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王必胜: 张炜的散文有开阔的题材,不拘形式的文笔,情怀深挚的精神气韵,以及安然沉静的禅意。其最大亮点为:知性与识见,情怀与温度,韧性与持守。 王必胜评论: 丝绺相连的心书 张炜的散文随笔,不拘一格,或大或小,有专题,也有散章,近四百万字。其中,不乏早期的青涩之作,但斑驳绚丽的文字方阵,构成了一座恢宏壮阔的文学建筑。张炜认为,写作是一个“孤独者的心音”,自喻散文是一本“丝绺相连的心书”,用心去写,是他获得读者认可的原因。他的散文有开阔的题材,不拘形式的文笔,情怀深挚的精神气韵,以及安然沉静的禅意。具体而言,体现为以下三个突出的亮点—— 知性与识见。张炜的写作,被认为是人文精神守护者的写作。他的小说,有深挚的人文情怀,对历史和人生,对自然和生命,有着激昂华丽的书写和高蹈的精神揭示。而散文也承续着他擅长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体悟和阐发,从社会世相开掘精神层面的意义。他的散文创作,几乎包括了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感悟。尤其是,在对世道人心的阐发中,他多从普通的生活现象里,从一些平常的事例上阐发哲理,关注的是一些思想本体的问题,一些生命和生存的意义。这些散文虽是短章,却从思想的高度、现实的角度,进行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知性写作也是思想的写作,是散文中的风骨和精气神,是文学的钙质。在散文中,不论是读史、写人,还是谈艺、记往,张炜都从一个思想者的维度上书写。时下,有些散文流于故事情节的平面铺陈,或者多是些小情小调和夕阳老调,缺少识见与思想的支撑。如是,平庸而软弱是现今散文的一个常见毛病。张炜的知性书写,是一种潜沉而深入的书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达,惟此,他的散文有了风骨和力量。 情怀与温度。张炜的散文有两个精神着力点:对故乡齐鲁文化的敬重和对大自然的讴歌。故乡故情,吾土吾民,是写作者的精神原乡,是灵魂的栖息地。早年,张炜作 文学评论家王必胜: 张炜的散文有开阔的题材,不拘形式的文笔,情怀深挚的精神气韵,以及安然沉静的禅意。其最大亮点为:知性与识见,情怀与温度,韧性与持守。 王必胜评论: 丝绺相连的心书 张炜的散文随笔,不拘一格,或大或小,有专题,也有散章,近四百万字。其中,不乏早期的青涩之作,但斑驳绚丽的文字方阵,构成了一座恢宏壮阔的文学建筑。张炜认为,写作是一个“孤独者的心音”,自喻散文是一本“丝绺相连的心书”,用心去写,是他获得读者认可的原因。他的散文有开阔的题材,不拘形式的文笔,情怀深挚的精神气韵,以及安然沉静的禅意。具体而言,体现为以下三个突出的亮点—— 知性与识见。张炜的写作,被认为是人文精神守护者的写作。他的小说,有深挚的人文情怀,对历史和人生,对自然和生命,有着激昂华丽的书写和高蹈的精神揭示。而散文也承续着他擅长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体悟和阐发,从社会世相开掘精神层面的意义。他的散文创作,几乎包括了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感悟。尤其是,在对世道人心的阐发中,他多从普通的生活现象里,从一些平常的事例上阐发哲理,关注的是一些思想本体的问题,一些生命和生存的意义。这些散文虽是短章,却从思想的高度、现实的角度,进行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知性写作也是思想的写作,是散文中的风骨和精气神,是文学的钙质。在散文中,不论是读史、写人,还是谈艺、记往,张炜都从一个思想者的维度上书写。时下,有些散文流于故事情节的平面铺陈,或者多是些小情小调和夕阳老调,缺少识见与思想的支撑。如是,平庸而软弱是现今散文的一个常见毛病。张炜的知性书写,是一种潜沉而深入的书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达,惟此,他的散文有了风骨和力量。 情怀与温度。张炜的散文有两个精神着力点:对故乡齐鲁文化的敬重和对大自然的讴歌。故乡故情,吾土吾民,是写作者的精神原乡,是灵魂的栖息地。早年,张炜作品中的芦青河,晚近的万松浦,都是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场域。这些散文体现了他执着的家乡情怀,一个来自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平民情怀。散文专题《芳心似火》,有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对齐鲁文化特别是齐国文化的张扬,以人文立场,描写这块浸润儒文化的土地上众多的物事与风习,其中多有家乡的悠悠情怀与拳拳心绪。这些看似散漫,其实有着一统的精神纽带,那就是对于齐鲁大地风华物象丝丝缕缕的情感。