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的秘密(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Culture):全景展现流行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
定 价:36 元
当前图书已被 2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新西兰)罗伊•舒克尔(Roy Shuker) 著,韦玮 译
- 出版时间:2012/4/1
- ISBN:9787510053245
-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中图法分类:J605
- 页码:35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而通俗易懂的介绍,并讨论了围绕流行文化和流行音乐分析展开的问题和争论。作者介绍了音乐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外部的政治、社会环境,探讨了塑造音乐体验的关键因素,包括音乐制作、音乐人和明星、音乐文本、音乐媒体、观众、乐迷和亚文化,以及音乐的政治行动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
书中涉及十余流行音乐流派,重点介绍了近三十名典型音乐人及其代表作品,引用近两百首经典流行曲目。本书既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流行音乐文化研究读本,也是一本翔实全面的流行音乐发展百科全书。
消失的罗伯特?约翰逊带着令人惊异的技艺回归 他是否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出色的演奏? 仙妮亚?唐恩从贫民窟灰姑娘一夜变为国际巨星 难道竟是因为传奇的“录音室之吻”? 科伦拜血腥枪击案的凶手皆是玛丽莲?曼森的粉丝 工业金属乐真的会诱发暴行犯罪? 流行音乐为何流行? 乐坛巨星如何出现? 本书将告诉你流行音乐产业的门门道道 揭开它为万人所爱又遭重重争议的深层秘密…… 全景展现文化大生产时代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 推荐语: 流行音乐是一种工业制造。这个显在的事实或者被粉丝们匍匐在地视而不见,或者被文化批判家高高在上一笔带过。现在,这个人细致而客观地剖开它,进入其制造业内部,展现其中的秘密。由此你发现,即便是摇滚英雄、文化全球事件,也并非那么纯粹崇高,当然,也并非只是一出提线木偶剧那么低劣。 ——李皖
罗伊·舒克尔(RoyShuker),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媒体研究系副教授,主要的教学及研究领域为流行音乐和媒体政策,已出版了大量著作,横跨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媒体研究和流行音乐研究等诸多学科领域。
译者简介:
韦玮,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2008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新媒体硕士学位,现从事编辑、翻译和音乐创作工作。
简目
前 言
致 谢
引 言 《这是怎么回事?》
第1章 《每个人都是赢家》:作为文化产业的音乐
第2章 《开大音量》:音乐与技术
第3章 《我只是个歌手》:音乐制作和成功的连续
第4章 《所以你想成为摇滚明星》:主创和明星
第5章 《听懂了吗?》:音乐文本
第6章 《对我来说仍然很摇滚》:流派、翻唱和经典
第7章 《逛逛买买》:零售、电台和榜单
第8章 《你吸引了目光》:电影、电视和MTV
第9章 《在〈滚石〉杂志的封面上》:音乐报刊
第10章 《我这一代》:观众、乐迷和收藏者
第11章 《我们这儿的声音》:亚文化、声音和场景
简目
前 言
致 谢
引 言 《这是怎么回事?》
第1章 《每个人都是赢家》:作为文化产业的音乐
第2章 《开大音量》:音乐与技术
第3章 《我只是个歌手》:音乐制作和成功的连续
第4章 《所以你想成为摇滚明星》:主创和明星
第5章 《听懂了吗?》:音乐文本
第6章 《对我来说仍然很摇滚》:流派、翻唱和经典
第7章 《逛逛买买》:零售、电台和榜单
第8章 《你吸引了目光》:电影、电视和MTV
第9章 《在〈滚石〉杂志的封面上》:音乐报刊
第10章 《我这一代》:观众、乐迷和收藏者
第11章 《我们这儿的声音》:亚文化、声音和场景
第12章 《我们就是世界》:国家音乐政策、全球化以及国家身份
第13章 《别太用力》:道德恐慌
第14章 《革命》:社会变革、良心摇滚和身份
结论 《把它包起来》:通俗音乐和文化意义
附录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细目
前 言
致 谢
引 言 《这是怎么回事?》
通俗音乐研究
确定框架
通俗媒体文化
通俗音乐
分析通俗音乐文化
延伸阅读
第1章 《每个人都是赢家》:作为文化产业的音乐
1.1 什么是“音乐产业”?
