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引进自哈佛大学出版社,自 1964 年初版问世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多次修订再版,目前已更新至第 7 版。全新版本共 20 章,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更新了大量新知识,包括常规 X 线、CT、MRI、血管造影术和分子成像等不同影像学检查的相关内容,对各种医学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正常放射解剖学,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胸部、心脏、血管、腹部、骨骼肌肉、泌尿生殖系统放射学进行了全面介绍,还涵盖了儿科影像学和介入放射学等方面的内容。本书经典、全面、实用且图文并茂,书中配有大量各类疾病典型病例的高清影像图片,有助于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不同成像技术的影像学诊断与检查方法,非常适合医学影像学、介入医学及相关临床专业医生、医学生、规培生参考阅读。
本书也是对医学专业理论与临床日常工作实操之间的“神秘”地带进行剖析的典范。为师者常常苦于探究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如何将客观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理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带到临床教学中;为学者常常苦于探寻如何将青涩又无言医学影像变为便于临床解读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功能信息。在本书中,既充分总结了哈佛大学医学院专家团队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包含了最新的医学影像学进展且与临床结合紧密。
陈正光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瑞典 Karolinska 医学研究院神经放射学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博士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放射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放射科领军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放射科主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头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放射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放射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影像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常务副主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课题 15 项。著有专业英文论著 1 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 SCI 收载论文 48 篇。
目? 录
第 1 章 基本概念 001
一、放射密度是厚度的函数 007
二、在厚度不变的情况下,放射密度是成分的函数 008
三、X 线影如何指导形态的观察 009
四、综合观察 X 线 009
第 2 章 成像技术 011
一、三维角度阅读 X 线片 011
二、常规后前位 X 线片 011
三、PA 和 AP 胸部 X 线片比较 012
四、侧位胸部 X 线片 014
五、胸部其他体位 X 线片 014
六、从三维的角度思考 015
七、冰冻尸体冠状切片的 X 线片 016
八、正常 CT 的冠状位和矢状位 016
九、活体患者的 CT 图像 016
十、X 线透视检查 017
十一、血管造影术 022
十二、CT 022
十三、冠状面、矢状面和其他平面的重建和三维 CT 026
十四、CT 血管成像术 026
十五、超声 026
十六、MRI 028
十七、放射性同位素扫描 030
第 3 章 正常放射解剖学 035
第 4 章 如何学习胸部影像 073
一、投影 074
二、肩关节 074
三、胸腔 075
四、旋转产生的混淆阴影 077
五、曝光条件的重要性 080
六、软组织 081
