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是指不同事物之间通过交叉与渗透,逐渐生成新事物和新品质的过程。如“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之间界限的破除,素养培育是知识、能力与价值之间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形成新的育人方式,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
本书由2024年“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走向融合”征文活动的部分获奖作品结集而成,分为四个篇章:“课程融合:生成新样态”“学科融合:跨出新路径”“主题融合:获得新体验”“评价融合:引领新方向”,呈现一线教师多样的探索智慧。
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教育的使命不能分割为德智体美劳五个向度的独立发展。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实施跨学科教学?
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多方面的育人资源?
如何在旧有的框架中实现突破,实现教学方式与育人方式的双重转变?
……
本书展示了17个体现融合育人理念的实践案例,以期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推进“五育”融通提供参考和启示。
前言 走向融合
融合育人本来是教育的正常现象,但现实中充斥着割裂式、碎片化的教育,人们对此却已习以为常,基本忘记了教育本来是融合育人的事实。如一个教研员吐槽,他听了一节语文课,上课老师为了凸显学科育人,结果用力过猛,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而不是语文课。有的学校为了探索跨学科教学,在遇到需要多门学科解决的综合问题时,就请各学科老师来分别讲授相应的内容,如数学问题就请数学老师讲,化学问题就请化学老师讲,以为这样就是跨学科教学了。这是实践中的真实事例。从宏观层面看,“五育融合”理应是融合进行,但现状是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且各育之间彼此分离、相互割裂、互不相关。素养培育理应是融合实施,但现实是重知识点、应试技巧,忽视知识逻辑与知识价值,忽视结构化、系统化知识,忽视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忽视学科间及学科与生活间的联系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症结可能在于:一是没有把教育当作育人的工作,而是育分的手段,如此,学生充其量只是知识的容器,只要把知识掰开了往里填即可:二是由此带来了原子式、分子式思维,往往割裂式、碎片化地看待教育现象。如在教育改革中,有种情况是强调什么就加什么,而不是从事物本身的体系与机理层面去思考,以致层层加码,大家苦不堪言。
教育本身并不是割裂式、碎片化的,而是在人为的干扰下出现了异化,因此今天呼唤“走向融合”,本质上是“回归融合”。
要回归融合,首先要把教育当作育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人的成长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多元的非线性发展。人的成长必然受到包括其自身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而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教育本身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诸多要素。当教育与人的发展相连接,自然是多种因素的相互纠缠。因此,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具备复杂思维。正因为人是各要素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教育系统内外各要素也一定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由此看来,一方面,不要片面地看待教育,而是要综合、全面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与功能,把被遮蔽的教育功能显现出来;另一方面,不要割裂地看待教育系统内外的各种因素,将其简单叠加,而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强调系统设计、整体效应,所以要有系统思维、整体思维。
其次要树立平衡的理念。现代健康理念特别强调平衡膳食,一方面要保证合理营养,满足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科学搭配食物,每日膳食中选用的品种要达到五大类、十八种以上,且按要求分配到一日三餐中,从而促进健康发展。人的物质食粮如此,精神食粮同样如此,既要适量,也要平衡,不片面地强调某些方面,忽视另外一些方面。因此,要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只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要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符号性知识、逻辑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的融合发展,不能只重视纸笔试卷易检测的浅层次知识与技能的培育,而忽视于学生终身有益的高阶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同时,平衡的理念,也意味着不是齐头并进、平均用力,而是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倡导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要有融合的策略。融合是指不同事物之间通过交叉与渗透,逐渐生成新事物和新品质的过程。如“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之间界限的破除,素养培育是知识、能力与价值之间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形成新的育人方式,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上文讲到,教育本来是融合育人的事业,但由于人为的干扰,形成了片面割裂的状态,对此,这里阐述的融合策略意在弥合裂隙,恢复教育的本来面貌。具体而言,大概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从综合走向融合。这一策略大概是针对综合式、整合式教育的。这种教育已经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相关因素都应引起重视,但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联系理解不足,仍然是用原子式、分子式的方式处理教育工作。所以要用融合的策略来加以优化。一般而言,从综合到融合有三种形态:一是综合,能将多个独立的元素或部分结合在一起,但这些部分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二是整合,能将多个独立的事物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保持相对独立;三是融合,能将多个元素合成一个整体,相互之间不再有明确的边界,各部分失去了原有的独立性。如前文所述的跨学科教学案例,如果只是几位老师简单地把几门学科的知识讲一讲,这就是拼凑。但如果以某一任务、概念或问题为主线,将各门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自然地融入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过程,就是一种融合的策略。
