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通过对大理民间工艺的历史成因与当代发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大理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下所隐含的社会价值、文化意义及生活哲学,以及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中大理民间工艺所指涉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意蕴,从而进一步探讨大理民间工艺如何在当代社会中重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路径与方法。
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创造两方面来维系,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大理民间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也是现代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宝藏,有待进一步开发,使之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生活而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亟待挖掘、保护和更新,本书对大理民族工艺的发展进行全局考察与梳理,以期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前言
我国对于传统民间工艺的学术研究历史久远,积淀深厚。东周时期的《考工记》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经典的古籍文献证明了我国对手工业和民间科技的研究亘古未断。对民间工艺的研究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对民俗、民生的关注,也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日益提高,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民间工艺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且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尤其在人类学、艺术学和民俗学方面,成果十分丰硕。当代民间工艺的研究,不仅有政府和学界的持续推动,更有社会各个专业领域的跨界合作和交流以及民间团体的互动和跨界支持。这些研究和实践经验不仅普及了民族文化和民俗知识,也从不同角度开拓了民间工艺学术研究的视野。
本课题选择大理民间工艺作为考察对象,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因为大理自古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早在原始社会,大理地区就显现出了较高的文明水平,是云南新石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大理也是云南青铜文明的诞生地,大理祥云县被考证为青铜时代昆明古国的都城。从经济贸易上看,大理是历史上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大理在元代以前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汇的地带。大理为多民族聚集区,有十三个世居民族,保留了彝语、白语、壮语、藏语等多种古老的少数民族语言。大理是西部地区最富有民族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地区之一。其二,从地理环境和空间发展上看,大理位于云南省西北地区,是西南、中原和青藏高原的交合地带,这一地区有深刻的民族文化聚合、类别和同化特点;文化生态复杂多样,但这种复杂性同时又包含着本土文化发展的规律,因此大理民间工艺的发展特点也与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族迁徙背景密不可分。其三,从时间角度看,民族交融是各民族文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大理各个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元代之前,大理因其位置险要、远离中原腹地,南诏大理国雄踞西南一方,凌轹巴蜀,背望中原,成为当时最大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在文化艺术上效仿唐朝,在建筑、宗教艺术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工艺特色。大理虽然偏安一隅,却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上兼容并包,成为西南边疆重镇。因此考察大理民间工艺历史发展至少有三个意义,一是对大理地区从古至今的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特点以及历史影响的重新梳理;二是通过对大理民间工艺的实践考察,完善当代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的理论基础;三是在进行民间工艺调研和学术考察的同时,进一步整理大理本土文化知识体系,使当地人民建立起对本土和本民族的情感与文化自信,强化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
民间工艺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大理地区文化通过多次民族融合而建立文化个性的过程。大理民间工艺是大理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经济传统的综合反映,是本区域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民族性和民间性。虽然大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社会结构彼此相近,有共同的宗族关系和社会阶层,族群渊源和迁徙传说也彼此相关,自古以来的社会制度也基本一致,但在民族文化体系和审美观念上有着很大区别。这意味着大理地区虽然多民族混居,人们拥有相近的道德观念,也拥有相近的文化环境和历史风貌,比如彝族和白族相似的节日,但在信仰、仪式和习俗上却不尽相同,通过民间工艺的研究,我们可以较深刻地理解这一地区民族现象与文化现象的内在关联与区别。本书尝试从民族学和历史学角度对大理地区工艺文化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民间工艺具有知识形成和传播功能,有服务于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宗教的众多功能,同时也是维系社会成员关系的纽带,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交往交流的指征,本质上是地方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参与的活动,可以说民间工艺的研究也是构建大理本土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本书首先通过调查大理地区文化艺术和人文历史的相关文献,分析研究大理民间工艺的历史发展脉络。其次,进行数据采集文献搜集和访谈等田野工作编制民间工艺目录,系统整理这一地区的民间工艺资料,深入分析大理民间工艺的人文生态和层次肌理,形成若干份调查报告。再次,结合当下乡村振兴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战略和政策,探讨大理民间工艺传承和创新的路径。本书几乎涵盖了大理具有代表性民间手工艺的全部类型,通过对大理民间工艺的实际考察,以大理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对大理民间工艺的分类和特点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也是关于大理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发展、技艺考察及传承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本书尝试民族学结合艺术学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民间工艺现象背后的大理各民族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征等,以此考察大理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与物质生活的关系,进而对大理传统工艺的传承现状问题及发展转型进行思考和探索。书中讨论了大理各民族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发现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大理民间工艺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由此探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新的生长动力。
解梦伟,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设计师协会会员。200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设计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获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曾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级、民委、省级课题,荣获多项国家级设计奖项,发表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出版专著1部。《云南造物设计史》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苍洱连璧》课题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项目立项。主要从事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侯小锋,中国设计师协会会员。200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2003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修,201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获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曾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其中《白族民族民间工艺与当代旅游产品设计人才培养》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白族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巡展》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并获得国内外设计大赛奖项数十项。发表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出版专著2部。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民间工艺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大理地理人文发展概述
第一节大理白族自治州自然地理概述 8
第二节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概况 17
第三节大理州民间工艺历史发展概述 33
第二章剑川木雕工艺调查
第一节剑川木雕的历史及发展 48
第二节剑川木雕的图案及艺术风格 56
第三节剑川木雕的工艺流程及技艺特征 77
第四节行业竞争下的剑川木雕传承机制 84
第三章大理制陶工艺调查
第一节大理制陶工艺的历史源流 94
第二节鹤庆瓦猫制作工艺 106
第三节甸南制陶的工艺调查 120
第四节大理甸南制陶工艺的生产性保护现状 129
第四章大理扎染工艺调查
第一节大理染织的历史概况 136
第二节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调查 143
第三节大理周城村扎染艺人的生存现状调查 164
第五章大理刺绣工艺调查
第一节大理白族刺绣工艺的发展历史 178
第二节大理白族刺绣的图案及色彩寓意 187
第三节大理白族刺绣的针法流程 203
第四节大理白族刺绣工艺的传承现状反思 208
第六章大理金属工艺调查
第一节大理金属工艺的历史源流 214
第二节大理鹤庆银器工艺调查 224
第三节资本融入下的大理金属工艺发展模式 255
第七章大理建筑彩绘工艺调查
第一节大理建筑彩绘的历史概述 264
第二节大理白族建筑彩绘类型及图案阐释 277
第三节大理建筑彩绘的营造法式 291
第四节大理建筑彩绘工艺的现状及实践逻辑 296
第八章大理石雕工艺调查
第一节大理石雕工艺的历史 304
第二节大理石雕工艺的类型 311
第三节大理石雕的工艺流程 319
第四节产业化背景下的大理石雕工艺发展模式 324
结论 328
参考文献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