阅读一些篇章,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文精神的特殊秉持,对传统文明根脉的敬畏,对喧嚣尘世中文化缺失的痛心。这些表明作家注重人文情怀的接续。另外,他对大自然有足够的敏感和热爱。他以人类最亲近的关系来描绘万松浦的动物和植物,寄情于那些原生态的自然物事,这也与齐鲁文化的崇奉自然相一致。张炜作品中的自然情怀和人文情操,浸染着作家细腻的情感。一个作家以其心灵的激情和生命的温度来书写,恰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韧性与持守。散文是轻快的写作,多随意而为,但是,能够坚持构筑宏阔的文学长廊,需要作家拥有一颗坚韧的文心。惟有沉静于文学的人,笃定于精神求索的人,才会有如此的创获与丰收。张炜散文创作的启示是,一个人能够坚持四十年的散文历程,不厌其烦地去关心和表达,言说创作及创作之外的事,才有了散文随笔中的宏大建构。他对人文世界、生活现场、自然物事等,有较为深入广泛的涉猎。其中,有创作心得感悟,有人生札记,有对生活中美的褒扬和对丑的鞭笞。张炜的散文题材丰富随意,但在题旨上却有自己的独特考量,体现出他的文学韧性和坚持态度。他多次说及他对文学始终抱着神圣而敬畏的态度。这种韧性和坚持,也是一个精神的守望者、文学有心人崇高的文学情怀。在当下文坛中,张炜的写作不是另类,但至少是一种特别的现象,即不迎合时俗,不迁就流弊,不满足现实的花花草草,他耕耘的是一片生机鲜活的百草园,他栽植的一株葳蕤葱茏的大树。这种情怀和韧性,值得珍视和尊重。 ——王必胜
自序 这是我三十多年里写下的散文和随笔,几乎是虚构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丢失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渐渐都像迎风奔驰的老马,背上的一些驮载难免要在路上飞扬四散,再也无从寻觅。
从头看这大大小小的篇章,让我时而激越时而黯然,难以平静。这分明是树的年轮,是旅痕和足迹,也是由远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编织的那些故事作品,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现实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许多篇目写在青春时段,那时的稚嫩和面红耳赤的冲动,今天看非但不尽是羞愧,而且还引起我多多少少的钦羡。单纯直撞的勇气与昨日紧紧相连,如今这一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潜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时、在倾听扑扑海浪和漫漫市声的无眠之夜,才缓缓地升腾起丝丝绺绺。是的,我仍然为当年人和文学的承诺而激动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岛地区,即那个东部海角。那里曾经有无边的丛林,有大片的松树,离河的入海口不远,又在重要的古港之侧,于是被命名为万松浦。一个人由此地起步远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条船从这里启航,缓缓驶入了风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长长的出航志,那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必定连接着万松浦、开始于万松浦。
人是一条船,并且始终是独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长。这部出航记录未免颜色斑驳,腥咸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称得上一本真实的书。
自序 这是我三十多年里写下的散文和随笔,几乎是虚构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丢失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渐渐都像迎风奔驰的老马,背上的一些驮载难免要在路上飞扬四散,再也无从寻觅。
