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离不开技能人才,离不开工匠精神。
中信重工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焦裕禄同志曾在这里工作生活9年。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孕育形成地之一,作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弘扬地,中信重工始终扛稳历史使命,践行国家战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信重工积极推进金蓝领工程,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先后涌现出多名身怀绝技的大工匠,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本书旨在厚植工匠精神,讴歌奋斗人生,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主旋律,激励更多产业工人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序言
培养大国工匠 建功制造强国
众多聚焦企业发展的书籍中,有记录企业创业历程的,有记录品牌形象塑造的,有为企业家树碑立传的,专门记录工匠群体的书则凤毛麟角。当这本《力量》以风采录的方式呈现眼前,翻看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匠人故事,我被深深震撼。他们的成长历程精彩而珍贵,他们的奋斗之路平凡而伟大。由衷致敬匠人匠心,致敬新时代每一位奋斗者!
这本报告文学集记录了11名劳模工匠,他们岗位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但立足岗位,怀揣匠心,勤于钻研,勇于创新,不懈追求,练就了一身本领甚至独门绝技,成为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产业工人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感受到制造强国的强劲脉动,读懂了中信重工劳模工匠辈出的精神密码。
中信重工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是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焦裕禄同志曾在洛矿工作生活9年。在这里,焦裕禄同志带领职工克服重重困难,仅用时3个多月即试制成功新中国首台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上的一项空白。这台提升机设计寿命20年,实际安全运行49年,不仅是承载焦裕禄精神的物质载体,更是凝聚工匠精神、见证中国制造的百年信物。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一代代洛矿人、中信重工人早已把工匠精神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行动。
从11名劳模工匠的奋斗历程中,我深切感悟到,大国工业造就大国工匠。中信重工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企业,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不忘实业报国初心,担当制造强国使命,屡屡参与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国产航母、三峡大坝、C919大飞机……一个个重大项目上都有中信重工人的智慧和奉献。正是制造强国建设,为中信重工产业工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实现抱负的时代机遇。他们自觉将青春理想融入制造强国大业,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蓝领哥刘新安,钢铁战士杨金安,克难攻坚的尖兵利器谭志强,争气机的领舵手郭卫东……书中记录的11名劳模工匠,就是今天7000多名中信重工人的优秀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但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大国。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中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身处装备制造行业多年,我强烈感受到,制造强国建设离不开大国工匠。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孕育形成地之一,作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弘扬地,中信重工将始终扛牢历史使命,践行国家战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激励更多产业工人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中信重工力量。
榜样蕴藏无穷能量,精神激发奋斗意志。这本报告文学集记录的11名劳模工匠,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事迹可亲可信,他们的精神可敬可学。希望广大产业工人和青年员工以他们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在干中增长技艺与才能,养成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涌现出更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早日成为行业大拿、业内翘楚、领军人才,在建设制造强国伟大征程中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