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常见44种中医健康状态的状态特征,根据不同人群具体的状态类型从饮食调养、情志起居、运动保健、针灸推拿多个方面制定干预方案,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方法,让人们可以随时把握机体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调整,由内而外地改善机体状态,维护个人健康。将中医理念与特色深入融合到现代健康管理系统中,有效服务于有健康需求的各类人群。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82.9-1985.7 安徽芜湖中医学校 专科
1996.9—1999.7 安徽中医学院 硕士
2001.9—2004.7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博士1999.7—至今 安徽中医学院 中诊/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8.11-2013.3 安徽中医学院 中医临床学院副院长
2013.3-2021.3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党委书记
2021.3-至今 安徽中医药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四诊客观化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及有效中医药防治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8项课题研究,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副主编3部。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分会副会长
目录
第一章 单一状态 1
一、平和状态 1
二、气虚状态 4
三、阳虚状态 8
四、阴虚状态 12
五、血虚状态 15
六、痰湿状态 18
七、湿热状态 22
八、实热状态 25
九、血瘀状态 28
十、气郁状态 31
十一、特禀状态 35
第二章 复合状态 38
一、气血两虚状态 38
二、气阴两虚状态 40
三、气阳两虚状态 43
四、气虚血瘀状态 46
五、气虚痰湿状态 49
六、气虚湿热状态 52
七、阳虚血瘀状态 55
八、阳虚痰湿状态 58
九、阴血亏虚状态 61
十、阴虚湿热状态 64
十一、阴虚血瘀状态 67
十二、血虚痰湿状态 70
十三、血虚湿热状态 73
十四、血虚血瘀状态 75
十五、痰湿血瘀状态 78
十六、湿热血瘀状态 81
十七、气滞痰湿状态 83
十八、气滞湿热状态 86
十九、气滞血瘀状态 89
二十、气滞化火状态 91
二十一、热瘀互结状态 94
二十二、气血两虚兼夹血瘀状态 97
二十三、气阴两虚兼夹血瘀状态 100
二十四、气阳两虚兼夹血瘀状态 103
二十五、气虚痰湿兼夹血瘀状态 106
二十六、气虚湿热兼夹血瘀状态 109
二十七、阳虚痰湿兼夹血瘀状态 113
二十八、阴血亏虚兼夹血瘀状态 116
二十九、阴虚湿热兼夹血瘀状态 119
三十、血虚痰湿兼夹血瘀状态 122
三十一、气滞痰湿兼夹血瘀状态 125
三十二、气滞湿热兼夹血瘀状态 128
三十三、气滞化火兼夹血瘀状态 131
参考文献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