音乐和政治经济学
1.2 作为文化产业的音乐
定调的人:巨头
市场周期
独立公司
网络空间中的音乐:产业线上化
1.3 版权
1.4 市场营销和商品化
包装雷鬼乐
延伸阅读
第2章 《开大音量》:音乐与技术
2.1 声音制作
2.2 声音录制
2.3 声音格式
关于单曲的简短历史
2.4 声音复制和传播
会说话的机器
立体声
2.8 可移动化
2.5 结论
延伸阅读
第3章 《我只是个歌手》:音乐制作和成功的连续
3.1 音乐创作
“音乐人”
练习的现实
词曲作者的角色:“写歌”,鲍勃 ?塞格
创作型歌手
制作人:“寻找那些百万销量的声音”
公开表演:“现场的和危险的”
“再次上路”:巡演和演唱会
“摇滚这座城”
3.2 “成为第一名还要走很久”
3.3 成功的延续
翻唱乐队
致敬乐队
伴奏音乐家和驻唱乐队
延伸阅读
第4章 《所以你想成为摇滚明星》:主创和明星
4.1 作者身份和明星身份
明星和明星地位
“追着我的地狱之犬”:罗伯特 ?约翰逊
菲尔?斯柏科特:在声音之墙背后
“说说‘我这一代’”:彼得 ?汤申德和谁人乐队
弗兰克 ?扎帕:“我们干这个只是为了钱”
辣妹组合
她这就去:仙妮亚 ?唐恩
流线胖小子:多重作者身份
延伸阅读
第5章 《听懂了吗?》:音乐文本
5.1 文本性分析
5.2 图像性文本:专辑封面艺术
5.3 音乐学和通俗歌曲
5.4 为什么歌曲有歌词?
站在你的歌词身边
一匙毒品?
美国的爱国主义与讽刺
5.5 “摇滚诗歌”、歌曲和社会现实主义
5.6 聆听通俗歌曲
性手枪乐队,《英国的无政府主义》
5.7 音乐影片(MV)
“解读”MV
杜兰 ?杜兰乐队,“Hungry Like the Wolf”
麦当娜,“Justify My Love”
尼力(Nelly),“Tip Drill”
延伸阅读
第6章 《对我来说仍然很摇滚》:流派、翻唱和经典
6.1 流派和音乐
6.2 摇滚、通俗和原真性
通俗音乐:《傻傻的情歌》
“摇滚下去”
6.3 重金属
6.4 跨界:从边缘到主流
6.5 “没有消逝”:翻唱版本
6.6 摇滚经典
延伸阅读
第7章 《逛逛买买》:零售、电台和榜单
7.1 零售
7.2 榜单
7.3 电台
当电台遇上摇滚:贿赂和对DJ的崇拜
海盗电台和BBC
从调频电台到网络电台
广播电台和格式
延伸阅读
第8章 《你吸引了目光》:电影、电视和MTV
8.1 电影
通俗和摇滚音乐电影
电影原声与市场营销
8.2 电视
真人秀:从“七小龙”到“摇滚超新星”
8.3 纪录片与摇滚纪录片
8.4 MTV
延伸阅读
第9章 《在〈滚石〉杂志的封面上》:音乐报刊
9.1 “每天我都写书”
9.2 音乐杂志
独立音乐传统:《新音乐速递》
《滚石》杂志:从反文化偶像到产业主力
音乐爱好者杂志
9.3 把关者和产业出版
延伸阅读
第10章 《我这一代》:观众、乐迷和收藏者
10.1 从大众观众到活跃消费者
10.2 音乐消费的人口学与社会学
10.3 消费模式
10.4 音乐作为文化资本
10.5 粉丝、乐迷、发烧友
10.6 跳舞
10.7 唱片收藏
10.8 结论
延伸阅读
第11章 《我们这儿的声音》:亚文化、声音和场景
11.1 从青年文化到青年亚文化
亚文化
北方灵魂乐
11.2 场景和声音:一个地方的音乐
声音:达尼丁和曼彻斯特
场景
西雅图
11.3 结论
延伸阅读
第12章 《我们就是世界》:国家音乐政策、全球化以及国家身份
12.1 国家和音乐
12.2 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和音乐
12.3 全球音乐、国家文化:加拿大
加拿大广播电视及通讯委员会和“加拿大内容”
录音发展计划
12.4 新西兰广播
新方案
音乐风格和“新西兰”认同
独立摇滚和车库摇滚
波利尼西亚城市音乐
12.5 结论
延伸阅读
第13章 《别太用力》:道德恐慌
13.1 道德恐慌和规范
摇滚乐:恶魔的音乐
摇滚“后花园”
13.2 摇滚,言论自由和新右派
13.3 父母音乐资源中心
《 阴茎风景》
说唱
条子杀手
科伦拜事件和玛丽莲 ?曼森
延伸阅读
第14章 《革命》:社会变革、良心摇滚和身份
14.1 音乐和社会变革
20世纪60年代:“给和平一个机会”
摇滚反种族歧视运动
2004年摇滚反布什运动
14.2 良心摇滚
14.3 音乐和性别政治
暴女
性
14.4 结论
延伸阅读
结论 《把它包起来》:通俗音乐和文化意义
附录
一、章节歌曲名称
二、音乐性分析
三、经典专辑
四、唱片列表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