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浅入深地积极引导读者提升设计思维与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升读者的观察能力,特别是从用户的角度开展细致入微的设计观察;二是提升读者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吸纳能力,包含多途径的原型呈现和不断更新的设计技术吸纳能力;三是提升读者的沟通能力;四是提升读者的设计战略能力,使读者能够站在企业、市场、社会的高度上去理解产品设计和未来的行业发展机遇;五是引导读者从人文情怀的角度去思考、建构、设计和规划,提升对设计的人文思考。
本书适合广大设计师、设计管理者、设计院校师生,以及对设计思维、设计创新感兴趣的社会大众阅读。
清华大学设计思维与产品原型创新精品课。
24讲丰富内容,帮助读者提升设计思维与产品设计创新能力。
全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双色印刷,阅读体验好。
前 言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经专家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交叉学科成为第 14大学科门类。实施的新版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中包含设计,交叉学科中包含设计学(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秉承将设计学科引入交叉学科的重大举措,本书以本科设计教学为原型,将设计人才培养的受众面拓展至艺术背景与非艺术背景的生源,为交叉学科设计人才培养,进行知识体系与研究架构的铺设。第一,面对交叉学科的新挑战,思考如何促成多学科与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资源对接;第二,分析如何在教学研究中不断纳入和更新知识体系,将艺术设计与工业工程的原理、思维、实践、原型在课程中整合;第三,考量如何通过设计促成艺术与科学的对话,并发挥设计基础课程在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本书围绕设计思维、产品原型创新、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战略、科技与艺术融合策略等内容展开,通过 24讲将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企业生态、生存环境和伦理道德等内容与课程紧密相连,从中体现设计教育者面向未来学科建设与探索中的责任担当与战略意识。
第一,对设计思维的研究展现设计对人的关怀、对未来的关怀,进而凸显设计的人文精神。设计在利他思维的指引下,以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对设计思维的研究与设计学科的人文性质和认知逻辑息息相关。所谓设计思维可以比作一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当设计思维能力提升后,设计者会发现越是困难的背后越是隐藏着极具潜力的机遇。既然困难险阻中蕴含着机遇,每一次接受挑战就是获得突破创新的破局点。
第二,设计创新要密切关注时代变化,实事求是地探索不同时代的生产平台、生活水平和政策流变情况。产品原型创新不是传统层面上的艺术美学创意,而是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单纯以产品设计的质量作为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是不全面的,因为其背后的重要推力是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书中对于设计实践的评价不局限于产品的创造力层面,而是将产品置于用户的生活场景中,还原时代的科技水准来衡量产品在生活与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作为艺术与科学的桥梁,是否将两者更好地融合,进而传递出对人、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善意与效能。
第三,书中探讨面向未来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规划,但是方案与实践不止步于产出的设计成果,而是通过设计成果反思整个培养过程的逻辑性、完整性和启发性,进而对人才培养思路、方法、应用原理、执行路径进行优化迭代。同时,重视通过实践产生的学术观念输出,在同类型培养计划中旗帜鲜明、立场突出,围绕生活与生产展开设计探索,最后的设计成果可以在生活与生产中得以还原,以此形成思维的逻辑闭环。
