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国家森林公园总游憩价值评价理论方法与国内外开展的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非市场资源经济价值概念,价值评价理论框架与数据获取; 非市场(或公共资源)价值评价模型方法,包括条件评价模型、属性评价模型和旅行成本模型; 国内外国家森林公园总游憩价值测算实证研究案例。其中,国内研究案例全部来自本书作者近年来完成的科研成果,国外研究案例来自美国国家公园总经济价值评价研究。本书突出国际前沿性,并具有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的特点。
本书适于从事环境资源价值评价及管理研究人员使用,包括对滨海旅游资源、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草原旅游资源、冰雪旅游资源,以及渔业旅游资源等开展价值评价研究的人员。因此,本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资源经济、环境经济专业研究生教学参考书。
众所周知,森林资源具有保护生态平衡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重要功能,因此蕴含着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从政策制定和环境资源管理视角来看,仅仅是认识这些价值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获得这些价值的量化信息,因为只有掌握相对准确的资源价值定量信息,才能为制定资源政策和管理决策发挥实践指导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与普通森林相比,国家森林公园的特殊功能就在于其能够提供游憩服务价值。一直以来,尽管学术界关于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价值评价研究已有较多的文献记载,然而,时至今日,专门针对国家森林公园总游憩价值评价的研究文献却并不多见,而对于国家森林公园非使用游憩价值评价的研究文献更是罕见。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在2005年颁布的《全球生态系统评估专家组报告》中,把全球生态服务系统功能分为四大类(包括支持性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供给服务)、24种分项服务。在阐述林业系统生态价值服务当中,只是强调了林业生态系统具有使用游憩价值,而对非使用游憩价值却只字未提。同样地,在我国国家林业局2008年3月颁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中,将林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划分为八大类: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为了测算其中的每一种价值,有关专家逐一给出了相关价值的测算方法,但是,却唯独没有对如何测算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给出任何意见和建议。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提出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强调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根据各领域、不同类型地区特点,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为基础,完善测算方法。此后,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逐渐予以重视,这一点可从近年来国内学者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剧增而得到证明。
随着发展绿色和可持续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不只是学界,政府部门乃至广大公众近年来都已经深刻认识到国家森林公园具有多种生态价值。然而,如何对这些价值进行科学评价和测算,却一直以来是学术界面对的一个难题和挑战。一方面,由于市场失灵的原因,国家森林公园不能自发地形成市场均衡价格用来计算其具有的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随着自然旅游的快速增长,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系统性地制定国家森林公园发展建设规划。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制定者亟待获得开发建设每一座国家森林公园的效益成本信息,用于开展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估。可见,效益成本信息的缺失,无疑将给国家森林公园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环境经济学家正面临以下三大任务: 一是建立完善的国家森林公园总游憩价值评价理论体系; 二是构建科学的游憩价值测算框架; 三是寻求科学的价值测算模型方法。一直以来,说到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人们普遍认为是其为游客带来的使用游憩价值。这个价值是通过游客前往国家森林公园参加游憩活动来实现的。而对于没有通过参加游憩活动所产生的非游憩使用价值,包括存在价值、选择价值和遗赠价值等却很少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一认识的缺欠必然使国家森林公园总游憩价值被显著低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究其原因,这是由国家森林公园资源环境特点所决定的。绝大部分国家森林公园游憩资源属于非市场(nonmarket)资源。而非市场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其具有使用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用的竞争性,是指旅游者在参加某一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活动时, 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例如,在节假日,当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人数达到规定上限,可能不再允许后来游客进入。从这个角度来看,游客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而非排他性,是指游客在游览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过程当中,游客A欣赏到的自然景观,如生物多样性,无法排除游客B对同一生物多样性的欣赏。
众所周知,在常规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性需求会导致相关资源或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刺激市场增加供给,建立新的市场均衡。然而,国家森林公园由于存在明显的稀缺性,因此供给数量有限,供给弹性很低。诚然,如果按照市场规律,原本在对国家森林公园具有绝对垄断能力的条件下,国家可以提高公园门票价格,适当抑制旅游需求,从而实现国家森林公园的供需平衡。但是,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管理目标是为广大公众创造最大的社会福利(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总和),而不是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更不能只是给有较强支付能力的游客提供参加游憩活动的机会,而把较低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排斥在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消费市场之外。很显然,这不符合国家森林公园总体管理目标, 这种情况明显地违背了产品消费唯一性的常规市场需求的基本假设。
正是由于使用的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存在,国家森林公园无法通过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市场机制来实现真实的经济价值,导致价格与价值出现严重背离。因此,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方法。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西方一些学者提出非市场评价理论以来,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有关非市场价值评价的模型方法,包括旅行成本法(TCM)、条件评价法(CVM)、属性评价法(AttributeBased Methods,ABMs)、游客满意度法(TSA)、选择实验法(CEM)等。
然而,每一种评价方法受其假设条件、使用环境和模型的复杂性的限制,各自都有优点、缺点以及应用的局限性,使得很多价值评价的结果常常不具有横向可比性。比如: 同一国家森林公园,由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价值测算方法,所得价值测算结果可能相差10~20倍,甚至更大。这种情况导致了已有的一些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测算结果没能在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战略制定和改善国家森林公园日常管理方面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因此,从科学研究角度来说,学术界亟待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和实证研究模型方法。随后,通过实证研究,将提出的理论和实证方法逐渐加以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森林公园总游憩价值评价应用体系,为国家森林公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作用。
基于上述目的,我们撰写了本书。本书的内容是基于作者多年从事非市场评价部分研究工作的积累。本书的直接资助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71640035)、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 (123AGL013)、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24IsIjdybkt080)和辽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4JBYBR005)。
本书包括四大部分共10章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经济价值概念与非市场评价理论框架(包括第1章: 经济价值及其评价意义; 第2章: 非市场品评价的理论框架; 第3章: 获取非市场评价数据)。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是关于非市场评价研究的理论准备,包括介绍基本价值概念、价值分类、非市场评价理论体系、价值测算框架,以及如何获取价值评价相关调查数据。 第二部分是非市场评价模型(包括第4章: 条件评价模型; 第5章: 属性评价法; 第6章: 旅行成本模型),主要介绍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的国际上较为普遍应用的模型方法,包括每一个模型理论基础、假设条件、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主要模型结果解释,以及评述各自的优缺点等。第三部分是国家森林公园总游憩价值测算实证(包括第7章: 研究案例1大连西郊国家森林公园总游憩价值测算; 第8章: 研究案例2国家森林公园游憩属性价值比较分析; 第9章: 美国国家公园总经济价值评估)。该部分选取了三个典型研究案例,包括单一国家森林公园的总游憩价值测算研究、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比较研究和美国国家公园总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对本书前两个部分提出的理论和部分模型方法进行应用,通过实证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和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并阐述实证研究过程,为推动本领域研究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利用研究发现为制定国家森林公园相关政策,改善园区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四部分(第10章)为结束语。
本书前言和第1、2、3、4、5、9章由于洋负责撰写; 第6章和第10章由王尔大负责撰写; 第7章由王尔大和王子昂负责撰写; 第8章由亢楠楠和王尔大负责撰写。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研究生苏慧、杨梓漪、 曹海怡、朱肖霖的大力支持。为完成本书,各位同学在收集资料、图表制作、书稿排版校对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