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淆可能性作为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是商标法理论的基石,但由于混淆可能性本身天然存在的模糊与不确定性,导致了其适用上的不可预测性。混淆可能性理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混淆可能性的理论基础不明、混淆可能性的范围不清、混淆可能性与相似性关系混乱、混淆可能性各因素的具体判断方法不确定。消费者行为学着眼于消费者完整的购买行为,将购买行为中的关键节点——“消费者决策”作为混淆可能性研究的逻辑起点,能够弥补上述交叉学科研究的不足。《商标侵权混淆可能性标准研究》通过利用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工具与商标传统理论相结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商标法》的修改建议。
李享,1988年11月生,重庆大学法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已于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普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于法治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2篇。参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的立法路径选择研究”、天津市知识产权局项目“天津地理标志保护实证研究”等研究10余项。2023年入选中华商标协会“商标法律前沿问题研究”商标侵权研究专题组联合主持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方法
121 交叉学科研究方法
122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创新点
2 商标混淆可能性的消费者行为学探析
21 商标形成的消费者行为学基础及分析
211 商标形成的消费者行为学理论基础
2 12 商标形成的消费者行为学分析
22 商标功能及其消费者行为学分析
221 传统法学理论对商标功能的诠释
222 商标功能的消费者行为学分析
23 混淆可能性作为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
3 混淆可能性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
31 混淆可能性理论的起源——欺诈原则的适用
311 欺诈原则的严格适用
3 12 判例对欺诈原则的捍卫
313 欺诈原则适用的扩张
32 混淆可能性理论的发展——经由判例被确认
321 英国《商标法》上混淆可能性的确立
322 美国《商标法》上混淆可能性的确立
33 混淆可能性理论的扩张
331 初始兴趣混淆的兴起与批判
332 售后混淆的兴起与批判
333 反向混淆的兴起与批判
4 混淆可能性的含义与类型
41 混淆的内涵
42 混淆可能性的含义
421 混淆可能性的立法含义
422 混淆可能性的司法含义
423 混淆可能性的学理含义
424 从商标功能角度诠释混淆可能性的含义
43 消费者行为学视野下混淆可能性的类型
431 初始兴趣混淆的适用
432 售后混淆的适用
433 反向混淆的适用
5 我国《商标法》中混淆可能性的司法判定标准
51 混淆可能性司法判定标准立法案例
511 混淆可能性吸收相似性标准
5 12 以相似性为基础混淆可能性作为限定标准
513 混淆可能性内化于相似性标准
52 客观混淆可能性限定标准
521 我国混淆可能性标准的法律适用
522 混淆可能性标准下"相似性"判断的客观化和独立化
53 客观混淆可能性限定标准下"相似性"的判断
531 商标近似性的含义及判断原则
532 商标近似的判断因素
533 商品类似性的含义及判断原则
534 商品类似的判断因素
6 混淆可能性之"其他"因素
61 客观混淆可能性限定标准下"相关公众"的判断
611 "相关公众"的范围
6 12 "相关公众"注意水平影响因素的消费者行为学分析
62 商标性使用与混淆可能性
621 商标性使用的含义和具体判断
622 商标性使用是混淆可能性适用的前提条件
63 商标的显著性、知名度与混淆可能性
631 商标显著性、知名度的消费者行为学分析
632 商标显著性、知名度的具体判断
6 4实际混淆与混淆可能性
641 实际混淆的含义和地位
642 实际混淆在混淆可能性判断中的具体应用
7 商标侵权混淆可能性标准的立法完善
71 确立混淆可能性中"相似性"判断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标准
72 明确混淆可能性的含义和范围
73 扩充混淆可能性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74 客观相似性和混淆可能性的具体判断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