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发生在作者身边一个个平常的事例,总结出轻松教养孩子的方法。本书没有死板的说教,没有复杂的程序,没有晦涩的理论。本书提出教育理念的根源来自父母本身,因此,教养孩子的同时,父母更不能迷失自己,“先爱自己,才能为孩子启发动力”,要重视“孩子想要,比父母安排更重要”。
本书的教养观点鲜明,通俗易懂,如“让孩子喜欢自己”、“培养孩子不怕尝试的能力”、“给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培养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等。
有了这本,教养不再又累又无力! 父母们希望孩子多运动、保持学习热情、自己打理好生活起居……却讲到嘴破舌烂都没用,觉得管教孩子很累;老师们觉得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做事不负责,自己准备了半天的课程没人听,越来越心灰意冷,甚至怀疑起自己是不是当老师的料?孩子们觉得上学好无聊、生活不快乐,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有趣新奇的节目,嘴角的弧度却不曾上扬……。在教养孩子的路上,无论是“父母”、“老师”,或是“孩子”,似乎没人觉得满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切,都是因为孩子的“动力”被浇熄了!当孩子没有动力时,自然读书就不会认真,做事当然也不愿负责,对于生活和学习都失去热情时,却被强迫要做他没有动力的事,更不可能快乐。本书作者就要和你分享,如何从日常与孩子的互动中,营造有利孩子保持动力的环境,让教养不再好费力! 引领父母察觉自身恐惧,打造维持孩子动力的环境 父母强盛的控制欲、过高的标准……不仅会浇熄孩子的动力,更让孩子看起来“很有问题”,但是,其实父母们都没发现──孩子的问题,通常就是父母的心结或恐惧!一般对教养的建议,多半从亲子“问题”的角度切入,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方法。然而问题与苦恼都是因当事者的意向所引起的,所以身为教养者的父母,应该从学习察觉自己开始,了解结果及影响,并逐渐了解隐藏在自己背后的恐惧和信念是什么,而它们又是如何影响自己教养的方式,继而学习何谓“爱的行为”,让亲子走向“有爱”之途,缔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才有可能营造使孩子动力自燃的环境。先学会爱自己,才能为孩子启发源源不绝的动力! 告诉你,如何避开炸毁孩子动力的地雷 用金钱当奖赏,鼓励孩子考试考高分、用高标准激励孩子“好还要更好”、好心代替孩子回答问题……。你知道,这些行为都会破坏孩子天生的学习力、好奇心和主动力吗?通过本书作者的分享,你将发现以往看似对孩子好的行为,正是炸毁孩子动力的地雷!只有避开这些地雷,你的孩子才能主动又快乐! 小羽妈妈的Q&A专栏,解答你的教养疑问 “孩子讨厌念书、孩子总是很被动、不专心……怎么办?”教养是一项长期的学习,却也有不少令人困扰的问题,需要为人父母的尽快处理。为了协助各位父母缩短摸索方法的时间,小羽妈妈通过Q&A的问答方式,针对几个最常见的教养问题,分享自己或是别人使用过的好方法,在教养的路上与你共同学习、成长。
作者廖小羽,台湾作家。目前以出版洽谈、企划、采访、撰稿及个人写作为主,相关经验15年。自己从事创作,同时也担任出版协助,文字类别多元化,作品多半见于书籍、杂志,有亲子教养类也有童书,作品曾获新闻局推荐
Part1 先爱自己,才能为孩子启发动力
孩子的问题,就是你的心结
妈妈真的不必当超人!
放下高标准,放过自己和小孩吧!
对孩子的强烈控制欲,来自你的不安全感
别让无形的枷锁,破坏了你的家庭生活
Part2 爱,是最好的燃料
你的眼神,造就孩子的心神
给孩子“专属的”时刻
相信孩子有话要说
认同孩子心中的感觉
爱,从欣赏开始
做孩子的心灵避风港
道歉,让亲子关系更好!