第 5 章 肺 084
一、正常肺 084
二、肺血管的变化 085
三、肺部微循环 088
四、肺内播散性病变 088
五、肺气腔和肺间质疾病 091
六、临床信息的重要性 093
七、肺的高分辨率 CT 094
第 6 章 肺实变和肺结节 100
一、全肺实变 100
二、单一肺叶的实变 101
三、单一肺叶仅一部分实变 101
四、单发和多发肺结节 112
第 7 章 横膈、胸膜腔和肺栓塞 114
一、胸腔积液 117
二、气胸 120
三、肺栓塞性疾病 122
四、放射性同位素灌注和通气肺扫描 125
五、肺栓塞的 CT 127
第 8 章 肺过度扩张、肺萎陷和纵隔移位 130
一、肺气肿 130
二、正常纵隔的位置 133
三、纵隔移位 136
第 9 章 纵隔 147
一、纵隔的 CT 断层解剖 150
二、纵隔解剖结构的组成和纵隔起源的肿瘤 151
三、前纵隔肿瘤 156
四、前和中纵隔肿瘤 158
五、后纵隔肿瘤 160
第 10 章 心脏 163
一、心脏大小的测量 163
二、心脏测量的受限因素 164
三、心脏大小明显异常和测量困难的例子 167
四、测量扩大的心影的解释 169
五、左心室或右心室扩大:侧位 X 线片的帮助 170
六、心力衰竭 172
七、肺部血流变异 172
八、心脏钙化 174
九、心脏表面的解剖 176
十、心脏内部解剖 178
十一、冠状动脉造影术 179
十二、心腔扩大的典型形态变化 179
十三、心脏核素成像 184
十四、心脏 MRI 186
十五、心脏 CT 186
十六、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192
十七、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 192
第 11 章 如何学习腹部影像学 196
一、腹部 X 线片 196
二、通过腔内钡剂和肠管含气识别胃肠道各部分 198
三、识别作为正常标志的切线位上的脂肪 198
四、腹部各种不透光物的鉴别 200
五、腹部 X 线的系统研究 203
六、腹部 CT 215
七、腹部超声 217
第 12 章 肠积气、游离液、游离气体 222
一、胃扩张 222
二、结肠扩张 222
三、小肠扩张 224
四、大肠梗阻还是小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还是麻痹性肠梗阻 226
五、腹腔游离液 228
六、腹腔游离气体 229
第 13 章 胃肠造影及 CT 检查 236
一、钡剂工作原理 236
二、正常变化与对比剂充盈缺损 236
三、管壁僵硬 238
四、胃和小肠的充盈缺损和腔内肿块 238
五、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240
六、钡灌肠 244
七、结肠内充盈缺损和腔内肿块 247
八、胃肠道 CT 检查 248
九、肠壁增厚的 CT 检查 248
十、憩室的 CT 检查 249
十一、阑尾炎的 CT 检查 252
十二、肠梗阻的 CT 检查 254
十三、肠缺血的 CT 检查 257
第 14 章 腹部器官 260
一、肝脏 260
二、肝转移瘤 260
三、肝脏原发肿瘤 262
四、肝囊肿和脓肿 265
五、肝脏外伤 266
六、肝硬化、脾肿大和腹水 268
七、脾损伤 270
八、胆结石和胆囊炎 271
九、胆道梗阻 275
十、胰腺 277
十一、胰腺肿瘤 278
十二、胰腺炎和胰腺脓肿 280
十三、胰腺外伤 281
十四、泌尿系统 284
十五、梗阻性泌尿系疾病 286
十六、肾脏囊性疾病 290
十七、尿路感染 292
十八、肾脏肿瘤 292
十九、静脉对比剂 293
二十、肾创伤 294
二十一、膀胱 298
二十二、肾上腺 299
第 15 章 肌肉骨骼系统 304
一、如何学习骨骼 X 线 304
二、骨骼 X 线要求 305
三、骨折 306
四、骨折的临床表现 310
五、脱位和半脱位 318
六、骨髓炎 318
七、关节炎 319
八、骨坏死 322
九、系统性疾病的骨改变 323
十、脊柱骨质疏松 327
十一、脊柱骨折 329
十二、脊柱骨髓炎 330
十三、骨转移瘤 330
十四、原发骨肿瘤 336
十五、肌肉骨骼 MRI 342
第 16 章 男性、女性和儿科 347
一、女性影像学 347
二、男性影像学 363
三、儿科影像学 373
第 17 章 血管系统 393
一、常规动脉成像 393
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393
三、静脉造影 394
四、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 398
五、MR 血管成像 399
六、CT 血管成像 402
七、动脉解剖 405
八、主动脉瘤 405
九、主动脉夹层 410
十、主动脉外伤 415
十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闭塞性疾病 416