从头看这大大小小的篇章,让我时而激越时而黯然,难以平静。这分明是树的年轮,是旅痕和足迹,也是由远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编织的那些故事作品,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现实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许多篇目写在青春时段,那时的稚嫩和面红耳赤的冲动,今天看非但不尽是羞愧,而且还引起我多多少少的钦羡。单纯直撞的勇气与昨日紧紧相连,如今这一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潜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时、在倾听扑扑海浪和漫漫市声的无眠之夜,才缓缓地升腾起丝丝绺绺。是的,我仍然为当年人和文学的承诺而激动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岛地区,即那个东部海角。那里曾经有无边的丛林,有大片的松树,离河的入海口不远,又在重要的古港之侧,于是被命名为万松浦。一个人由此地起步远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条船从这里启航,缓缓驶入了风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长长的出航志,那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必定连接着万松浦、开始于万松浦。
人是一条船,并且始终是独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长。这部出航记录未免颜色斑驳,腥咸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称得上一本真实的书。
记得有一次回到故地,一个辛苦劳作的下午,我疲惫不堪地走入了万松浦的丛林。当时正是温煦的春天,飞蝶和小虫在洁白的沙土上舞动蹿跑,四野泛绿,鼻孔里全是青生气息。这时我的目光被什么吸引住——那是正在冒出沙土的一蓬蓬树棵嫩芽,它们呈深紫色向上茂长,四周是迎向春阳的新草与灌木……我一动不动地站定。大野熏蒸之气将我团团笼罩,恍惚间又一次返回了童年。置身此地此情,好像全部人生又在从头开始,兴奋与感激溢满全身。我仿佛接受了冥冥中的昭示,在心里说:你永远也不要离开这里,不要偏移和忘却——这就是那一刻的领悟、感知和记忆。
那是难忘的瞬间感受。也就是类似那个春天下午的一种莫名之力、一种悟想,时不时地在心底泛起,提醒我,并用以抵御生命的苍老、阴郁和颓丧。多少年来,万松浦一直伴我吟哦,伴我长旅——它的意义,它与我、与我一生劳作的关系,若以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而论,那么更多的是“兴”,而不是“比”。它总是明亮着和激励着我的整个劳动。
这些文字是系列的短章编年,更是一部丝绺相连的心书,一部长长的书。它们出生或早或晚,都一概源发于万松浦的根柢之上。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发表作品一千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瑞典等多种文字。在国内及海外出版单行本四百余部,获奖七十余项。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十部);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诗《松林》《归旅记》等。
1999年《古船》分别被两岸三地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月寓言》与作者分别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声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书》《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别在海内外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畅销书奖等多种奖项。
大河小说《你在高原》获得华语传媒年度杰出作家奖、鄂尔多斯奖、出版人年度作者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等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等十余奖项。
一辑
秋夜四章
童年三忆
明天的笔
你的树
羞涩和温柔
东北行
我的开始
谈谈诗与真
古朴之美
文学七聊
心中的文学
大学的文学
从文学到电影
沉浸到艺术之中 一辑
秋夜四章
童年三忆
明天的笔
你的树
羞涩和温柔
东北行
我的开始
谈谈诗与真
古朴之美
文学七聊
心中的文学
大学的文学
从文学到电影
沉浸到艺术之中
二辑
肯定与否定之间
惋惜和同情
为了那片可爱的绿色
忆“老得”
她为什么喊“大刀”
维护
再写芦青河
南山的诱惑
男人的歌唱
激动和畅想
生命的流淌和保存
三辑
让我寻找
那条河
开拓和寻找
一部作品
讨论“浪漫”
批评与灵性
情绪
不同的小说
它像磁石
大自然使人真正地激动
午夜思
贺三百
像写信一样
长篇估
冷静思
开端
短篇难写
一辈子的寻找
一种特别的健康
你的坚韧和顽强