Part3 让孩子喜欢上自己
Part1 先爱自己,才能为孩子启发动力
孩子的问题,就是你的心结
妈妈真的不必当超人!
放下高标准,放过自己和小孩吧!
对孩子的强烈控制欲,来自你的不安全感
别让无形的枷锁,破坏了你的家庭生活
Part2 爱,是最好的燃料
你的眼神,造就孩子的心神
给孩子“专属的”时刻
相信孩子有话要说
认同孩子心中的感觉
爱,从欣赏开始
做孩子的心灵避风港
道歉,让亲子关系更好!
Part3 让孩子喜欢上自己
用界限代替严厉,孩子才不会说谎、患得患失
少批评,孩子才有好人缘、有自信、少叛逆
用管教代替叫骂,教出不内向又温柔的孩子
用引导代替期待,教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孩子
认同天赋,教出对生命展现热情的孩子
Part4 培养孩子不怕尝试的能力
希望孩子勇敢,你就要先勇敢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帮助孩子跨越它
当孩子自信心不足时,鼓励是最大的助动力
孩子犯错时,让孩子知道错误使人进步
鼓励孩子坚持兴趣,让动力倍增
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他才能勇于尝试
与其担心,不如一同了解
鼓励之外,适时赞美也很重要
Part5 给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
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
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有主见的孩子会说“不”
与孩子共同选择电视、电玩
陪孩子一起策划活动
与孩子讨论电影、音乐会及阅读的书籍
用思考的心情,与孩子一起看考卷
引导孩子思考“说谎”这件事
Part6 培养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
不以金钱贿赂孩子
从小学理财,长大才不会理错财
孩子的理财第一课:写收支本
在“想要”与“需要”间做分配
价格与价值,不一样
带孩子体会金钱之外的无形收入
Part7 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好朋友
手作、美劳都是创造力的来源
允许孩子改造
认同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
从游戏中玩出大道理
带孩子外出吃饭,体验不同的食物
引导孩子从文化中,激发自己的创意
Part8 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独立,从不当“抢答父母”开始
尊重孩子想独立的意识
让孩子跳脱家庭旅行去
与孩子共同研究地图
在长假中,让孩子学着规划生活
最终的独立,是跟自己做朋友
Q&A 这些情况怎么办?
Q:孩子不懂时间管理,怎么办?
Q:孩子不专心,怎么办?
Q:孩子对学习失去热情,怎么办?
Q:孩子很被动,怎么办?
Q:如何让孩子做家事?
Q:孩子冷漠,怎么办?
Q:手足爱吵架、不互相照顾,怎么办?
《孩子想要,比父母安排更重要》一书,从经验与感受出发,从案例入手,娓娓道来。父母为什么总是用自己的“高标准”苛求孩子?对孩子为什么总有“控制欲”?为什么要骂孩子?为什么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这一系列问题,给读者“身临其境”、“身如其中”和“似曾相识”的感觉;“用管教代替叫骂”、“用引导代替期待”、“认同天赋”、“给孩子尝试的机会”、“给予孩子鼓励、赞美”、“还给孩子‘说话权’”……这一系列对策与建议让读者获益匪浅。全书既有案例,又有分析;既通俗易懂,又有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支撑,是一本充满爱心、责任和智慧的难得的家庭教育优秀读物。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名师 万礼修
序言
让孩子主动想要,比强迫安排更重要!
某个星期三的下午,女儿和同学萍萍买了便当后,一同回家里吃饭。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聊的都是班上发生的事情。此时,我拿出水果,与孩子们一起吃,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
“对了,我们等一下想去小薇家写功课,可以吗?”女儿突然问。
“既然你和萍萍都在我们家,何不干脆找小薇过来写?”
“我跟你说喔——”女儿正经八百地回答,“我们要买午餐给小薇吃。”
原来,小薇的妈妈希望小薇去补数学,但小薇硬是不肯,两人从早上就僵持着,谁也不让步,眼看上班、上学的时间到了,妈妈在气冲冲之下出门,也忘了给小薇午餐钱。
听到女儿的叙述,我转问萍萍:“你们喜欢补数学或英文吗?”
