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中国产业集聚与生产率

中国产业集聚与生产率

定  价:39 元

        

  • 作者:刘长全 著
  • 出版时间:2010/11/1
  • ISBN:9787509610688
  • 出 版 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062.9 
  • 页码:22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9
7
6
8
1
7
0
5
6
0
8
9
8
产业集聚是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具有广泛的经济影响,其中对生产率的影响最直接,也最重要。集聚经济是产业集聚的结果,也是产业集聚的动因,目前已成为空间经济研究的核心概念与热点问题。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劳动者通过区位选择实现利润或收入最大化的结果,但对其形成机制仍有不同的解释。区域经济理论从外部性出发,强调外在于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新经济地理理论则强调企业层面报酬递增与运输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理论框架下的集聚经济在内涵上存在明显差异。即使在区域经济理论框架下,由于对外部性所儆假设的不同,集聚经济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另外,不同机制下产生的集聚经济存在的范围也有很大差异,体现在产业、空间与时间三个维度上。从不同的形成机制与存在范围出发,将具有不同的政策取向。
本书围绕产业集聚对生产率的影响这一主线,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集聚经济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提出一些与产业布局相关的政策建议。理论研究主要是在区域经济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框架下,对两者的假设条件、集聚机制及对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在市场范围与集聚形式方面也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另外,从微观出发对外部性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强调了不可分性、市场摩擦与知识溢出等在集聚经济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实证研究主要使用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50多万个企业的系统数据及近年中国工业经济信息快报数据,涉及电子、纺织、机械、轻工四个行业112个三位数产业,深入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现状与变动趋势,集聚经济的存在性、存在范围及№赁等问题,并分析了产业集聚的最佳绝对规模和最佳相对水平等问题。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主要包括:
第一,分析了制造业集聚的现状与变动趋势。发现工业就业密度按东部一中部一东北一西部次序呈明显梯度分布,但各产业用指数测度的集聚水平仍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产业存在过度分散问题。近年来产业集聚水平有不断上升趋势,过度分散产业明显减少,而高度集聚产业有一定增加。
第二,提出产业集聚测度应以外部性存在的边界为基础选择产业加总水平和地理单元,并分析了超出边界测度时结果存在的偏差。理论分析表明,超出空间边界或产业边界测度结果都会低于实际集聚水平。实证检验表明,按省测度的集聚水平比按市测度平均低了40%多,其中偏差最大的产业低了60%多,最小的也在20%以上,两位数产业的集聚水平普遍低于相应三位数产业集聚水平的均值,甚至最低值。
第三,在分析集聚经济存在性与存在形式的同时,检验了集聚经济的来源与性质。分析表明企业层面规模报酬普遍递减,与新经济地理的理论前提不符,因此说明中国制造业集聚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外部性。从集聚经济的作用范围来看,其主要表现为市级范围的本地化经济与省级范围的城市化经济,市级范围工业规模、省级范围三位数产业规模、省市两级的两位数产业规模与企业生产率之间都没有明确关系。从作用大小来看,市级范围的本地化经济较强,三位数产业就业规模每增加1千人,企业生产率上升幅度在0.8%~1.5%。在所分析的四个行业中轻工业作用最强,电子其次,机械与纺织较低。省级范围的城市化经济虽然存在,但实际影响却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四,分析了集聚经济大小与集聚规模之间存在的“倒U形”关系,提出产业集聚的最佳规模与集聚规模的内生性问题。分析表明,随着集聚规模的上升,市级范围本地化经济的作用先升后降,表现出“倒U形”特征。因此,存在一个使集聚经济最大化的最佳集聚规模。比较发现,各三位数产业的实际集聚规模普遍小于最佳集聚规模。产业的集聚经济特征主要由其生产活动的性质决定,因此产业最佳集聚规模具有内生性,存在明显的产业间差异。
第五,提出产业集聚水平的内生性假说。产业总规模与最佳集聚规模之间的比值决定产业的最佳集聚点数量,因此存在一个相应的最佳集聚水平。实际集聚水平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有向最佳集聚水平接近的趋势,因此产业集聚水平也具有内生性,与集聚经济特征一起构成产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实证分析表明最佳集聚点数量与产业实际集聚水平显著负相关,这与理论预测相一致。
第六,从利用集聚经济或发挥集聚经济引导作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产业布局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促进产业集聚,合理控制集聚规模;以专业化集聚为主,兼顾多样化集聚与产业间差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缓解集聚的负面影响;加强交通运输网络与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介组织,减少摩擦与搜寻成本等。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