏饺子二伏面
诗人在他的时代
有上流,无社会
生活的弊病
……
情爱公式
与一座城市调情
什么东西不壮阳
仿聊斋
写给剩女、情人及其他
代后记
超级不靠谱,超级荒诞,超级西洋镜
跟陈丹青学语文
据我所知,两岸三地的文化人,尤以主编为职业的,迷陈丹青的文字者,不在少数。作为靠文字混饭的人,我也感受到来自他的“挤兑”,他的文字式样讲究,老派,还时髦。一次与他闲聊,说什么是前卫,我说把断裂的传统续上,才是最前卫的事。他的文字仿佛在做这件事,从民国里来。
一个画家不专一画画,斜刺里杀人文坛,总归让人觉得有“僭越”意味,抢别人的地盘。用网络流行语的说法则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不过当今流行跨界,融合亦是潮流。丹青先生躬逢其盛。与其在纽约充当国际流浪汉,不如在汉语的世界里历险。哪里是花花世界?北京才是。但在北京坐踏实了,骂骂咧咧看“现世报”。他亦有这份优雅。
艺术家杀入文坛,国际上最成功的,要数君特·格拉斯和帕慕克了,一个是画家一个是雕塑家,最后都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点气死诗人。起初,我对丹青先生的文字并不叹服,是叹而不服。有一个人这样说话,趋时、适事、有谱,才情俨然,论述生动,好看,精彩,痛快。便想:有一日他会拢手闭嘴罢,毕竟不是专业的。是“多余的素材”,绘画语言的“溢出物”,最多,是个侧室吧。我偏偏忘记了侧室更讨欢心的道理。
屈指算来,丹青先生的著文已出到第七本,前几本不声不响,温文尔雅,《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读书界当作艺术家的闲笔漫谈来看。到了《退步集》,则已经是于斯为盛了。读者不敢怠慢,必捧了先读,当意见领袖对待。丹青先生痛恨一种语言,就是革命语言,认为是这种语言把文艺搞坏了。他的文字里,则尽量祛除这种语言的革命性。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也许,他想以此维系语言的纯洁性。这一点,颇似堂·吉诃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