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城市跨国空间形成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主体研究内容,探讨跨国要素在城市内部空间集聚的区位、逻辑和形成规律。全书共12章,首先,以空间生产和世界城市理论为基础,解构跨国空间形成的跨国城市主义理论、跨国移民理论、文化空间理论和增长联盟理论。其次,提出跨国空间要素的构成体系、不同类型的跨国空间及其驱动力差异和发展模式差异。最后,从城市空间治理的角度,提出涵盖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且具有包容性的跨国空间治理对策。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12-2016 中山大学 博士
2006-2009 西安外国语大学 硕士
2001-2005 四川师范大学 学士2016-至今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2015 德国科隆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2009-2012 信阳师范学院 讲师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主城跨国空间形成的特征与机制:世界城市视角的实证研究(41801155),主持。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全球化:过程、格局、动力与空间(41130747),参与。3.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世界城市发展的多样性:结构,过程,空间与地方(41320104001),参与。成都市生态环境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一篇 跨国空间的理论认知
第1章 城市全球化中的空间 3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3
1.2 中国城市的全球化 4
1.3 世界城市及其内部空间 5
1.4 全球化作用下的城市空间 6
1.5 跨国空间 7
第2章 跨国空间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响应 9
2.1 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城市内部空间 9
2.2 跨国空间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2.2.1 新国际劳动分工与全球价值链下的空间响应 11
2.2.2 时空压缩与流动空间 12
2.2.3 资本的空间和生活的地方 12
2.2.4 世界城市的空间重构 13
2.3 相关经典理论对跨国空间的解释 14
2.3.1 跨国经济节点空间理论 14
2.3.2 国际移民与跨国迁移网络理论 15
2.3.3 文化空间生产理论 16
2.3.4 城市增长联盟理论 17
第3章 跨国空间的形成逻辑 20
3.1 理论视角 20
3.1.1 对跨国空间的解构 20
3.1.2 全球化与地方化 21
3.2 理论基础的解读与应用 21
3.2.1 空间生产理论的解读与应用 21
3.2.2 日常生活理论的解读与应用 22
3.3 案例城市及其研究区域 23
3.3.1 案例城市的选择 23
3.3.2 案例城市的研究区域 25
3.4 世界城市空间的全球-地方互动 26
3.4.1 国际商务区的兴起 26
3.4.2 社会空间的碎化分异 27
3.4.3 大事件和国家旗舰项目 28
3.4.4 跨国机构的集聚 29
3.4.5 国际化生活方式的全球扩散 30
第4章 跨国空间要素的构成体系 32
4.1 跨国实体要素 32
4.1.1 高星级酒店 32
4.1.2 高级写字楼 33
4.1.3 高端商业综合体 33
4.1.4 专营性质的跨国实体机构 34
4.2 跨国功能要素 34
4.2.1 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及其功能性机构 34
4.2.2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35
4.2.3 跨国生活场所 35
4.2.4 涉外增智型国际教育培训机构 36
4.2.5 跨国机构 36
4.3 跨国空间的界定与特征 37
第二篇 多维跨国空间的生产机制
第5章 商务型跨国空间生产机制 41
5.1 中国广州天河北地景变迁与功能演化 41
5.1.1 历史纪念空间 42
5.1.2 蔬菜种植供给空间 43
5.1.3 体育休闲空间 43
5.1.4 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商住空间 44
5.1.5 中央商务区跨国政务商务空间 49
5.2 空间生产的动机 53
5.2.1 政府动机 54
5.2.2 开发商动机 54
5.2.3 居民动机 55
5.3 实体空间生产的行为 56
5.3.1 行为关系 57
5.3.2 制度改革引导下的相互作用过程 58
5.4 综艺活动空间消费介入的社会关系变化 66
5.4.1 空间实践:文艺展演介入的国际化形象塑造 66
5.4.2 空间表征:多方资本介入的国际化空间设计与改造 68
5.4.3 表征空间:体育社区与日常健身空间 68