以当下中国的产能与科技发展为背景,国家亟需高层次、交叉学科、多领域、融合型人才。本书的研究内容紧密跟进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将理科、工科、文科、管理学科等生源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国家培养紧缺型交叉学科设计创新人才的关键策略。然而现有高校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交叉学科的人才标准已经存在差距,首先是以高校内部专业教师为核心的培养形式,围绕一类设计主题带领学生展开相应的调研、定位、原型和展示,学生通常来自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往往因设计方案过于类似,学生能力水平相近,导致维持几年后无法实现实质性的突破与不断优化,久而久之,师生均会对培养方式产生厌倦。其次是以高校内部教师与企业设计师为共同主导的培养模式,围绕真实的企业课题开展实地走访、企业分析、产品标准输出、设计执行等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企业对接,企业设计师的经验分享与设计点评,了解产品设计企业服务的真实情况,但问题是直接引入现实设计项目,受项目的可延展性和规定条件所限,学生无法建立创新的积极性,并且往往会发生设计成果趋同,设计效率、质量与创新含量低下等问题。最后是以设计竞赛为主线的培养模型,教师会引领学生对竞赛主题进行解析并实施相关主题的设计创作,这种培养方案会受到竞赛截止时间的影响,虽然短时间内可以涌现出一大批设计概念和想法生成,但是因没有充足的时间执行设计迭代与反思,会造成多数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执行性与现实意义。
第四,通过对以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让教育者意识到交叉学科的培养实验与革新势在必行。面向未来的设计,人类智慧将与人工智能高度融合,进而使整个社会系统达到过去无法实现的水平,将未来、艺术、科技、创新、战略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会给设计学科带来新的机遇。本书作为多学科、跨学科的通识资料,聚焦艺科融合、交叉学科中新理念、新规划、新模式,以及新的设计成果。通过技术原理、生活原型、企业考察、专题实训、学术研究等环节进行知识融合,形成跨校、跨专业的交叉学科设计团队,实现科技先行与设计先行并轨式创新。
第五,根据具体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将书中的 24讲划分为五个单元。单元一是设计的原点,从设计向工业设计建立梯度性延展,进而展开设计思维和设计战略的知识架构;单元二是产品原型创新,围绕实际设计活动来分析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而研究催生设计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单元三是设计的交叉,从方法与原理层面强化工业与工程、科学与人文、艺术与设计的思维方法跨界融合;单元四是设计的实践,从理论导入过渡到企业分析与设计成果产出;单元五是设计的未来,思考设计在技术与人文高速发展中如何更新和革新学科自身的发展目标,以持续赋能社会创新。通过对设计思维、目标、方法、成果的梳理,一方面会使中国高校设计思维、设计创新、设计战略、设计实践等课程的内部运行机制逐渐清晰,促进形成良性、正向、资源整合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另一方面围绕高校、企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社会创新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本书可以作为一种多平台共享、交流的媒介,启发读者对未来设计进行深层次的思辨。
综上所述,本书的各个单元与各讲之间的规划和设置同样运用了设计思维去布局和统筹,这反映出设计思维的跨领域交叉融合特性,对设计思维内在机理的深刻理解可以在创新领域、实践场域展现出明确的执行性和清晰的逻辑性。书中提供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与设计实践案例积极引导读者由浅入深地了解、实施、洞察、反思设计的创新机制。希望通过书中所展示的内容和阶段性成果,启发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人员从多个维度去思考和践行交叉学科的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蒋红斌,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一直致力于设计思维、产品创新、设计战略的相关教学与研究。
目 录
前言
单元一 设计的原点
第1讲 设计,以人为本
1.1 关于生存
1.2 关于生产
1.3 关于生活
1.4 关于生命
1.5 人文关怀与精神品质
第2讲 工业设计的序幕
2.1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2.2 法国和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
