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物”是来自全国涉海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当中有专家学者,有将军战士,有政府官员,有平民百姓……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身上体现着无私奉献、勇于进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反映着我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光荣历程。由《大海星空:2010年度海洋人物》编委会编写的这本书介绍的海洋人物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2号”钻井平台经理郝振山,国家海洋局三亚海洋环境监测站副站长何雅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海归”的海洋学女博士洪华生,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胡敦欣等10位。《大海星空:2010年度海洋人物》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
《大海星空:2010年度海洋人物》编委会编写的本书为2010年度全国海洋人物事迹宣传报告,包括一线海洋科研工作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通过讲述这些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讴歌了当代海洋人为祖国蓝色事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伟大情怀。
“战天斗地、与海共舞”的“海上铁人”——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2号”钻井平台经理郝振山度过岛礁上每个不平凡的一天——记国家海洋局三亚海洋环境监测站副站长何雅兴“海归”,实现蓝色的海之梦——记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海归”的海洋学女博士洪华生胸怀“大唐盛世”梦想的科学家——记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胡敦欣守护在渤海和黄海海岸——记大连市金州新区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负责人)雷善敏融入中国海洋的大情怀、大视野——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肩负着巩固海洋国防的神圣使命——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江南造船厂总经理南大庆让中国的斑海豹别再哭泣——记辽宁盘锦保护斑海豹志愿者协会会长田继光情怀献海洋极地显风采——记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余兴光“敢下五洋捉鳖”的深潜英雄——记中国载人深潜海试团队
优秀品格铸就“海上神钻” 那时的郝振山已经有了一个海洋般美好的梦想。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海洋油气开采技术还是海洋石油工业方面,中国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00年,很多的设备和技术都要靠从国外引进,而许多重要的技术岗位都得靠聘用外国人来完成。看到这样的现实,郝振山对自己说“不能给中国人丢脸”,他给自己的海洋油气开采工作定下了第一个目标,就是要站在重要的技术岗位上。“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的海油精神在郝振山的身上得以深深的体现,在困难与差距面前,郝振山不气馁,不妥协,硬是凭借着自己的一股拼劲,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为走上更多的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在一年的海上工作实践以后,郝振山从甲板走上了钻台。钻井的核心工作是司钻,而“南海6号”是半潜式钻井平台,没有桩腿,深水作业时靠锚链牵扯固定,在大海上漂浮着打井,难度很大,对司钻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很高。当时我国聘请的司钻是国外人员,光这一个职位每年就会耗费公司100多万元的资金。在钻井工这个岗位上,郝振山一干完活儿就跑到司钻室外面,认真观摩外国司钻莫里斯如何操控刹把。晚上,他打开英文技术资料认真阅读,为了更好地学习与理解,郝振山还给自己布置了英语作业,每天记10个专业单词,不管工作多辛苦都雷打不动地背完。有一次在观看司钻操作的时候被外国司钻发现了,这位外国司钻责问郝振山说“你看什么?”这句很没礼貌的话激起了郝振山的倔脾气,“你手中的刹把早晚是我的。”郝振山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学习研究,找资料,观察现场,步步留意,甚至为了弄懂一套关键设备的参数关系钻研了近4个月,终于算出了准确判断钻头在海底下面的情形的推导公式。4年过去了,郝振山被提升为副司钻,但是他依然感觉到外国司钻莫里斯对他的不信任。他没有气馁,因为他深深懂得,只有真正把工作做出成绩了,才会让人刮目相看,才会让莫里斯相信中国人绝对不比他差。终于有一次,莫里斯遇到了一道难题,泥浆泵泵压不稳却久久找不出原因,如果问题出在井下就必须停钻解决,会造成几百万美元的损失。最终莫里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郝振山求助,没想到郝振山根据自己的笔记和机器问题特征进行比对分析,认为问题出在泥浆循环系统,从确认原因到解决问题仅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莫里斯终于化怀疑为敬佩,并且越来越信任郝振山,离开“南海6号”时,还把《钻井工具手册》送给了他。1994年10月,25岁的郝振山终于成为“南海6号”的司钻。他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掌握了一般人需要10年系统培训才能掌握的司钻操作技术,记忆了1600多个专业英文单词,熟悉了平台上的300多台设备,并且成为第一个靠自学顶替外国人操控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中国人,为国家创造了财富。仅仅司钻这一个职位,每年就能为公司节省100多万元,这在当年不是一个小数字!能够成为第一个顶替外国人的中国司钻,郝振山不仅凭借着他对海洋和石油的一腔热忱,更有他对于学习的渴望与不懈的努力。也正是凭着这份执著于钻研的精神,郝振山一直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他在工作中从不放下学习,坚持自觉充电20多年,光是学习笔记就写了100多万字。在后来的工作中,郝振山经过细心观察和审慎研究,还发现外国人规定的很多操控程序也存在着优化调整的空间。他回忆当时的情况时曾这样说过:“比如沉锚6小时的规定,我们结合南海海域的特征,优化为沉锚2小时或者干脆不沉锚,大大节省了成本。原本给我们当师傅的外国人看了,也心服口服。”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多的成绩,获得了“海上神钻”的美誉,这与他的优秀性格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不仅勤于学习,他的个性中更有敢打敢拼的“悍将”精神。他当上“南海6号”钻井船平台队长时,经历过一次抢险行动。当时,钻井平台正停泊在琼州海峡附近,遭遇了恶劣的天气,猝不及防间强烈的冷空气袭来,眼前的海洋上风翻浪卷,海水一个劲儿地灌人了敞着口的浮箱里。平台上的人们毫无防备,情势越来越危急,钻井平台面临沉没的巨大危险。越是在危险面前,越是镇定沉着,这是郝振山的又一个性格特性。“突击队员,跟我上!”他在第一时间组织了几十个人的突击队。郝振山高喊着,第一个爬下了悬梯,身体进入了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扑向支撑着平台的浮箱。每个浮箱的盖子面积都是将近一平方米、厚两厘米的钢板,足有七八十斤重,在恶劣的天气中似乎更加沉重了许多。突击队员们两三个人一组,在没到腰部的海水中相互配合着进行封闭工作。大约4个小时过去了,在郝振山和他的突击队员们的奋力抢救下,28个浮箱一个个被封闭起来,钻井平台获得了平安。面对巨大的危险,他当机立断;面对困难危境,他勇往直前。战胜危机的过程,也验证了郝振山骨子里的那份坚韧与坚强。正是凭着这份坚持、这份勤劳、这份学习的毅力、这份敢打敢拼的精神,郝振山赢得了自己的队友和国外的工作人员的钦佩。海上作业,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旦有了疏漏,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不只是要求工人们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位,也需要从硬件上严格把关。2001年,“南海6号”被送到境外一家船厂检修,由于船厂工人没有严格按照合同执行操作,在清洁完推进器之后,需要上底漆与面漆两道工序,并且按照合同规定,上面漆之前必须由平台方检验底漆是否合格;而船厂没有通知平台,省去了这道检验。郝振山知道后坚持一定要打掉面漆之后重新检验,以确保万无一失。在船厂不愿返工的情况下,郝振山据理力争:“我对你有情,大海就对我们无情!没有安全,一切都等于零!”在郝振山的坚持下,船厂最终同意了按照合同执行。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