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3个部分,分10章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第1章)为高寒草地概述,重点阐述高寒草地及其特征。第二部分(第2~9章)为研究地概况和试验方法及扰动对高寒草地的影响,重点阐述干扰、施肥、降水变化、积雪变化、温度升高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地特征、高寒草地灌丛化。第三部分(第10章)为高寒草地管理,重点阐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85-09至1989-06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畜牧学 学士
2000-09至2003-09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植物生态学 硕士
2003-09至2006-06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草地生态学 博士1989-07至1992-09 青海省湟源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助理畜牧师
1992-10至1999-12 青海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2006-07至2009-11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09-12至2020-07 西南民族大学 教授
2013-11至2014-11 俄克拉荷马大学 访问学者作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8篇,其中SCI检索18篇、CSCD检索60篇、EI检索2篇
目录
第一部分 高寒草地概述
第1章 高寒草地及其特征 3
1.1 高寒草地的定义 3
1.2 高寒草地的气候特征 4
1.3 高寒草地的土壤特征 5
1.4 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特征 6
1.4.1 植物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6
1.4.2 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7
1.4.3 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水平分布格局 9
1.5 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11
1.5.1 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 11
1.5.2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 12
1.5.3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 13
1.5.4 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结构 14
参考文献 17
第二部分 扰动对高寒草地的影响
第2章 研究地概况和试验方法 21
2.1 研究地概况 21
2.1.1 一号样地概况 21
2.1.2 二号至七号、九号样地概况 22
2.1.3 八号样地概况 22
2.2 试验设计 22
2.2.1 一号至三号干扰样地试验设计 22
2.2.2 四号施肥试验设计 23
2.2.3 五号模拟降水试验设计 23
2.2.4 六号模拟积雪试验设计 23
2.2.5 七号模拟增温试验设计 24
2.2.6 八号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试验设计 24
2.2.7 九号高寒草地灌丛化试验设计 24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5
2.3.1 植物样品采集与分析 25
2.3.2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27
2.3.3 土壤和根系菌根真菌样品采集与分析 27
2.3.4 土壤团聚体及其胶结物的测定 28
参考文献 30
第3章 干扰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31
3.1 干扰的定义及生态学意义 31
3.1.1 干扰的定义 31
3.1.2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31
3.2 火烧干扰对高寒草地的影响 32
3.2.1 火烧干扰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2
3.2.2 火烧干扰对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33
3.2.3 火烧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
3.2.4 火烧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34
3.3 蚁丘干扰对高寒草地的影响 35
3.3.1 蚁丘干扰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6
3.3.2 蚁丘干扰对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36
3.3.3 蚁丘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7
3.3.4 蚁丘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37
3.4 鼢鼠干扰对高寒草地的影响 39
3.4.1 鼢鼠干扰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40
3.4.2 鼢鼠干扰对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41
3.4.3 鼢鼠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3.4.4 鼢鼠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2
3.5 小结 44
参考文献 46
第4章 施肥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49
4.1 引言 49
4.1.1 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对施肥的响应 49
4.1.2 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对施肥的响应 51
4.1.3 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对施肥的响应 52
4.2 施肥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53
4.2.1 短期氮、磷单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53
4.2.2 长期氮磷混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60
4.2.3 长期氮磷混施对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63
4.2.4 长期氮磷混施对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65
4.2.5 长期氮磷混施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72
4.3 施肥对高寒草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77
4.3.1 短期氮、磷单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7
4.3.2 短期氮、磷单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79
4.3.3 短期氮、磷单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80
4.4 小结 83
参考文献 85
第5章 降水变化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91
5.1 引言 91
5.1.1 高寒草地的降水变化格局 91
5.1.2 降水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91
5.1.3 降水变化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92
5.1.4 降水变化对凋落物的影响 93