2.3 德国的德意志制造联盟
第3讲 工业设计的发展
3.1 包豪斯奠定工业设计发展的基调
3.2 乌尔姆促成校企联合设计模式
3.3 美国引领设计商业化运营体系
3.4 斯堪的纳维亚引导设计人性化思考
3.5 日本开启民族文化设计思潮
3.6 中国蓄势智能制造启动工业 5.0
第4讲 设计思维
4.1 设计的思想基石
4.1.1 思考思维思想
4.1.2 观察体察洞察
4.1.3 设计思维的本质: 生活与生产
4.2 设计的思维体系
4.2.1 企业层面
4.2.2 地域产业集群层面
4.2.3 国家层面
4.3 设计的思量标准
4.3.1 设计的定量研究
4.3.2 设计的定性研究
第5讲 设计战略
5.1 设计战略的价值
5.2 战术层次与战略层次
5.3 设计战略与设计创新
5.4 企业企划事业的新路径
单元二产品原型创新
第6讲生活方式的势能
6.1 观察和参与生活活动
6.2 识别设计的目标群体
6.3 对目标群体细化层次
6.4 认清群体的需求与期待
6.5 区分同情心与同理心
6.6 个体与社会的心智影响
6.7 心智模型映射生活趋势
6.8 场景还原投射行为习性
第7讲生产平台的赋能
7.1 企业 SWOT趋势分析
7.2 企业 VRIO竞争力评估
7.3 企业创新价值评估曲线
7.4 企业商业画布策划
7.5 企业服务蓝图规划
第8讲设计创新的定位
8.1 设计定位的十个问题
8.2 设计定位的五个问题
8.3 设计定位的两个问题
第9讲设计创新考察:以大信家居为例
9.1 企业家谈设计思维与企业战略
9.2 色彩中体现出的中国设计精神
9.3 镜像生活习惯、启示未来中国设计思维
9.4 寻找设计的初心与生命的哲学含义
9.5 企业发展机制和设计战略的四个维度
单元三 设计的交叉
第10讲 设计的交流与交叉
10.1 互助:交叉学科的优势互补
10.2 互动:跨学科的知识沟通
10.3 互合:多学科的思维汇合
第11讲 交叉学科的设计思维
11.1 艺术背景的思维优势分析
11.2 非艺术背景的思维优势分析
11.3 方法层:设计思维
设计实践与原型创新
11.4 方略层:设计战略
企业管理与组织考察
第12讲 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
12.1 看:调研方法的融合
12.2 思:设计思维的融合
12.3 学:创新策略的融合
12.4 做:实践路径的融合
第13讲 交叉学科的教学规划
13.1 对教研架构的规划
13.2 对课程机制的建构
13.3 对教案纲要的推敲
13.4 对教研实施的组织
13.5 对教研价值的预测
单元四设计的实践
第14讲交叉学科设计的实践维度
14.1 科学原理驱动的设计案例分析
14.2 市场诉求驱动的设计案例分析
14.3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设计案例分析
14.4 社会创新视野下的设计案例分析
14.5 生态可持续视野下的设计案例分析
第 15 讲第 17 讲 主题设计实训 1
第 15 讲 家电设计案例分析
15.1 空调设计案例
15.2 空气净化器设计案例
15.3 洗衣机设计案例
15.4 冰箱设计案例
第 16 讲 智能家居企业趋势分析
16.1 华为的智能家居设计趋势
16.2 小米的智能家居设计趋势
16.3 苹果的智能家居设计趋势
第 17 讲 泛家居主题概念产品设计
17.1 未来居家饮食:
昆虫食物料理产品设计
17.2 未来居家养生:
生态冰箱系统设计
17.3 未来居家健身:
沉浸式正念体验空间设计
17.4 未来居家育儿:
多功能系列家具设计
17.5 未来居家养老:
一体式卫浴产品设计
第 18 讲第 20 讲 主题设计实训 2
第 18 讲 企业 PI 设计管理策略
18.1 宏观层级企业整体意向
18.2 中观层级产品线共性要素
18.3 微观层级产品个性塑造
第 19 讲 家电企业 PI 设计战略:
以小熊电器为例
19.1 小有成就PI 设计模式:
细化目标市场
19.2 内外兼顾PI 设计模式:
打造自主品牌
19.3 萌而不凡PI 设计模式:
深耕用户心智
第 20 讲 重装企业 PI 设计战略:
以中国重汽为例
20.1 设计目标:高品质的生产
20.2 底层逻辑:认知科学对 PI 设计的启示
20.3 设计基础:品牌研究与竞品调研
20.4 设计方法:PI 设计的创新路径
单元五 设计的未来
第 21 讲第 24 讲
交叉学科设计研究的价值
第 21 讲 设计赋能社会创新
21.1 设计蕴含人文价值
21.2 设计秉承科学精神
21.3 设计肩负社会伦理
21.4 设计触发文化势能
21.5 设计推进学术研究
第 22 讲 元宇宙中的设计建构
22.1 非物质设计中的产业价值
22.2 信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22.3 智能设计中的柔性思维
第 23 讲 可持续的设计生态体系
23.1 对用户行为引导的思量
23.2 对地域资源整合的思量
23.3 对企业战略格局的思量
第 24 讲 设计研究的升维
24.1 产品(器物)层次的细分:拥有使用共享
24.2 企业组织层次的细分:信息化数智化人性化
24.3 社会生态层次的细分:文化文明文脉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