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写了中唐一代文学大家、被后人誉为“百代文宗”韩愈的传奇人生。通过对韩愈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的描述以及与作者穿越时空的对话和思想交融,展示了传主韩愈的鲜明性格和生命华章,勾画了那一时期的社会生态与文坛面貌。
第一章1 三岁而孤,父亲于他只是一团模糊的星云。 从洛阳到长安,波涛如怒,山岭如诉
第二章39 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三章 73 凄凄天地秋,凛凛军马令。 陌上草径,或许是当年潘岳走过的地方。 与此同时,他的第一个儿子也呱呱坠地
第四章 105复转回身,见燕子楼幽幽矗立在繁华中。 “不知戎事”,这是张建封对韩愈的判断。 一截木头怎样回到驿馆的,连韩愈自己也不清楚
第五章133 如是者三,韩愈只得再次怏怏而归。 于是就端坐一侧,形如泥塑,且心里装着一条条鱼。 但韩愈知道,盘谷是用来书写和回忆的
第六章163 四门教馆与大明宫仅一墙之隔,高大的宫殿遮蔽着东来的光线。 韩愈首次将师者的职责概括为三项:传道、授业、解惑。 把左迁流放与贬官之旅当成山水之游
第七章205 诗者都善饮,而真正的饮者都能诗。 在我们南方,女人就是这样哭汉子的。 让妻子染了一顶红巾,为了醒目,他把自己打扮成了诗句
第八章241 盛夏时节,韩愈携他的“黄琉璃” 来到国子监。 那些为之雀跃的人,绝不是眼前这些人。 “大学城”躺在黄河的臂弯里,浩荡的河风在亭台间吹奏着阴郁的小调。 上次是放浪东都,这次是寄怀东都,韩愈把东都当成了他的写字间
第九章297 若说绯色,元稹当时才是七品,绯色要五品才能得之。 看来唯一的办法还是活在我的诗歌里吧。 这是一条河流的两岸,彼岸和此岸,它们彼此观望,彼此争执,又彼此存在
第十章361 几日后,果如韩愈所言,柳刘二人再度远迁。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 于是宪宗诏令韩愈撰写《平淮西碑》。 长安大雪飘飞,韩愈在风雪中接到了左迁潮州的圣旨
第十一章433 为了纪念韩愈驱鳄,后人将湫水相连之东江改称为“韩江”。亭前树子关何事? 亦得天公赐姓韩。 唯有勇哉韩夫子,敢向刀丛觅诗还。 尽管境迁多多,但韩愈仍未停止寻找春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