“我想没有人会喜欢吧!”萍萍又接了一句,“不过我搞不懂,小薇的数学又不差,为什么还要补数学?”
我认识一位妈妈,在孩子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学数学、英文、钢琴,到了孩子二年级时,再外加画画,连作文也学了。
当问起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这么多时,这位妈妈回答:“这样才能帮孩子从小打好基础。”她告诉我,她所认识的亲朋好友、邻居中,不少人都是这样让孩子提早打好基础,将来数学好、英文好,作文也写得顶呱呱。
“那,你儿子有没有说过不想学这么多?”我很好奇。
“当然有,不过我还是要求他一定都要学,不然将来怎么办?”
说到“孩子的将来怎么办”,的确是父母最关心的事,一位妈妈甚至说:“我也觉得孩子连星期日都要补习很辛苦啊,可是不这样,将来怎么办?”
这样的心情,我也曾经有过,眼看着身旁有小孩的人,不是让孩子补数学,就是让孩子提早接触理化,如果没有补数、理,至少也会学英文,加上听到太多人说:“小学四年级的数学会突然难了起来,中学更难,没打好基础就完了”、“中学英文比小学难很多,很多小学没补英文的孩子都放弃了”、“早一点把英文学起来,中学就可以减少一科的负担”……诸如此类的话,让我也十分纠结,觉得孩子小学可以不补数学,但“好歹要学英文”吧!
于是,当女儿一年级的时候,我就曾经问过附近的英文补习班,想为女儿将来的英文学习做准备。
不料,从未学过英文的女儿,在学校考试的成绩还不错,加上先生是属于“把学校教的学好就OK”,又看到女儿放学回家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画画、玩、看课外读物),我也就没有让她去上坊间的英文班。
虽然如此,我必须说实话,我的一颗心依然有些忐忑,毕竟有太多人告诉我:“小学的英文实在简单到不像话,到了中学有很大的落差。”总觉得似乎还是得安排女儿学英文比较好,于是,即使女儿在二年级下学期之前,英文考试几乎都是满分,我仍然不死心地用“赞美法”问女儿:“既然你从来没学过英文,也能考这么好,表示你有语言天分,要不要趁早学更多,让英文更好?”
女儿却回答:“妈妈,虽然我英文考得好,可是我对英文真——的——完——全——没——兴——趣。”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说什么也不愿意在外面补英文的女儿,竟然在小学三年级时改变了。
那是开学后不久的某一天,女儿吃完晚餐后,突然问:“妈妈,你是不是很希望我学英文?”
“看你自己想不想学啰,不过我觉得英文学了就不要放弃。”我给了一个很中肯的答案。
“好,那我要学。”
“你是说你——要——学——英——文。”我下巴差点儿没掉下来。
怎么可能?这个一向对英文一点儿兴趣也没有的女孩,何时变得喜欢起英文了?还主动要求要学英文?
细聊之后才知道,原来,女儿在这个新班级最要好的朋友Candy,与其他几位女儿认识的同学,都在同一个英文班,引起了女儿想学英文的动机。在了解英文班老师使用的课本及教学理念后,我觉得很不错,于是也让女儿正式加入课后的英文学习班。
从完全不想学到主动开口,我发现孩子不是不愿意,而是缺乏学习的动力——动力的来源是很多元的,有的孩子因为启蒙老师很会教,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有的孩子是为了考高分而学习;也有人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就对老师教的科目特别用功;甚至像我女儿这样,想与好朋友一起学习。
当然,孩子原先的动力,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失,此时,父母们千万不要顾着骂孩子“虎头蛇尾”或对孩子生气、觉得孩子浪费钱。因为,孩子才是真正在现场学习的主角,很多时候,或许老师教的方式孩子听不懂、无法接受,或是教学环境不舒服,甚至其他原因,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
女儿在四年级时告诉我,她想停止课外英文的学习,乍听之下我不太能接受,觉得她怎么可以轻易放弃,但经过长聊后,我采取相信她的态度,毕竟,强迫孩子的意愿,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不见得有帮助。我想,下次当女儿想学东西的时候,也会更深入地思考,不会因为同学去就跟着去。
在教养孩子的路上,我一直在学习着。过去,我跟许多父母一样,担心在升学体制下,孩子的成绩如果不理想,将来怎么办?但后来我发现,一个喜欢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的价值而快乐;一个独立的孩子会懂得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一个学会选择的孩子,在决定及判断上面将会更精准;一个勇于尝试的孩子,在面对压力时能够自我克服;一个有管理金钱能力的孩子,不会坐吃山空;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经常有突破性的成果。
只要父母愿意相信孩子,培养孩子上述六大能力,将来孩子就具有主动探究事物的能力,并且愿意坚持下去,在人生中找到最适合的舞台——这正是父母最希望的事,不是吗?