第二种是从增加走向融合。这一策略大概是针对“十”一类教育的。这一类教育意识到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缺失,然后想办法增加,弥补缺失,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思考与整体设计,往往是简单地做加法,缺少衔接与拟合,难以形成体系与整体,所以有必要使用融合策略。如针对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教育痼疾有的学校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出发,构建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课程体系,系统地改变育人方式,而不是缺啥补啥地零敲碎打,从而产生融合育人的整体效果。
第三种是去蔽归真。这一策略是针对“双基”教学或单一教育的。这些教育本身也十分重要,是素养培育的基础,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问题是这种教育把“双基”看成了全部,把单一教育孤立起来,忽视了“双基”的育人价值和教育的综合功能,所以必须从融合的角度重新审视。如有的学校从融合的角度考虑“以艺育德、以艺启智、以艺培能、以艺促美、以艺养心”的教育体系。再如在一堂关于“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的课上,教师带学生做了一个“搭纸塔”的游戏,游戏分成四组:第一组,决策由小组内长得最高的人做出;第二组,决策必须通过半数以上组员同意;第三组,决策由两名最年长的学生做出;第四组,决策须由全体组员一致通过。这就不仅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更深层、更丰富的核心素养的学习。
融合育人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它具体地体现在教育的各层面与各环节,因此本次征文把选材范围确定为五个方面:
一是“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素养提升,区域或学校探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及推进机制,不仅是“五育并举”,而且处理好了“五育”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二是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根据“五育融合”素养培育的要求,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在学校课程方案研制、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形成典型案例与有效做法。
三是课堂教学变革。探索核心素养目标的转化落实、学科实践、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超越“双基”教学,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形成素养导向的课堂样态,体现课堂育人、学科育人。
四是教育评价改革。围绕核心素养和“五育融合”,探索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督导评估和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包括作业设计、命题设计、改进结果性评价强化综合性评价、优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等方面,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与经验。
五是学校治理变革。激发办学活力和家长、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开展区域教育行政和学校内部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发现并总结有效的治理样例,创建良好的育人生态。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中,明确提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要求,并阐明了“五育融合”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其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了到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而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走向融合仍任重道远,需要有志者不懈探索。
汤林春
《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主编
汤林春 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学分会教育效能研究会副理事长,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共同体秘书长,主要从事教育政策、学校发展、教育效能等研究。
“长三角教育科研丛书”,已出版了《智慧教师的50个创意》《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教育评价的30种新探索》《教改试验的30个样本》《教师读书的30种体验》《教育观念的20种解读》《关键教育事件20例》《教育活力的新视域》《教育现代化的微视角》《温暖的教学》等,深受好评。
目录
前言 走向融合
第一章 课程融合:生成新样态
1. 从“课堂”走向“生活”:跨学科课程“五位一体”融合建构
2. 科学与人文在“水墨与宣纸”教学中的融合——跨学科校本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3. “五域”融合:小主人行走课程的“完整”样态
4. 跨界共融 园外资源点亮课程——区域推进“幼儿园内外实践体验活动”的探索
第二章 学科融合:跨出新路径
5. 从“支点”到“融合”: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概念教学实践策略探微
6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7. 四路共融: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研究
8. 寻“通行证”,达“融合境”——“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
9. 基于课标融合工程教育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以初中化学作品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为例
10. 融合 SDGs的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与实践——以“节约用水我能行”项目为例
第三章 主题融合:获得新体验
11. 一盘“有戏”的蔬菜沙拉——教育戏剧与多学科融合之间的化学反应
12. 走进田野 走向融合——“五育融合”背景下幼儿园田野研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13. 亦耕亦读,幼儿园劳动从“浅”体验迈向“深”探究——以大班“四季农场”活动为例
14. “融合”之道的探索与阐发——以“邂逅春天的竹笋”为例
第四章 评价融合:引领新方向
15. 从零散拼凑到融合育人:单元视角下整体设计地理复习作业的探索
16. 画像循证:指向素养“小步进阶”的校本评价融合行动
17. “魅力魔方”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创新研究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