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四十篇作品是具有李国文近年创作特色的代表作。作品以历代著名文人的命运遭际,才华成就,时代影响为撰写对象,以独到的眼光分析描写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陈词,笔耕学问。
从战国时的屈原起,到清末民初的王国维止,三千年来,中国文人,凡成功者,无一不累:大者,为濒于灭亡的国家累,为沦为蛮荒的土地累,为遭灾受难的百姓累,为文化赓续的前景累;小者,为名累,为利累,为奔走经营出人头地累,为压倒别人无所不用其极累。于是,文坛像江湖一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沉浮泅游,变化多端,喜剧悲剧,多彩多姿。
这部《文人江湖》共收录李国文新作四十篇,以历代著名文人的生存状态,命运遭际,才华成就,时代影响为撰写对象,既写了他们的努力耕耘,美学创造,实至名归,饮誉海内;也写了他们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尝尽辛酸,艰难成功。既写了他们对统治者压迫下的,那些可圈可点的生命抗争;也写他们之间由文人相轻到相嫉时,那种可哀可叹的互为仇雠。读这本书,至少在认识过去的同时,多少懂得一点现在。
李国文,1930年出生于上海。 念过戏剧学校,当过文工团员,去过朝鲜战场,做过文艺编辑;1957年因写小说《改选》,曾经划过“右派”。1979年平反,以短篇小说《月食》和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奖,重新回到文坛。嗣后《花园街五号》、《危楼记事》等长篇小说出版,《没意思的故事》、《涅槃》等中短篇小说集问世。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随笔散文创作领域,先后著有《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李国文说唐》、《李国文说宋》、《李国文楼外谈红》以及《李国文新评<三国演义>》等书。 曾任《小说选刊》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作家。
屈原之死
李斯西行
耗子玩猫
南北西东
鲈莼之思
报国情怀
权力场中
生死关头
名士张岱
儒医傅山
嵇康和阮籍
李泌的聪明
白居易饮酒
风流陶学士
苏东坡戒诗
屈原之死
李斯西行
耗子玩猫
南北西东
鲈莼之思
报国情怀
权力场中
生死关头
名士张岱
儒医傅山
嵇康和阮籍
李泌的聪明
白居易饮酒
风流陶学士
苏东坡戒诗
宋朝的才女
文人的浪漫
文人的殉节
回味张大复
两面董其昌
毛奇龄其人
完美王士祯
愉悦袁随园
孤直梁鼎芬
嚣张叶德辉
王世贞的感觉
钱谦益的歧路
慈禧躺着中枪
孔夫子陈州绝粮
登高一呼韩昌黎
撒马尔罕的金桃
苏东坡与王安石
时人谁识李二曲
在中国非正常死亡的文人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屈原。可有史以来,文人能够享受到将其忌辰列为全国性节日,全民为之年年纪念,获此殊荣者,只有屈原。中国老百姓对于文人的敬重,以此为最,这也说明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之根深蒂固,之历史久远。也许某一个朝代,某一段岁月,灭绝文化的沙尘暴,会刮得乌天黑日,万马俱瘖,然而,值得我们为之额手称庆的,中国文化生命力之顽强,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即使书焚尽,儒坑尽,即使四旧皆除尽,然而,云消雾散,霁天空阔,春风润泽,万物复甦,依旧是朗朗乾坤,文化中华。到了端阳这天,高悬艾叶,遍洒雄黄,龙舟竞渡,米粽飘香。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厉害了,死了,还活着。而且活得会比所有皇帝加在一起的年纪更长久。皇帝,总是要去他妈的,但是屈原,中国人都记得住。“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第一句。所谓“楚之同姓”,因为他和楚王一样,原先都姓芈。这个稀见字读(mi),字典上的解释为“羊的叫声”和“姓氏”。芈姓,熊氏,后来改为昭、屈、景三姓,为楚国三大族。管理这三姓事务的官,就是三闾大夫。屈原被免掉左徒以后,一直到死,担任着这个类似清朝宗人府的长官。第一,绝对的闲差,第二,绝对的清水衙门,这使出身于贵族门第,担任过政府要职,操作过国家大事的屈原,有点郁闷。文人分两种,一种得意,一种不得意。得意者,怕郁闷,不得意者,也就无所谓郁闷了。屈原相当得意过,所以感到相当郁闷。其实,“左徒”,不过是谏议国政的高官而已,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类似于现在的纪监委。但屈原的实际权力还要更大一点,国事,外交一身挑,做到类似美国国务卿那样重要的职务,能起到左右楚怀王的作用。所以,为左徒时的屈原,很牛,很陡。那时,楚国的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城不大,人不多,前护后拥的屈原,出现在街头,这个既风流,又潇洒,领导时代潮流的明星人物,很引人瞩目。何况他是一个如兰似芷,洁身自好的男子汉呢!连楚怀王都十分欣赏他的风度和气派。后来,诗人碰上了小人,最大的小人就是这个楚怀王了,不幸也就随之而来,左徒免了,去做三闾大夫,失落是当然的。任何人,再有涵养,再有胸怀,都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降职遭遇,比降职更糟的是冷落。昨天还门庭若市,今天就门可罗雀。屈原是诗人,诗人的感情本来要比常人丰富,而真正的诗人,不是那种写顺口溜,写大白话,写标语口号的“伪”诗人,那澎湃的,洋溢的,泛滥的,汹涌的感情,更是不可抑制,唯其难以忍受这种云泥之分的冷热,天渊之别的跌宕,感到受不了,是可想而知的事,写出不朽之作《离骚》,抒发满腔悲愤,也是可以理解的。司马迁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太史公本人也是经历过由沸点到冰点的人生体验,对于碧落黄泉式的命运安排,有过极深刻的体会,一个“怨”字,正好说到了点子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