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研究》刻画了我国地形、地貌、植被、土地利用、森林、草地、湿地、自然保护区、能源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空间格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从居住容载、就业支持、经济发展、资源保障和生态维衡五个方面评价了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功能,建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的三级分区方案,提出了不同分区的可持续发展主导功能。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研究》可作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区域发展相关领域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用书。
1.3.4生态功能区划的发展与特点
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总是通过一定的功能途径实现的,无论是人类从自然界取用资源,还是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质。中国的自然规划与生态系统区划体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开展国家与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了宏观的框架。
2002年中国正式颁布了《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国务院西部开发办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对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进行了纲领性的规定,用以指导各地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的任务,第一是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第二是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三是明确区域生态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与生态高敏感区,第四是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重点生态功能。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区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
相似性原则: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虽然在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但必须注意这种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标准。
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对象的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问上完整的自然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生态功能区划包括:①生态环境现状评价;②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③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④生态功能分区方案;⑤各生态功能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