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绿地发展及生态系统评 价--理论与实证》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地生态评 价为切入点,通过公众调 查、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从绿地数量、绿地质量、 绿地结构和绿地功 能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城镇绿地综合评价框架,并选取 我国目前城镇园林 绿地建设和管理成效较好的杭州市,对评价体系进行 验证。
《我国城镇绿地发展及生态系统评价--理论与实 证》适合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城 市规划、城镇 建设等相关领域政府管理人员、科研院所规划设计者 和高校学生使用, 也可作为科研院所专家开展城市生态保护、城市生态 功能评价和研究, 以及地方政府对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城市、森林城市 进行规划、设计、 管理、评价和考核的重要参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序言 /i
前言 /v
第一章 我国城镇锺地发展历史与现状 /001
第一节 城镇化与城镇绿地发展 /001
第二节 城镇绿地发展演进 /010
第三节 我国城镇绿地发展现状 /026
第四节 中国城镇绿地发展特殊性 /067
参考文献 /070
第二章 我国城镇绿地研究的多元视角 /074
第一节 发展理论 /074
第二节 生态学理论 /082
第三节 经济学理论 /088
第四节 总结 /096
参考文献 /098
第三章 我国城镇绿地结合评价研究进展 /103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103
第二节 国外研究进展 /111
第三节 国内研究进展 /112
参考文献 /123
第四章 基于公众与专事调查的城镇绿地综合评价体系掏建 /129
第一节 备选指标集构建 /129
第二节 基于公众感知调查的评价指标研究 /132
第三节 基于专家咨询的评价指标研究 /160
第四节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及评估工具 /190
参考文献 /205
第五章 我国城镇绿地综合评价实证研究-一以杭州市为例 /208
第一节 实证案例的基本情况 /208
第二节 杭州市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 /213
第三节 杭州市城镇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特色和发展优势 /223
参考文献 /230
第六章 以综合评价促进城镇绿地发展 /232
第一节 城镇绿地发展及综合评价面临的问题 /232
第二节 中国城镇绿地发展道路的选择 /234
第三节 城镇绿地综合评价可行性和原则 /236
第四节 如何开展城镇绿地综合评价 /240
参考文献 /243
后记 /244
图目录
图1-1 1949-2011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002
图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变化 /003
图1-3 2010年全国和各地区人均公园绿地面权 /007
图1-4 1986-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28
图1-5 2000-2010年四大自然区人均绿地面积变化趋势 /052
图1-6 2000-2012年四大自然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较 /053
图1-7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大自然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54
图1-8 中国行政区划及地理区域划分图 /055
图1-9 2000-2010年七大区域地级以上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057
图1-10 2010年七大区域地级以上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较 /058
图1-11 2005-2010年七大区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060
图1-12 2003-2010年七大区域建成区结化覆盖率 /061
图1-13 2010年七大区域地级以上城市城镇绿地变异系数 /063
图1-14 2010年不同规模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065
图1-15 2010年不同规模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066
图1-16 2010年不同规模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 /066
图1-17 1980-2008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与维护费用中园林绿化所占比重 /070
图3-1 1993-2011年CNKI检索涉及"绿地"的文章数量 /113
图3-2 CITY Green模型结构 /120
图4-1 城镇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技术路线 /130
图4-2 抽样调查区域划分与抽样城市分布 /135
图4-3 认为城市绿地存在各类问题的受访城市居民百分比 /141
图4-4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地级城市被调查人群认为城市绿地存在各类问题的差异 /142
图4-5 不同自然区城市居民反映的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差异 /143
图4-6 不同自然区城市居民对绿化树木矮小、能欣树和吉树名木问题的感知差异 /144
圄4-7 城镇居民认为城市最为紧缺的绿地类型 /144
图4-8 不同自然区对居民对最为紧缺的绿地类型的感知 /145
图4-9 不同自然区居民到达绿地距离的差异 /146
图4-10 不同自然区受访居民对绿地分布均匀性的感知 /148
图4-11 不同自然区居民对城市湿地滨岸带绿化质量和野生性的感知差异 /149
图4-12 不同自然区居民对自然和野生绿地缺乏严重程度的敏感差异 /150
图4-13 不同自然区城镇居民对城市绿地鸟类多样性的感知 /152
图4-14 不同自然区被调查居民对乔灌革结合度感知的差异 /154
图4-15 不同自然区被调查居民对城镇绿地景观美程度的感知差异 /155
图4-16 专家对15项指标各属性打分的平均分值 /184
图4-17 专家对15项指标各属性打分的标准差 /186
图4-18 城镇绿地综合评价核心指标体系及权重 /195
图4-19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主界面 /196
图4-20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登录界面 /197
图4-21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录人员界面 /198
图4-22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系统管理员界面 /198
图4-23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用户管理界面 /199
图4-24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选择城镇和年度界面 /200
图4-25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已经存在指定城镇和年度的评价数据界面 /200
图4-26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评价数据录入界面 /201
图4-27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评价维护界面 /202
图4-28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修改评价数据界面 /202
图4-29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重新计算指标界面 /203
图4-30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选择要计算评价数据的年份界面 /203
图4-31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城市信息维护界面 /204
图4-32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备份数据界面 /205
图5-1 杭州市1995~2010年GDP增长趋势 /209
图5-2 杭州市近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210