让孩子主动想要,比强迫安排更重要,而主动想要的动力,就在父母的爱与六大能力中喔!
与子偕老。
精彩章节阅读
孩子的问题,就是你的心结
试着回头想想,为什么这么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然后,慢慢地给孩子一些空间,不再是看不惯就开骂。你将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对于这些看不惯的部分,多出了一些柔软、理解和体谅,亲子关系也更靠近了。
莉莎是一位老师,在班上,她可以忍受学生吵闹,可以谅解学生成绩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唯独不能忍受学生“懒”,只要看到学生动作不够迅速,排队慢慢排、清洁没有落实,或是作业没有完成,莉莎就会如火山爆发般骂学生“很懒”、“懒鬼”、“懒到不行”,有些学生受不了莉莎的辱骂,还会当场哭出来。
在家中,莉莎也是如此,看到孩子慢慢地收玩具、慢条斯理地做家事、功课写得慢,她都会冒出一股无名火。有一次,莉莎的孩子在假日时睡到八点,莉莎叫了孩子两次,孩子依旧赖床,令莉莎怒火中烧。冷不防地,她冲到孩子身旁,又打又骂地说:“你是猪啊,这么懒”,造成母女双方的冲突与不愉快,孩子甚至呛声说:“我就是懒啊!怎样?”
你最受不了孩子哪一点?
试着想想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最令你无法忍受的是什么?是动作拖拖拉拉、不够礼貌、不认真、不上进?还是好吃懒做、不细心、不体谅别人……
其实,父母在教养中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往往也正是自己曾经有过“心结”的地方。
怎么说呢?
我有一位朋友,平日情绪稳定,是同事眼中的好上司。某次开会时,一位与会人员忘了关手机闹钟,会议进行到一半时,铃声大作,朋友突然变脸,对这位与会人员说话变得很不客气,跟平日大相径庭。
朋友告诉我,他在小学的时候,曾经被父母的吵架声吵醒,结果,就在父母吵得十分激烈时,起床的尖锐闹铃声响起,让他顿时觉得全身不舒服。此后,他对闹铃声变得超级敏感,只要听到闹铃声,情绪就会变得焦躁起来。
曾经被闹铃吓到的友人,不但在成长阶段讨厌闹铃声,就连活到三四十岁,依然如此,何况是在你我小时候被父母骂过之后,就对于儿时的挨骂事件难以忘怀?
别让“受不了”,成为亲子关系的地雷
以莉莎来说,她在小的时候,曾经因为贪玩,拖延了洗碗的时间,结果被妈妈骂“懒鬼”,还被罚跪、挨板子,让她对“懒”这个字特别敏感,所以在自己有了小孩之后,也不自觉地把“懒”视为眼中刺,只要孩子稍有拖延,就被莉莎一顿臭骂。
但孩子真的是懒吗?其实不一定。
只是,在莉莎的心中,对“懒”这个字特别敏感,看不惯任何的延迟,只要学生或孩子没做到迅速、勤快,就会觉得十分焦躁、不满,于是开骂。这种受不了所衍生而来的负面语言和行为,进而成了亲子关系的地雷。
那么,你最看不惯孩子什么呢?