读者有三种
四辑
案头工作
文思
现实的真诚
但愿文学能够
遥远的动力
作家分两类
倾听自语
作家的温柔
心中的黄河
失去的朋友
冷与热
缺少自省精神
沉默悟彻
大师的排斥力
关怀巨大的事物
苦恼
面对汹涌的
忧虑的,不通俗的
艺术拒绝轰动
危机潜入盲角
艺术是战斗
五辑
自己的秩序
人体艺术
缺少稳定的情感
缺少说教
缺少不宽容
缺少行动
缺少保守主义
寂寞营建
尊长
诗意
写散文
关于乡土
读者的迷失
插图艺术
纪实文学
长篇的“气”与“力”
六辑
山路
水手
三致
瑰丽·阳光·六月
杨枫·回手·红叶
烟台有肖平
十年诉说
附录散文总目
秋夜四章
一
我曾经是、现在依然是这样痴迷于这条河。它牵动着我的全部思绪,是我的向往,我的动力,我倾诉的源头……
芦青河在胶东西北部小平原上。我在河边,在这个可爱的地方生活了十余年。后来我就离开了,到山区、到城市……再也没有遇到比那儿更好的地方——我是指那儿的美丽自然。芦青河穿过小平原注入渤海,河两岸有平展展的原野,有密匝匝的林子。大约因为河水的滋润,一切都长得那么茂盛——还记得那一片片丛林、稼禾,浓绿浓绿,真正是苍翠欲滴!除了一些特殊的年头,这儿极少有歉收的时候,人勤劳,土地也太肥沃了。总之,河两岸出奇地美丽,也出奇地富庶。
我一个人生活在外面,常常思念母亲,思念故地。思念故地和思念母亲的心情是一样的。我是带着深深的思念,拿起了一支笔。我很爱小平原,爱海,爱芦青河,爱密匝匝的林子。这片土地给予我的,将让我永远感激。
我厌恶嘈杂、肮脏、黑暗,就抒写宁静、美好、光明;我仇恨龌龊、阴险、卑劣,就赞颂纯洁、善良、崇高。我描写着芦青河两岸的那种古朴和宁静,心中却从来没有宁静过。比起美丽的自然,这儿的人应该更好一些。我常常想:世界上如果全是善良正直的人多好啊!生活在前进,有好多伟大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不断剔除那些丑恶的灵魂。我痛恨那些工于心计、使用各种不择手段骗取利益的人;当我在生活中产生那些卑微的念头时,我会同样瞧不起自己……
我深深地爱着河边上那些心地光明、美好、坦荡无私的年青人。我羡慕他们。他们是我的理想和向往。我寄希望于他们,以抵御心头的沉重。“人类”在我眼里应该是这样:女的,没有一个不是伶俐秀气;男的,没有一个不是英俊端庄!他们都身心健康,挺拔向上,不由你不去爱慕,不去讴歌,不去宣传。那时将有一种力量驱使你,让你把他们从一个褊狭之地介绍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我十分痛恨自己软弱的笔力!我总是羞于回头,不敢细看已写下的文字,它们是如此地软弱、笨拙和幼稚……
我的创作之路大约还很漫长。但我现在首先想到的还不是创作。我在想怎样认真地、好好地生活下去,怎样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如果这样做了,就什么都有了。
现在主要是感激;再也没有比一种感激的心情更能帮助我、支持我的了。我感激什么?
感激很多很多,但我说不出。
1982年10月15日
二
从写第一篇作品到现在,转眼已过了十多年。十几年来,我在文学之路上艰难地行走,其中有很多欢愉,也有很多焦虑。
我现在觉得,人活得真累。每天要做好多事情,也要为好多事情担心。我们面前的道路那么遥远、那么多弯曲和坎坷……我思索着,一边用笔记录着身边的生活、记录着我所能看到和想到的小小世界。
我曾经天真地想象着一种愉快的日子,一些很好的人,满怀深情地回忆童年的事情。我记得最清晰的就是芦青河,这条故地的河流,使人浑身灼热的河流。雨天、雪天,渔人、小船。河上独木桥,用最老的柳木做成,滑腻腻、湿漉漉。大雪蒙住河水,河冰又被水流击碎……但这毕竟是记忆,童年的记忆。童年还进入不了另一种生活,还无法理解成人们为生存而投入的搏斗。
我仍然在写芦青河,但我现在很少写童年的河了。我加入了成人的行列,用成人的眼光去看河水和小桥了。我要告诉我的朋友:那里的人告别了一种生活,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可他们远远不是在欢笑、在幸福,因为我知道那片土地已经有了太多的痛苦,并且这些痛苦今天已经难以根除。生活像一驾满载的马车行驶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进是前进了,可是留下了多么深的辙印!两个轮子有时简直像犁,翻开了地上的泥巴,露出了又一层新土。车轮在呻吟,辐条在颤动,一路就这样移动下去。那些难言的痛苦和磨难啊,他们向谁诉说?他们如何呻吟?
记下辙印,捧起泥巴,倾听颤动的辐条和车轮的呻吟,是因为太爱了——无望而无边的爱啊!
人们生活下去,永不妥协。活着很累,但大家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过。而且要活得有力量,活得充满信心。
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一天一天地迎送日月。
1984年8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