图5-3 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图 /212
图5-4 杭州市城镇绿地综合评价指标因子及权重 /215
表目录
表1-1 中国城镇绿地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 /019
表1-2 新加坡树木损害赔偿计算表 /024
表1-3 我国城镇园林握地发展概况 /027
表1-4 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维护支出中园林锺化及比重 /029
表1-5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自然区归类 /032
表1-6 2010年东部季风区北部地级以上城市握地建设排序 /034
表1-7 2010年东部季风区南部地级以上城市辖区绿地建设排序 /037
表1-8 2010年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地级以上城市辖区绿地建设排序 /043
表1-9 青海省省级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 /044
表1-10 2010年三大自然区地级以上城市城镇绿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044
表1-11 2010年三大自然区地级以上城市城镇绿地加权变异系数 /046
表1-12 东部季风区北部各省市人均绿地面积 /047
表1-13 东部季风区南部各省〈区、市〉人均绿地面积 /048
表1-14 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各省区人均绿地面积 /049
表1-15 东部季风区北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49
表1-16 东部季风区南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50
表1-17 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51
表1-18 2000~2010年四大自然区人均绿地面积 /051
表1-19 2005~2010年四大自然区人均公园平均面积 /052
表1-20 2000~2010年四大自然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53
表1-21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七大区域归属 /055
表1-22 2000~2010年七大区域地级以上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057
表1-23 2005~2010年七大区域公园绿地面积比重和市辖区人口比重 /059
表1-24 2005~2010年七大区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059
表1-25 2003~2010年七大区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60
表1-26 2003~2010年七大区域建成区面积比重 /061
表1-27 2003~2010年七大区域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比重 /061
表1-28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划分 /063
表1-29 2010年不同规模地级以上城市绿地指标变异系数 /067
表2-1 公共物品的分类 /090
表3-1 150篇文章所属期刊频数 /113
表3-2 常用绿地指标频度分析 /114
表4-1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备选指标集 /130
表4-2 调查问卷包含的调查主题与对应的调查问题 /133
表4-3 公共感知调查问卷包括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 /135
表4-4 公共感知调查问卷包括的地级城市 /135
表4-5 2010年被调查城市绿地建设的统计学特征 /137
表4-6 被调查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地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差异显著性方差分析 /139
表4-7 被调查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差异显著性方差分析 /139
表4-8 被调查的隶属于不同自然区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差异显著性方差分析 /139
表4-9 被调查的隶属于不同自然区的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差异显著性方差分析 /140
表4-10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地级城市绿地分布情况 /147
表4-11 各自然区城市绿地分布情况 /147
表4-12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居民对所在城市绿地景观综合评价 /150
表4-13 各自然区城镇居民对绿地景观综合评价 /151
表4-14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地级城市绿地中鸟类种类和数量 /151
表4-15 各自然区城市绿地中的鸟类种类和数量 /152
表4-16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地级城市绿地的乔灌草结合情况 /153
表4-17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居民对道路沿线绿化带质量评价 /155
表4-18 居民去公园的频率 /156
表4-19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建设的满意程度 /156
表4-20 各自然区居民对城市绿地建设的满意程度 /157
表4-21 直辖市和省会级城市、地级城市绿地管理总体水平状况 /158
表4-22 各自然区居民对绿地管理总体水平评价 /158
表4-23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备选指标属性专家评分表 /161
表4-24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属性得分情况 /163
表4-2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各属性得分情况 /163
表4-26 绿地率各属性得分情况 /164
表4-27 三维绿量各属性得分情况 /165
表4-28 绿地生态服务价值各属性得分情况 /167
表4-29 自然和野生性绿地面积百分比各属性得分情况 /168
表4-30 乡土树种比例各属性得分情况 /169
表4-31 乔灌草结合度各属性得分情况 /170
表4-32 绿地可达性各属性得分情况 /171
表4-33 绿地景观均匀度指数各属性得分情况 /172
表4-34 绿地景观连通性指数各属性得分情况 /173
表4-35 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各属性得分情况 /174
表4-36 社会绿化参与度各属性得分情况 /175
表4-37 城镇绿地公众满意度各属性得分情况 /176
表4-38 绿地信息化管理各属性得分情况 /177
表4-39 各指标相关性得分百分比 /178
表4-40 各指标可操作性属性得分百分比 /179
表4-41 各指标灵敏性属性得分百分比 /180
表4-42 各指标适应性属性得分百分比 /181
表4-43 得分在6分及以上指标属性百分比 /182
表4-44 各指标属性均值情况 /183
表4-45 各指标属性标准差 /185
表4-46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各指标属性的平均值与标准差比较 /186
表4-47 指标筛选标准 /187
表4-48 指标筛选结果 /187
表4-49 常用绿地指标频度分析 /190
表4-50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筛选结果 /191
表4-51 城镇绿地综合评价核心指标体系 /192
表4-52 相对重要性的标度 /193
表4-5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数值表 /194
表4-54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操作系统用户权限界面 /197
表5-1 城镇绿地综合评价指标 /214
表5-2 杭州市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价原始数据 /215
表5-3 杭州市城镇绿地综合评价指标值的原始数据和权重 /217
表5-4 杭州市城镇绿地综合评价指标标准化的计算结果 /217
表5-5 杭州市城镇绿地综合评价2009~2011年综合指标值计算结果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