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内经》原有理论体系, 分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运气等章。章下分节, 节下分目, 层次分明, 系统井然。在每一章节前冠以概说, 扼要叙述其章节内容要旨, 给读者以开门见山、览而无余之感。每节原文之后均有提示、注释、语译、按语及参考资料。以前四者为重点, 详而有要, 简而意充, 甚便学习。章后缀以结语, 概括其主要内容, 以达宏观之旨。读者潜心学习, 神而明之, 可获无师自通之效。
《内经精义》由周信有主编,《内经》一书,着重从理论上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医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它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医学遗产中的一部辉煌巨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我们聪慧颖悟的祖先以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体察人体与自然界之关系,阐明生老病死之原委,从而创立了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系统完整而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使之成为推动中医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渊薮。举凡中国历代著名医家和不少医学流派,考其学术思想之渊源,无不得益于此,且在其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诚可谓“医家之宗”,万世徽音。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在医学上的应用 结语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在医学上的应用 结语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脏腑 一、脏腑功能综述 二、内脏与精神活动、体表组织器官、外界四时的关系 三、五脏六腑相互配合的关系 四、脏与腑在功能共性上的主要区分 五、脏腑和五官七窍的关系 六、四海之输的作用 第二节 精、神、气、血、脉、津液 一、精、气、津液、血、脉的来源和功用 二、血、气、精、神、经脉、卫气、意志在人体的功用 三、营卫的来源和功用 四、宗气的来源和功用 五、脉、髓、筋、血、气的归属及血液的功用 六、三阴三阳经的气血多少 七、精神魂魄的形成及思维活动的过程 第三节 人的生殖发育壮盛和衰老过程 一、胚胎时期的发育情况 二、老壮少小之别 三、人的生殖发育壮盛和衰老过程 四、火对人体正气盛衰的影响 第四节 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五味各走五脏 一、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二、水饮的吸收输布过程 三、五味各走五脏 四、味精气形的相互关系 结语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和功用 第二节 十二经脉的循行和主病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三节 奇经八脉的循行和主病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阳跷脉 六、阴跷脉 七、阳维脉 八、阴维脉 结语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病因 一、病因综述 二、六淫致病 三、情志致病 四、饮食劳伤致病 第三节 病机 一、病机归类(病机十九条) 二、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升降病机 三、脏腑与六气病机 四、各种病证的病机 结语第五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精神 二、分辨五色 三、分辨颜面五官色泽 四、望目 五、望唇舌 六、分辨经络色泽 七、望形态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结语第六章 治则 第一节 标本 一、治病求本 二、分辨标本 第二节 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法 二、反治法 第三节 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入制宜 第四节 制方用药 一、药物性能和宜忌 二、制方原则 三、制约适宜 第五节 治未病 一、无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结语 附篇 运气学说第一章 干支甲子 第一节 天干地支 第二节 甲子第二章 五运 第一节 十干统运(中运) 第二节 主运 第三节 客运第三章 六气 第一节 十二支与六气 第二节 主气 第三节 客气 第四节 客主加临第四章 五运与六气(运气相合) 第一节 太过不及与平气 第二节 运气同化第五章 运气与发病的关系 第一节 五运太过、不及与发病 第二节 六气司天在泉与发病的关系 第三节 六气客主加临与发病 第四节 运气同化与发病第六章 运气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第一节 运气与防病 第二节 运气与治疗附:本书引用注家及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