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的人们有一个普遍的错觉,即美国霸权体现出的治理思想是纯粹美国本土的。但实际上,美国对全球秩序的自由主义设想源于其和国际社会的互动和对话。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一战后从欧洲逃到美国的国际联盟官僚和他们带来的研究方法。他们给美国带来了治理世界必不可少的资源——信息和知识。美国内部的自由主义人士也成功说服政府,想要让战后国际秩序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就必须学会和欧洲大国一起进行经济重建。本书研究了大量来自华盛顿、巴黎和日内瓦的原始档案,还原了一场知识的大逃亡。
1.前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资深军事外交官、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成锡忠推荐,揭示国际治理的核心逻辑。
2.总有人认为国际治理大而不实,但一战给国际治理体系造成的破坏证明,国际治理的核心是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这些基于统计的信息或许并不完善,但为调解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提供基础。
3.法西斯帝国的压迫让国联不得不从瑞士的日内瓦开启流亡,美国为国联的核心机构、专家和微缩胶片提供了庇护,同时也获得了治理国际体系的宝贵经验。
4.国联的残余力量之所以对美国重要,是因为要想让国际秩序符合美国利益,就必须知道如何与欧洲大国合作进行经济重建。
[美]大卫·埃克布拉德(David Ekbladh)
大卫·埃克布拉德是塔夫斯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他曾经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福中心的研究员,负责国际安全项目。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全球中的美国,国际主题如何在国内和国际进行互动等。他目前正在写作一本关于美国全球主义的兴起的书。
序 言
知识的流亡
当知识遭遇“敦刻尔克”
国际社会参与者
施加秩序
虽死犹存
良治?
无可替代
知识就是力量
第一章
无可替代的国联:国际社会的超级大学
衰落的迹象
和平数据
美国部门
高屋建瓴
基于经验主义的狂热
法西斯数据
新进展
混乱中的秩序
知识之网
并不存在世界经济
国联继续发挥作用
没有砂浆的砖
自恃清高
铸犁为剑:武器化的知识
谁被埋在格兰特陵园中?
传递信息
皇后区的垃圾箱
特殊信息
全球枢纽
典礼
阅后即焚
暗镜
“冷战”
国联馆开馆
“美国馆”
没有子弹的战争
澳洲双杰
围绕在标准周围
布鲁斯报告
救赎之路
国联已死,中央委员会万岁
自由的教授
美国治下的和平
放逐的诱惑
最后的转圜
第三章
国际主义者的敦刻尔克:流亡的国际机构
威尔逊的负担
意料之外
紧急状态
伍利领衔
讽刺的脚注
不死的国联
世界末日
申请庇护
提供庇护
拒绝庇护
明日之书
言辞有力
无限的假期
庇护所的新闻
维希的背叛
向光明的西部出发
流亡新泽西
第四章
忙于重建的罗弗家男孩:美国时代的国际社会
吃纸
交战的社会
美国复兴
追求社会正义的英雄
战争部
流亡的观念
得力的学生
无话找话
一所国际学校
蓝图
晚餐和电影
骗子的美德
农业机械化
罗弗家男孩
国际单位
转型
在山间的电波中
支柱
旧金山的大街
用后即抛的英雄
尾声
巨大的飞跃
国际主义失去的世界
流亡者归来
日内瓦之殇
灰砖墙
生活井然有序
当下的历史
知识遭遇“敦刻尔克”
1940 年 8 月 21 日,美国纽约。
世界博览会虽未结束,但已接近尾声。参观者们若向天空投去一瞥,说不定会看到一个能联动全球的物体——泛美航空公司的“扬基飞剪”(Yankee Clipper)号飞机 A。它能把相隔万里的两地距离拉近,引发公众的遐想 。参观者们不知道的是,这架飞机当天正在执行一项运输任务,将一批战略资源从法西斯控制下的欧洲运往美国。
飞机即将降落在位于纽约皇后区的陆战队航空站(现在是拉瓜迪亚机场的一部分),离世博会的会场不过几英里 A 远。美军陆战队的军官们最近这段时间为了它的到来而通力合作,今日目睹它平安到达,他们都感到无比欣慰与激动。“扬基飞剪”号上装载的是大量资源中的第一拨,后续资源将从里斯本通过海运发往美国。待飞机着陆后,资源将被从飞机上卸下,从守在这里的媒体记者面前经过,进入车子后绝尘而去。其最终目的地是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 的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这辆车便是高等研究院院长派来的专车。车上装的到底是什么?