试着回头想想,为什么这么无法接纳孩子的这个部分?然后,慢慢地给孩子一些空间,不再是看不惯就开骂。于是,你将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对于这些看不惯的部分,多出了一些柔软、理解和体谅。
原本内心被各种不满所占据的空间,将重新收获甜美的果实。你与自己、与孩子,甚至与旁人的关系,都会更加接近与良好。
妈妈真的不必当超人!
在有了孩子后,再疲累你都觉得没关系,就是要成为一个超人妈妈;你所做的都是对先生好、对孩子好,就是没有对自己好。该是你对自己好的时候了!因为,唯有爱自己,才有更多的力气爱孩子!
在公司忙了一整天,身心疲惫的玉婷下班回家后,依然冲进厨房张罗晚餐。
以最快的速度将晚餐放上桌,玉婷喊着“开饭了”,却见到十岁的女儿和八岁的儿子直盯着电视看,完全没有离开客厅的意思,叫了两三次后,孩子依然巍然不动,玉婷心中的一把火也油然而生。
她走到客厅,恶狠狠地将电视关掉,又拿起扫把打骂小孩,姐弟俩被玉婷突如其来的发飙吓到,边哭边跑到餐桌,如惊弓鸟儿般、默不吭声地夹着菜。
然而,玉婷已经完全没有食欲,一方面觉得自己教育失败,一方面又为自己的情绪失控对孩子们感到愧疚……
其实你可以不必那么累
在现代社会,类似玉婷这样,要兼顾事业,又要照顾孩子的职业妇女还真不少,尤其另一半经常不在家时,身为妈妈,更要一人分饰两角,不论是家庭主妇或职业妇女,都会忙得团团转。
然而,许多妈妈为了要当个称职的妈妈,经常会过度使用自己的精神和体力,明明白天已经被孩子的活力搞到自己没力;明明下班后已经累到想立刻趴在沙发上,心中那股“好妈妈”的声音却又驱使着自己洗手做羹汤,接着还要看孩子的作业,跟孩子聊聊天,做家事……等到可以上床时,已经超过十二点。
日复一日,当疲惫的身心再也无法负荷时,即使是孩子一点点的“不听话”,也能成为引爆怒火的“最后一根稻草”。
请问,你为什么要这么生气呢?
是不是觉得自己这么牺牲、对孩子这么好,孩子却不领情,甚至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如果是,为什么你要这么牺牲呢?
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是传统社会文化中,对于“妈妈”这个角色所赋予的模子,认为“妈妈”就是要付出、要教养子女、要操持家事——即使是“蜡烛两头烧”的职业妇女也被视为理所当然,结果,职业妇女的生活全部都被事业和家庭占满,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所以,一旦最关注的重心——小孩不听话或不顺从时,或是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时,那种为孩子牺牲掉自我的委屈和不满也就涌上心头,情绪失控当然也就会跟着上演。
试着脱下女强人的外衣吧!向老公和孩子示弱,让他们知道,你也不过是个能力有限的普通人,适时让他们明白你累了,把一些事情分出去,而不是嘴巴不断叨念,却又在念完后自己马上把事情解决了。偶尔让家人体会一下,这些事情都不是理所当然应该由妈妈来做的。
在家庭之外,也要找到生活重心
一位家庭主妇提到,自己平日在做任何行动时,都以十岁的孩子为先:孩子想吃牛排?好,带着孩子到西餐厅,两人共点一份牛排餐,自己只吃一点点。孩子想买书?好,即使自己也有很想看的书,但是预算都用来买孩子的书。孩子的同学要来家中玩?好,即使自己假日想得空休息,还是一早就起来张罗零食、冷饮,把家里重新整理一番。
没想到,当她教训孩子不够懂事、写功课拖拖拉拉时,孩子却说“你很烦耶!”当下,让这位妈妈觉得自己的付出都白费了,伤心不已。
我住的地区,有很多的“阿妈”,这些“阿妈”们经常会聚在一起聊天,内容不外乎“老公”、“儿子”、“媳妇”、“孙子”。有一次走过她们身边时,听到一位阿妈率先发难,抱怨她的儿子被媳妇带坏了:“我煮了一堆菜都不吃,真是讨债……”接着,其他的阿妈也纷纷表示自己是如何为儿子、媳妇着想,却“好心被雷亲”。
阿妈的年代,是最传统的年代,她们没有外出工作,重心都放在家庭孩子身上,即使孩子成家立业,阿妈的话题还是围绕在儿子身上,没有自己生活的重心,如果一辈子都是如此,是不是很遗憾呢?