5.2 高寒草地降水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94
5.2.1 降水变化对土壤含水量和紧实度的影响 94
5.2.2 降水变化对土壤 pH 的影响 96
5.2.3 降水变化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97
5.3 高寒草地降水变化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102
5.3.1 降水变化对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102
5.3.2 降水变化对植物群落盖度的影响 103
5.3.3 降水变化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04
5.4 高寒草地降水变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107
5.4.1 降水变化对凋落物初始化学性质的影响 107
5.4.2 降水变化对凋落物质量损失的影响 109
5.4.3 降水变化对凋落物养分释放的影响 110
5.4.4 降水变化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111
5.5 小结 113
参考文献 116
第6章 积雪变化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22
6.1 引言 122
6.1.1 雪生态学研究进展 122
6.1.2 人工积雪控制试验研究进展 122
6.2 积雪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3
6.2.1 积雪变化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3
6.2.2 积雪变化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7
6.3 积雪变化对优势植物繁殖策略的影响 130
6.3.1 钝苞雪莲(Saussurea nigrescens) 130
6.3.2 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 136
6.3.3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143
6.3.4 草(Koeleria macrantha) 148
6.3.5 异叶米口袋(Tibetia himalaica) 154
6.4 积雪变化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160
6.4.1 积雪变化对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160
6.4.2 积雪变化对植物群落盖度和高度的影响 161
6.4.3 积雪变化对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163
6.4.4 积雪变化对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的影响 163
6.4.5 积雪变化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66
6.5 小结 167
参考文献 168
第7章 温度升高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70
7.1 引言 170
7.1.1 温度升高的生态学意义 170
7.1.2 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对温度升高的响应 170
7.1.3 高寒草地土壤对温度升高的响应 171
7.1.4 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对温度升高的响应 172
7.2 温度升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72
7.2.1 温度升高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172
7.2.2 温度升高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73
7.3 温度升高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174
7.3.1 温度升高对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174
7.3.2 温度升高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75
7.3.3 温度升高对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175
7.4 温度升高对丛植菌根真菌(AMF)特征的影响 176
7.4.1 温度升高对土壤AMF群落组成的影响 177
7.4.2 温度升高对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79
7.4.3 温度升高对根系AMF群落组成的影响 180
7.4.4 温度升高对根系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83
7.5 小结 184
参考文献 185
第8章 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地特征 189
8.1 引言 189
8.2 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量 189
8.2.1 植物群落特征 189
8.2.2 植物群落生物量 190
8.3 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土壤性质特征 190
8.3.1 土壤理化性质 190
8.3.2 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 191
8.3.3 土壤酶活性 192
8.4 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种类组成 193
8.4.1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193
8.4.2 土壤微生物种类组成 194
8.5 小结 195
参考文献 198
第9章 高寒草地灌丛化 200
9.1 引言 200
9.1.1 草地灌丛化及其驱动力 200
9.1.2 草地灌丛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01
9.1.3 草地灌丛化对土壤团聚体和胶结物质的影响 202
9.2 高寒草地灌丛化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力分析 202
9.2.1 高寒草地灌丛化时空变化特征 202
9.2.2 高寒草地灌丛化驱动力分析 203
9.3 高寒草地灌丛化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09
9.3.1 高寒草地灌丛化土壤理化性质 209
9.3.2 高寒草地灌丛化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贡献率 211
9.4 高寒草地灌丛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胶结物质的影响 213
9.4.1 土壤团聚体组成 213
9.4.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214
9.4.3 有机胶结物质的含量 215
9.4.4 无机胶结物质的含量 216
9.4.5 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的含量 218
9.4.6 络合态铁铝氧化物的含量 219
9.4.7 氧化铁活化度的变化 220
9.5 小结 221
参考文献 222
第三部分 高寒草地管理
第10章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229
10.1 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的内涵 229
10.1.1 草地适应性管理的定义 229
10.1.2 草地适应性管理的原则 231
10.1.3 草地适应性管理的目标 233
10.2 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的技术手段 234
10.2.1 退化草地恢复与治理 234
10.2.2 人工草地的建植与管理 235
10.2.3 草地管理与生态牧养模式及生态和生产功能提升 236
10.2.4 生态畜牧业大数据管理与草地预测预警 237
10.3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维持 238
10.4 小结 239
参考文献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