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病证与方剂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病证篇"和"方剂篇"二部分。"病证篇"选《金匮》篇名中出现的40个病名为主,以【经典概论】、【发展源流】和【临床探讨】三个栏目展开。【经典概论】以原文所述为依据,简要勾勒每一病证证治的主要内容;【发展源流】以古代文献为主,首先叙述病名沿革,然后阐述后世该病证在主症、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的变化和补充;【临床探讨】以现代文献为主,主要围绕今人对该病证的具体认识展开,如目前临床的证治经验、与现代医学相关内容的联系等等。"方剂篇"选《金匮》常用的90首方剂为主(《伤寒论》中的有些方剂省略),以【经典概述】、【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三个栏目展开。【经典概述】讲清楚该方在《金匮》中的应用,包括药物配伍、方证辨析以及该方在后世的加减变化等;【临床应用】归纳该方在目前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情况,如适应范围;【现代研究】主要归纳药理研究等方面的新进展。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编写说明
病证篇/1
1. 痉病/3
2. 湿病/7
3. 暍病/11
4. 百合病/14
5. 狐惑病/20
6. 阴阳毒/25
7. 疟病/31
8. 中风/34
9. 历节/38
10. 血痹/42
11. 虚劳/44
12. 肺痿/48
13. 肺痈/51
14. 肺胀/53
15. 奔豚气/56
16. 胸痹/61
17. 心痛/68
18. 腹满/71
19. 寒疝/75
20. 宿食/77
21. 痰饮/80
22. 消渴/84
23. 小便不利/89
24. 淋病/92
25. 水气/96
26. 黄汗/100
27. 黄疸/103
28. 惊悸/106
29. 瘀血/109
30. 血证/112
31. 呕吐/117
32. 哕/121
33. 下利/123
34. 肠痈/127
35. 浸淫疮/130
36. 阴狐疝/131
37. 蛔虫病/133
38. 脏躁/135
39. 转胞/138
40. 阴吹/141
方剂篇/145
1. 栝蒌桂枝汤/147
2. 葛根汤/148
3. 麻黄加术汤/153
4. 麻杏薏甘汤/154
5. 防己黄芪汤/155
6.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162
7. 白虎加人参汤/165
8.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167
9. 甘草泻心汤/171
10. 赤小豆当归散/175
11. 升麻鳖甲汤/176
12. 白虎加桂枝汤/179
13. 鳖甲煎丸/180
14. 桂枝芍药知母汤/183
15. 乌头汤/186
16. 黄芪桂枝五物汤/188
17.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94
18. 小建中汤/198
19. 黄芪建中汤/199
20. 八味肾气丸/204
21. 薯蓣丸/216
22. 酸枣仁汤/219
23. 大黄?虫丸/227
24. 甘草干姜汤/229
25. 麦门冬汤/235
26. 葶苈大枣泻肺汤/238
27. 射干麻黄汤/242
28. 皂荚丸/246
29. 厚朴麻黄汤/248
30. 泽漆汤/250
31.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251
32. 奔豚汤/252
33. 苓桂草枣汤/254
34. 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255
35. 枳实薤白桂枝汤/261
36. 茯苓杏仁甘草汤/264
37. 橘枳姜汤/265
38. 薏苡附子散/266
39. 乌头赤石脂丸/269
40. 厚朴七物汤/271
41. 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272
42. 大黄附子汤/275
43. 附子粳米汤/280
44. 大建中汤/282
45. 大乌头煎/286
46. 乌头桂枝汤/287
47. 当归生姜羊肉汤/289
48. 旋覆花汤/291
49. 麻子仁丸/293
50. 甘姜苓术汤/296
51. 苓桂术甘汤/297
52. 甘遂半夏汤/300