不论是家庭主妇或职业妇女,你,都可以对自己好一点,完全牺牲所换来的,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到时不但自己不高兴,说不定连孩子都嫌你烦,多划不来啊!
放下高标准,放过自己和小孩吧!
或许,你从小就被期待要更好,也很少听到父母的赞美声,但现在是你重新接受自己的时候了,赞美自己,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然后,你将会发现,你和孩子原来都是这么的棒。
小学五年级的琳琳,从幼儿园开始,无论是注音、英文、跑步、画画、钢琴、跳舞无一不好,更棒的是,除了学术科表现亮眼外,她对同学热心、对老师贴心,日常生活也十分自律,跟同龄小孩相比,各项发展仿佛超龄的大姐姐。
但在琳琳沉稳的外表下,老师总觉得她的心中,似乎隐藏了一些心事,一次月考后,数学九十七分的琳琳告诉班上的爱心妈妈:“我不敢回家”,追问之后,琳琳终于道出她的心事。
原来,琳琳从小就被父母要求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除了日常生活的自我要求外,只要学了才艺,就要努力的练,力求表现最优,如果考试有错,即使成绩已经是班上最高,父母还是会责骂她,让琳琳的压力非常的大,即使考了九十七分的高分,还是不敢回家。
你是“高标准父母”吗?
琳琳的父母,就是大家所称的“高标准父母”。
以高标准要求孩子的父母,通常不太会赞美孩子的优点,而是希望孩子“好,还要更好”。即使孩子的表现突出,父母也不一定看得到,倒是会告诉孩子“你这边可以再改进、那里可以再更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像琳琳这样,拼命督促自己达到父母的标准;一种是相反,做不到就干脆连原有的都放弃。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对孩子都会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你是“高标准父母”吗?
每当我问父母们这个问题时,得到的回答通常是NO!很多父母在讲到孩子的表现时,甚至会气冲冲地说:“我的标准已经算低了,孩子竟然做不到!”就连我自己,在面对孩子的表现时(通常都是日常生活上的),偶尔也会在心中思索“这么容易的事,怎么会做不到”?
后来转念一想,所谓的标准,是从哪儿来的呢?
说穿了,我们心中建立的标准,通常也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当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愈高时,标准也就愈高。
这样的期待,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让孩子从进步中找到动力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表现总是很少说出“真棒”,或总是习惯告诉孩子“还可以更好”;如果,当你看见孩子在得不到你的赞美,脸上出现落寞的表情时,请想一想,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也发生在小时候的你身上。
那个幼小的你,是否曾经在尽最大的努力写字后,得到的却是父母的一句“写得这么丑”、“擦掉重写”?
是否当你很得意地完成一幅作品时,父母却什么都没说,甚至告诉你“用色不对”、“看不懂你在画什么”?
于是,你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而因为你对自己是如此的严格,也不自觉地,将这样的期望灌输在孩子身上。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资质,如果真的要订标准,请以孩子真正的能力来设定目标,让孩子有达成目标的动力,同时,对孩子的努力也要适当的赞美,如此,孩子才会在进步中找到动力,如果只是以自己的期待来看孩子,那么即使是你认为很低的标准,对孩子而言,并不一定就是低标喔!