知识。
“扬基飞剪”号抵达美国,标志着一系列灾难、背叛、不幸和希冀总算尘埃落定。这一连串事件后来被称作“知识理论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是在 1940 年自由力量大溃退背景下的一个虎口脱险的例子。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动荡不安,法国陷落,法西斯势力在欧洲肆虐,反法西斯力量冒着危险保护最珍贵的财富——知识。“扬基飞剪”号运来的是国际联盟(以下简称国联)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大量数据资料以及关键人物,他们将在美国安全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保全国联近 10 年来积累的信息数据以及分析能力。国联本是促进世界进步与和平的希望之所在,但此次行动反映出,它现在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国联在绝望之中只能来美国避难,而讽刺的是,美国过去 20 年来始终拒绝加入国联。欧洲连绵的战火一度威胁到国联的生存,现在峰回路转:国联要在美国存续下去。
原因何在?
美国不是国联的正式成员国,国联在美国也并非广受欢迎,它跟美国在政治上存在龃龉。那么是什么促使美国的重要机构和社会名流支持国联,以至于不惜投入巨大力量来开展救援呢?我们可以从“扬基飞剪”号运来的资源中找到答案。其原因说白了就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把信息和知识作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通货”加以利用。美国为了控制和维护现代国际秩序,正在寻求打造涉及经济、政治等人类各种经验的稳定“信息流”。
威尔逊主义的信奉者们却并不这么看。在他们的传统叙述中,国联好比一只“圣杯”,可以借助它通过宣判裁定和集体安全实现国际共管共治。自国联成立后,人们一轮又一轮地讨论美国的加入会不会有助于国联实现其政治目标。很多人都在思考,美国加入国联将意味着什么,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美国跟国联合作的目的是获取数据和构建知识。
与国联信息收集和分析项目开展合作的那些美国人,其实并未参与国联的集体安全议题。他们对国联及其活动感兴趣,并不是对这个国际组织本身抱有什么具体的希望,而是为了在更广泛的层面关注现代世界。这一点是最有意思的,但也是很少有人探讨的。这种国际视角并非美国独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的看法和兴趣。它们认为,国联本身的国际化程度毋庸置疑,但它所能体现的国际主义的范畴严重受限。不管怎么说,对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小国的声音,国联确实有所体现、考虑和宣传。各种思想通过国联汇总在一起,这是国联存在的意义之一。如果没有国联,这些思想被汇聚起来的机会就少得多。美国在政治上与国联是脱离的,但它仍希望能影响全球各领域的对话。美国实际上在不断吸收来自全球的不同的概念和信息。这些概念和信息的细流在日内瓦汇聚成洪流。
美国非正式地参与国联的相关活动,并且从这些活动中形成了很多理念。有些理念至今还在支撑并指导着美国的全球行动。美国的国际主义的确有其国际性。它从跨国研讨和辩论中吸收各种观念和信息,这些来自外部的观念和信息正是美国所依赖的。最终,美国制定了比国联更宏大的政策,那就是创建和保持自由的国际秩序。许多人——包括一些美国人在内——把希望寄托在位于日内瓦的这个国际组织身上,寄托在围绕国联成立的各种团体上。这些组织和团体是汇聚各国力量建设国际共同体的机制。国联本身不是目标,它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美国虽然把国联的资源拿来为己所用,但它同时也为国联做出过重大贡献。最新研究表明,美国的基金会在国联及其附属机构的形成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分析经济因素与政策的关系,有助于在更宏观的背景下认识美国与国联的互动。美国政府官员认为,测量与分析有助于解决经济和政策问题。测量与分析在国际政策讨论中是热点话题,国际自由主义者将它们作为稳定全球经济的工具。美国在讨论、制定其全球政策时离不开数据和分析,这显示出定量知识可以用于构建和维持讨论与行动,以应对更重大的国际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