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办私学、开创儒学,哪一位中国 圣人能有如此创举,此人当属孔子。他 开创的儒家学说,不仅成为中国历代王 朝的思想支柱,也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 平常生活。
《儒家精神(听庞朴讲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剖 析了中国传统文 化中儒家最基本、最核心的理念,系统 地勾勒出儒家文化的内在系统和逻辑, 是对中国儒家精神作出的生动活泼而又 通俗易懂的阐释。
《儒家精神(听庞朴讲传统文化)》的作者是庞朴 。
庞朴,男,1928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等。
壹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贰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叁 儒家辩证法研究
肆 儒道周行
伍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
陆 论孔子息想中心
柒 仁义: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
捌 释《论语》“民之于仁”
玖 中庸:古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当然,如果有人埋怨两家很少理会非儒家思想在 中国文化特质之形成中留 下作用,特别像道家那样深邃且曾煊赫而绵延的思想 ,这种埋怨也不无道理。
第三,“忧”、“乐”二说都强调中国文化之非 宗教性,并以各自的方式 证明它的人文性。“忧”说区分恐怖意识与忧患意识 在心理上的不同,证明 二者分别造就了国外的否定人生的种种宗教与中国的 肯定人生的人文文化。
“乐”说则从实用理性与思辨理性以及反理性的区别 着手,证明中国人较少去 空想地追求精神天国,虽幻想成仙或求神拜佛,都还 只是为了现实地保持或 追求世间的幸福与快乐。当然否认中国文化为宗教不 等于否认它具有超越的 理念或超越的境界,二说都极力证明这种超越的存在 。“忧”说认为,天命 或天道是超越的,天降命于人或天道贯注于人身时, 又内在于人而成为人性, 使人有道德属性。人通过基于忧患意识而起的道德实 践即尽 人之性,便可以领悟到天命或天道的存在,体验 到道德自我(不同于生 理的、心理的乃至思考的自我)的存在,而到达超越 的境界。这便是性与天 命的贯通,天与人的合一。与这种降命和尽性不同, “乐”说更重视审美的 直觉。它认为,超越、无限之类不在别处,即在当下 的现实和人际关系之中, 在“工商耕稼”、“伦常日用”之中,甚至就是“伦 常日用”本身。这种“即 实在处得超越,在人世间获道体”的禅意甚浓的办法 ,说自了,就是“在人 生快乐中求得超越”,对人生抱现实而乐观的态度。
而由于宇宙本体也被认定 为乐的(“生生”、“天行健”),于是乐观的人生态 度也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 人合一。在追求天人合一上,“忧”、“乐”二说又 殊途同归了。
当然, “忧”、“乐”二说相互不同之处,比 起它们的相同来,要更加明 显而且重要。无此则它们将无以共存,无此则无以见 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者是也。
首先,“忧患意识”说所欲寻求的,是中国文化 的“基本动力”。正是这 个动力的推动,在殷周之际有了人文精神之跃动,尔 后得有各大思想流派之 次第出现以及中华文明之悠久辉煌;今天,它则预示 着中国人文精神之重建, 并将焕发其普照世界之光。这个基本动力,不是别的 ,便是“忧患意识”。正 如中国哲学的传统习惯那样,这个动力不仅是“能” ,更且被视为“质”,所 以“忧患意识”有时也被说成是人类精神,或者叫理 想主义者才有的悲悯之 情,一种宇宙的悲情。
“乐感文化”说所要探讨的是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结构,或曰民族性、国民 性。它不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一般心理结构,而是积淀 有文化传统于其中的那 个心理结构,更精确点说,是甫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 心理结构,是人格化了 的文化传统,或民族的文化性格。据说这个结构或性 格以原始氏族传统为基 础,成形于孔子与儒家的塑造,作用于悠久的历史, 并在今天的现实中存在。
研究它在适应现代生活中的不足和裕如,将有助于改 进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智 慧,有助于主动去创造历史。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