对孩子的强烈控制欲,来自你的不安全感
小时候的你没有被当成独立个体对待,现在,你有机会改变这样的教育模式了。你可以开始找回爱自己的感觉,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选择你所喜欢的……
十六岁的小晴在暑假期间与妈妈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从小晴的姐姐口中得知,小晴到中部找同学,安全上没有问题,但要她回家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妈妈不能再管她。
小晴的妈妈听了,觉得既生气又难过,因为在两个女儿当中,她对小晴比较偏心,从小让她上贵族幼儿园、跟外国老师学英文,还让她学各种才艺,小晴也因此才能在各项比赛中崭露头角,考上高中前三志愿,没想到还没升上高二,就学会离家出走。
“真是白疼她了,要不是我都帮她想,帮她安排,她会考得这么好吗?”小晴的妈妈碎碎念个不停。
但是,在小晴的姐姐眼中,倒是十分支持妹妹,因为妈妈的控制欲实在太强了,从小,只要她和妹妹没有照妈妈的话去做,妈妈就会哭着说“养孩子有什么用”之类的话,让她们觉得自己不孝顺,即使不想也勉强自己顺从妈妈的想法,但后来妈妈什么都要管,她们都快成年了,却连买鞋子这类小事,也要穿妈妈选的才行。
正视孩子的心声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的孩子曾经不止一次抱怨:“你怎么那么爱管”、“不要再管了啦”吗?当孩子这样说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是立刻告诉孩子:“我是为你好。”
或是气冲冲地说:“你竟然敢这样跟我说话?”
请正视孩子的心声吧!我们都经历过被管的时候,不是吗?想想在被管的最初,其实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当被管的事情愈来愈多、愈来愈广、愈来愈深时,你真的受得了吗?
说真的,你我都会受不了,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有的人会因为“孝道”,即使不想照着父母的意见做,也将不满往心里吞,被管久了之后,变成什么事都按照父母的想法执行,最后失去了自我。
有的人会跟父母说出“受不了了”、“别再管了”的真心话,如果父母无法正视孩子的心声,或是依然拿出“高高在上”、“眼泪攻势”,用“这是爱”、“都是为你好”等来让孩子屈服,那么孩子一样找不到自己要的方向。
控制欲,不等于关心
无论是基于想要保障孩子的生活、担心孩子的安全、忧虑孩子的未来,或是不自觉地想要与孩子黏在一起的控制欲,源头都来自于没有安全感。
正因为没有安全感,当遇到“想抓住”的人时,会希望对方听你的话,照着你的想法去做,尤其是面对必须依赖父母长大的孩子时,父母的控制欲常常会和关心混为一谈。
控制欲强的父母最常出现的行为模式有:
*用命令的、直接的、强势的方式表达。如:给我把电视关掉、把饭吃掉、你给我回房间去。
*干涉孩子的选择。生活中几乎大小事都要干涉孩子,像是发型、服装、兴趣等,即使是无关对错、重要的事情,都要孩子选择你所想的。
*会说一些贬低孩子的话。如:“你做不到的”、“你还不够格”、“你真的以为你行吗?”
*会用“漠视”的方式来逼孩子听你的话。如:与孩子冷战、故意不理会孩子、不看孩子。
*以“自怜”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罪恶感。如:“我怎么这么命苦,生的孩子这么不听话”、“我身体不好,你要听我的话”。
*扣上爱的大帽子。如:“我都是为了你”、“我是爱你才这么做”、“你以后就会知道我对你的好”。
*使用“愤怒的、嫉妒的抱怨”。如:“长大了,翅膀就硬了”、“有老婆,就不要老妈了”。
相较于西方,东方父母的控制欲似乎来得更强,许多受不了父母控制的孩子长大后,就会选择远离父母,不然就是按照父母想要的方式生活,放弃自己真正想选择的人生。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当自己也为人父母后,如果没有察觉控制欲从何而来,很可能会用类似的模式与下一代相处。
如果,你也经常被孩子抱怨“管太多”、“没有自由”,不妨扪心想想,孩子的选择,真的有那么糟糕吗?还是因为,你就是要孩子照着你的方式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