5.5 小结 69
第6章 景区型跨国空间生产机制 70
6.1 走向国际化社区的红岩村 70
6.2 地产开发项目引领的都市旅游区 71
6.3 中国重庆红岩村社区的地景变迁与功能演化 71
6.3.1 红色记忆的南方局时期(1949年以前) 71
6.3.2 兴盛的“工厂一条街”与纪念空间时期(1950~1994年) 72
6.3.3 衰落的工业基地“下岗一条街”时期(1995~2004年) 72
6.3.4 国际商务区建设时期(2005年至今) 73
6.4 地产项目联盟推动的空间生产 73
6.4.1 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73
6.4.2 从单一项目到联合项目 74
6.4.3 世界级建筑设计项目联盟 76
6.4.4 外籍人士工作-生活空间的邻近可达 77
6.5 空间生产的模式 79
6.5.1 高档住宅区的建设占据主导 79
6.5.2 高端商业服务设施引领 80
6.5.3 项目重建后的社区发展 80
6.5.4 社区管理创新式服务的全程跟进 80
6.6 小结 81
第7章 遗产型跨国空间生产机制 84
7.1 世界遗产的跨国特征 84
7.2 英国杜伦城市的核心:杜伦城堡与大教堂 85
7.3 英国杜伦城市与杜伦城堡的发展演变 87
7.3.1 城市的历史区位(882年~1070年) 87
7.3.2 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权力象征(1071~1537年) 88
7.3.3 政治功能的衰落与文化功能的设立(1538~1836年) 88
7.3.4 英格兰的文化之城:文化地位的再巩固(1837年至今) 89
7.4 地方精神与城市的文化互动机制 90
7.5 世界文化遗产跨国性与地方性的关联 91
7.6 小结 92
第8章 混合型跨国空间生产机制 93
8.1 先行一步的中国广州环市东商务区 93
8.2 地景变迁与功能叠加 94
8.2.1 西式建筑的扩散 94
8.2.2 工人新村的建设 94
8.2.3 城市对外接待与购物中心 95
8.2.4 广交会附生的商业 97
8.2.5 国际商务中心 97
8.2.6 跨文化生活场所 100
8.3 国内外多样化动力的互动 101
8.4 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渐进式演替模式 104
8.4.1 多元化资本的助推 104
8.4.2 政策和规划的配合 105
8.4.3 主导社会群体的接续互动 106
8.5 小结 106
第9章 拼贴型跨国空间生产机制 108
9.1 拼贴与空间生产 108
9.2 后结构主义的拼贴城市 109
9.3 鹅岭区域的变迁 109
9.3.1 地块范围的界定 109
9.3.2 鹅岭区域的职能变迁 110
9.3.3 鹅岭区域的拼贴结构 111
9.4 历史事件下的拼贴景观 113
9.5 空间权力的跨国化渗透与地方性复归 114
9.5.1 以跨国文化要素为肇始的跨国化与地方化的第一次较量 114
9.5.2 国际村的领事馆建筑记忆内化为地方历史 114
9.5.3 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推动地方化再生 115
9.6 小结 116
第10章 表征型跨国空间生产机制 119
10.1 原真性文化的网络扩散 119
10.1.1 主题式视频共享服务的发展 119
10.1.2 网红短视频 120
10.2 文化表征理论 121
10.3 跨国空间想象 122
10.4 文化网络传播的提取过程 122
10.5 跨国空间想象的场景化生产 123
10.5.1 空间要素 123
10.5.2 空间展演 126
10.5.3 空间互动 126
10.6 小结 130
第三篇 跨国空间的差异与治理
第11章 跨国空间生产机制的比较 135
11.1 跨国空间的要素类型差异 135
11.1.1 跨国要素的比较 135
11.1.2 跨国实践的行为体网络比较 138
11.2 历史-制度-路径差异的比较 142
11.2.1 历史作用与国家制度 142
11.2.2 演化路径差异 145
11.3 跨国空间形成机制差异 148
11.3.1 中国广州跨国空间生产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机制 148
11.3.2 中国重庆红岩村城市中心区重建的全球化转型机制 150
11.3.3 中国重庆鹅岭跨国化历史与地方化复归的拼贴机制 152
11.3.4 英国杜伦文化遗产承续的文脉主义保护机制 152
11.3.5 网络传播跨国想象的“他者”文化表征机制 153
11.4 差异化形成模式的解读 154
11.4.1 神圣文化申遗主导下的跨国空间 154
11.4.2 国家与地方协同互动下的跨国空间 155
11.4.3 增长联盟与体育营销驱动的跨国空间 156
11.5 面向全球和根植地方 157
11.5.1 时代背景和动力特征 157
11.5.2 跨国空间与城市的互动 158
11.6 超越地方与空间的跨国实践 159
第12章 跨国空间治理 162
12.1 世界城市跨国空间生产的驱动力模式 162
12.2 跨国空间生产的协同作用 163
12.3 增长联盟的全球视野与地方行动 165
12.4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空间治理对策 166
12.5 全球对话:包容性空间治理之路 168
参考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