十二、肾血管性高血压 425
十三、静脉解剖 426
十四、上腔静脉阻塞 430
十五、下腔静脉异常 430
十六、下肢深静脉血栓 431
第 18 章 中枢神经系统 440
一、成像技术 440
二、正常大脑 CT 解剖 446
三、正常脑实质 MRI 解剖 446
四、CT 和 MRI 比较 446
五、脑积水、脑萎缩、颅内出血 451
六、正常脑动脉成像 456
七、头部外伤 458
八、脑血管疾病和脑卒中 460
九、脑肿瘤 463
十、脑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 463
十一、面部 468
十二、腰痛和腰椎间盘综合征 469
十三、脊髓肿瘤 476
十四、功能神经成像 479
第 19 章 介入放射学 483
一、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483
二、经导管栓塞术 485
三、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控制 488
四、下腔静脉滤器 489
五、影像引导静脉通路 491
六、经皮肺穿刺活检 491
七、经皮腹部穿刺活检 494
八、经皮脓肿引流 494
九、经皮胃造瘘术和经皮胃空肠造瘘术 495
十、影像引导消融 496
十一、经皮胆囊切开术 497
十二、尿路梗阻的影像学管理 497
十三、子宫肌瘤栓塞术 498
十四、神经介入 499
十五、椎体成形术 506
第 20 章 诊断影像新进展 508
一、CT 结肠成像和支气管成像 508
二、双能量 / 双源 CT、CT 碘灌注成像 508
三、三维超声 510
四、PET-CT 和 PET-MRI 融合影像 510
五、功能 MRI 512
六、弥散张量成像 512
七、分子影像 514
附录 未知解答 520
第 2 章? 成像技术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告诉你关于 X 线的几个重要事实,并介绍目前临床使用的其他诊断成像技术。你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了解更多关于这些技术的信息。记住,在阅读 X 线片和其他诊断图像时,要从三维角度思考。
一、三维角度阅读 X 线片
图 2-1 中手指的三张 X 线片说明了从三维角度思考 X 线阴影的重要性,即从两个直角的视图重建阴影。请注意 A 中的软组织被视为包围骨骼的、模糊的、均匀的灰色轮廓。然而,在 B 和 C 中,带有皱纹和褶皱的皮肤,以及角质层和指甲之间的缝隙似乎都变得可见。它们看起来就是这样的,因为它们被涂上了一层含有金属盐的奶油状物质。
实际上,皮肤本身并不比以前更明显,但不透光的乳霜聚集在图案不规则的表面上,形成了一层可见的涂层,标记了皮肤的位置。A 和 B 是正面投影或正视图;C 是从侧面形成的,称为侧面投影或侧视图。
虽然 A 在你看来可能平面感很重,B 和 C 给你一种深度的错觉,但你会意识到,看一张医学X 线片,即使你看着的是平面,也要把它想象成是三维的。X 线片本身就是一种复合影像图,表示多层组织的不同程度增加密度的改变影。看 X线片时,你必须要分层去思考。
胸部 X 线片是最显著的 X 线放射密度对比差异表现的范例,双肺因为充满空气(可以透过 X 线)分布充满液体的心脏(相对不能透过 X 线)的两侧,并占据在由肋骨组成的胸廓(交叉排布形成不透 X 线的条纹浮雕样)的内部。
二、常规后前位 X 线片
图 2-2A 是一张成年男性的胸部 X 线片,想象一下 X 线从后到前所穿过的结构:背部的皮肤,皮下脂肪,肌肉层包围着的扁平刀片样的肩胛骨、脊柱和胸腔的后壁,然后是肺和心脏,以及它们之间的其他纵隔结构,前部的胸骨和肋骨,胸肌和皮下脂肪,乳腺组织,最后是皮肤。
请注意图 2-2B 中增加的稍高密度的新月影,这是一张成年女性胸部 X 线片,在 X 线片中,除了所有其他组织层外,还必须穿过女性的乳房。在乳房阴影下方和横膈阴影上方,通过胸部的 X 线较多的地方,X 线片颜色较黑。
正位 X 线片像患者面对你一样,患者的右侧是你的左侧,患者的左侧是你的右侧。X 线片通常由技术人员标记,以表明哪一侧是患者的右侧,例如,在四肢 X 线的情况下,是右腿还是左腿。此外,当技术人员将 X 线片上传到 PACS 系统时,患者左右侧的正位 X 线片将被正确放置。胸部 X线片通常可以独立于标记物,因为左心室和主动脉弓在患者脊柱左侧投下更明显的阴影。
你看到的大多数胸部 X 线片都是在 X 线“后前方”矢状方向通过时拍摄的,X 射线管在后面,数字探测器在患者前面(图 2-3C)。这是标准的后前位(posteroanterior,PA)X 线片,如果射线从后往前穿过患者,那么所有类型的 X 线片都被称为 PA 视图。由于正位胸部 X 线片能更准确地评估心脏大小,因此通常对任何能够站立并定位的患者进行正位胸部 X 线片检查。站立并定位的能力是 PA 胸部 X 线片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