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柳春新先生以专题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一部政治史著作,深入探讨了从汉末王纲解纽到西晋重归统一约百年间的政治变迁。全书从宏观形势、社会风气、政治文化、制度结构、政治事件、家族个案等角度,论述了汉末袁氏政权、曹操政权、曹爽集团、司马氏政权等统治集团的发展演变与斗争兴衰;分析了不同阶段统治者如曹操、魏文帝、魏明帝、晋武帝的治国政策及其利弊得失。从纷乱的史事中,执简驭繁,选取关涉当时政治格局乃至整个时代特征的大问题,做个案研究,各篇彼此独立,又逻辑贯通、相互链接,勾画出汉末魏晋政治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整体面貌。本书初版于2006年,此次再版,整理者按照作者生前的规划,增补了数篇文章,更为全面地展现了柳春新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政治史领域的学术成果。本书文风质朴,考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汉末魏晋政治史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研究汉末魏晋政治史的经典之作,初版近二十年来,获得广泛好评,此次再版,整理者根据作者生前的增补规划,在原版基础上增加了数篇相关的专题论文,不仅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也是对柳春新先生汉末魏晋史研究主要成果的结集汇总。
柳春新(19652016),湖北黄陂人。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历任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魏晋南北朝史、历史文献学,著有《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合著有《魏晋南北朝韬略》等。
上 篇
一 政在家门口号的提出及其政治内涵
二 东汉末年汝南袁氏的政治动向
三 袁绍政权在河北地区的活动
四 袁绍、袁术与东汉朝廷的关系
五 后论
第二章 曹操政权中的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
一 引言:曹魏重谯沛、许颍
二 谯沛集团的构成和特征
三 颍川集团与曹操的结合及其作用
四 颍川集团与曹操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章 崔琰之死与毛玠之废
一 毛玠、崔琰的仕履及其背景
二 毛玠、崔琰掌选与曹操用人
三 崔琰案、毛玠案的始末缘由
第四章 曹操用人政策考实
一 引言:由求才令的核心意义说起
二 建安二十二年令中的五类人才与曹操选用的实情
三 求才令颁布的时机与曹操用人政策的变化
四 搜求至德和明扬仄陋:用人政策与嬗代策略的纠葛
五 余论
第五章 曹操立嗣问题考辨
一 史籍关于立嗣问题的结论性记述
二 立嗣问题的缘起
三 曹操的考察与曹丕、曹植的较量
四 结论
第六章 魏讽谋反案析论
一 谋反案的史实细节
二 谋反案暴露的问题
第七章 曹操霸府述论
一 曹操霸府的建立和演变过程
二 曹操霸府的组织系统和运作机制
三 曹操对待皇权的态度与汉魏易代问题
四 后论:霸府与霸府政治
中 篇
第一章 释魏文慕通达
一 作为个人行为风格的慕通达
二 慕通达在政治方面的最初内容
三 曹丕统治作风的通达倾向
四 魏文慕通达的内涵及其影响
第二章 论魏明帝的权法之治
一 魏明帝的任法和用权
二 魏明帝权法之治的失误
第三章 青龙浮华案析论
一 浮华问题溯源
二 青龙浮华案的史实及相关问题
三 后论
第四章 正始党争探赜
一 曹魏皇权演变与司马懿势力之兴
二 曹爽集团与司马懿集团的分野
三 权力斗争与正始改制
四 从蒋济看正始党争
五 结语
第五章 司马氏作家门的历史考察
一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控制朝政的措施
二 司马师、司马昭巩固执政地位的措施
三 司马氏集团核心的形成
四 司马昭主持下的景元、咸熙之政
五 余论
第六章 论晋武帝的治国之策
一 处理禅代遗留问题
二 建构政治权力秩序
三 筹划治国方针政策
四 评价及推论
下 篇
第一章 论汉魏之际的北海派士人
一 北海派士人的组成
二 北海派士人的政治倾向和处世态度
三 北海派士人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四 结语
第二章 论汉晋之际的北地傅氏家族
一 北地傅氏的家世渊源及其在汉末的政治动向
二 曹魏时期傅嘏的学术和政治活动
三 西晋时期傅氏家族的政治和思想动向
四 后论
第三章 论汉晋时期的威惠型官吏
一 引论:从循吏到威惠型官吏
二 威惠型官吏的生成途径
三 威惠型官吏的政治特色
四 威惠型官吏的政治文化特征
第四章 魏晋易代之际的家族主义法和婚姻伦理
一 魏晋易代之际族刑的应用及变化
二 魏晋易代之际由族刑引发的婚姻伦理问题
三 结语
附 篇
第一章 东、西曹考述
一 西汉丞相府、东汉三公府的东、西曹
二 东汉末年军府、公府的东、西曹
三 魏晋南北朝公府、州府的东、西曹
四 结语
第二章 傅玄思想评议
一 傅玄的生平和治世主张
二 《傅子》的流布和分篇
三 傅玄思想的倾向和特征
第三章 《魏略》考论
一 《魏略》与《典略》的关系及相关问题
二 《魏略》的编撰体例和史学特色
三 《魏略》的史料价值及影响
第四章 陆机《晋纪》与晋史的修撰起源
一 晋史的修撰缘起与陆机《晋纪》之首创地位
二 陆机《晋书限断议》与纪传体晋史撰述始末
三 陆机《晋纪》对晋史撰述的影响
第五章 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类论文指导
一 论文选题
二 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 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初版前言
初版后记
整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