53. 十枣汤/301
54. 泽泻汤/305
55. 己椒苈黄丸/308
56. 五苓散(茵陈五苓散)/310
57. 猪苓散/317
58. 大青龙汤/318
59. 小青龙汤/321
60. 木防己汤/324
61. 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328
62. 栝蒌瞿麦丸/329
63. 猪苓汤/336
64. 防己茯苓汤/341
65. 芪芍桂酒汤/346
66. 桂枝加黄芪汤/347
6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349
68. 枳术汤/351
69. 茵陈蒿汤/354
70. 栀子大黄汤/356
71. 硝石矾石散/356
72. 半夏麻黄丸/357
73. 柏叶汤/359
74. 黄土汤/360
75. 大半夏汤/362
76. 茯苓泽泻汤/363
77. 橘皮竹茹汤/364
78. 桃花汤/366
79. 白头翁汤/368
80. 诃梨勒散/371
81. 大黄牡丹汤/372
82. 桂枝茯苓丸/376
83. 胶艾汤/386
84. 当归芍药散/389
85. 下瘀血汤/398
86. 竹叶汤/401
87. 半夏厚朴汤/403
88. 甘麦大枣汤/408
89. 温经汤/415
90. 大黄甘遂汤/421
【发展源流】
1.对狐惑病病名的论述①狐蜮病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原文写作狐惑病。清代有医家提出质疑:“狐惑二字对举,狐字着实,惑字托空……虫蚀咽喉,何惑之有?盖是匮字之误也。”(《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尤在泾、魏念庭、李中梓等都视狐惑为虫病。《金匮要略》五版教材因此将“惑”改为“蜮”。故狐惑病也写作“狐螯病”,或“狐蜮病”(蜮为盛的异体字)。从文字探析,狐即狐狸;“蜮……此因其以气射害人,故谓之短狐。”《说文》释狐:“妖兽也,鬼所兼之。”《辞海》释蜮:a.古代相传为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b.一种食禾苗的害虫。惑,有困惑、迷乱之意。②另晋代葛洪《肘后方》云:“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一名蜮,常在山问水中,人形及水浴。此口中横骨角驽,即以射人形影则病”;该书又载:“山水问多有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人水浴,此虫在水中,著人身,及阴雨天行草中,亦著入皮里。”此处葛洪虽论及狐、蜮、沙虱,然并未明确该病即是“狐惑”病。但今仍有人认为古有“恙虫之病,古初名狐惑,而继名溪毒,而继名沙虱。”将狐惑、溪毒、沙虱(恙虫)三者视为一病。综合考察狐蜮(蝥)二字,一指狐及短狐;二指害虫。两种命名方法反映了两种病机认识:以狐蜮命名,一示狐蜮同性,行踪幽隐不定,表明本病发病部位幽隐,患处蚀烂不定。二示使人暗中受病,起病隐匿,且病损部位糜烂,有如虫蚀。以狐惑命名,一示患者或医家对该病病因及病损部位的迷惑不解,正如尤在泾所说:“盖虽虫病,而能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日狐惑”(《金匮要略心典》)。二示患者具有一定的情志症状。从蝥惑两字的不同写法也可窥出两种不同的病因认识。萤下从虫,虫蚀糜烂,表明该病发生与虫有关,含有微生物致病的观点。惑下从心,“心犹豫而狐疑”(《离骚》),反映了医家或病家对该病的困惑与迷惑。③另有医家结合症状论狐惑,如张杲的《医说》认为:“古之论病,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以时气声嗄咽干,欲睡复不安眠为狐惑,以狐多疑惑也。”何氏则认为狐惑病是因为患者“面色变幻和脉象的无定颇使人惑乱狐疑”。邓氏明确提出“狐惑”即狐疑惑乱。
2.对狐惑病病因病机的论述①湿热瘀浊,腐败生虫:根据张仲景用黄芩、黄连、半夏、苦参、雄黄清热燥湿,解毒杀虫,用赤小豆、当归化瘀利湿,故不少医家认为本病源于湿热瘀浊,腐败生虫。如《诸病源候论·伤寒狐惑候》谓:“此皆由湿毒气所为也。”赵以德“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盖因湿热久停,腐蒸气血而成瘀浊……虫生于湿热败气瘀血之中,其来渐矣,遇极乃发”。本病在《诸病源候论》中归入“伤寒病诸候”,被认为“皆湿毒气所为也”,“初得状如伤寒,或因伤寒而变成斯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