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毁掉孩子的话 成就孩子的话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本书从正反两方面给家长介绍了如何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其中,第一部分从可能会影响孩子人格健全、阻碍孩子情感表达等方面总结了70句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的话;第二部分从树立孩子的自尊心、鼓励孩子的进取心等方面总结出50句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的话。
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孩子的所有问题,都与家长的说话方式密切相关!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甚至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本书根据韩国知名教育专家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遴选出70句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以及50句父母最应该说的话,并通过一些具体对话再现生活中时常发生的场景,最后由专家进行专业解读和指导。 它会告诉父母,孩子不断地发问时、孩子屡教不改时、孩子遇到挫折时、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做出成绩时、与孩子发生争执时……什么话应该说,什么话一定不能说,怎么沟通才能圆满地解决 问题,并且不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这是一本教会父母说话的书,也是一本关乎孩子命运的书。相信父母在读过之后会恍然大悟,明白自己以往哪里做得还不好,哪里做得还可以,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从而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凡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建设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长要彻底戒除掉的。 ——尹建莉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当父母学会如何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受时,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效果。 ——刘卫华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作者
郑允京 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着重于研究幼儿期的认知和情绪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父母特性及育儿行为。现任韩国天主教大学心理系教授,教学和研究并行。多次受邀参加教育类节目,曾在纪录片《学校那些事儿》之“称赞的副作用”一期中爆出许多关于赞美的误解和真相,给父母们带来极大的震撼,后结集成册,名为《毁掉孩子的危险赞美》。此外,还著有《儿童思考的发展史》《人生发展》《自闭症的真相与误解》《发展精神病理》等。 金允静 知名畅销书作者,一个孩子的妈妈,身兼数职,是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全能型妈妈。为了孩子,一边工作一边接触并阅读各种育儿、家教类书籍,并保证每周两三本的阅读量。曾策划、出版多本家教类畅销书,是畅销书《毁掉孩子的危险赞美》的共同作者。现在也在为打造更多让孩子更幸福、让家长更有成就感的家教书而奋斗。
PART1 毁掉孩子的70句话——父母这样说,孩子最受伤
chapter 01 无视孩子人格的话 01 你怎么这么傻 02 我要是你就不这样做 03 我倒要看看你能做多好 04 你连这个都不懂 05 你问这个干什么 06 你就不觉得羞愧吗 07 幸亏你爸没看见 08 小小年纪,你懂什么 09 我家孩子就是长得有点丑 chapter 02 阻碍孩子真实情感表达的话 10 儿子乖,听妈妈的话 11 你就忍让一下,让她玩一会儿吧 12 你是故意惹我生气的吧 PART1 毁掉孩子的70句话——父母这样说,孩子最受伤 chapter 01 无视孩子人格的话 01 你怎么这么傻 02 我要是你就不这样做 03 我倒要看看你能做多好 04 你连这个都不懂 05 你问这个干什么 06 你就不觉得羞愧吗 07 幸亏你爸没看见 08 小小年纪,你懂什么 09 我家孩子就是长得有点丑 chapter 02 阻碍孩子真实情感表达的话 10 儿子乖,听妈妈的话 11 你就忍让一下,让她玩一会儿吧 12 你是故意惹我生气的吧 13 男孩子得学会忍让 14 你再哭妈妈就离家出走 15 就这么点小事,值得生气吗 16 你怎么偏偏就喜欢这样的呢 17 别净说些没用的 18 你再这样我饶不了你 19 你怎么能说讨厌妈妈呢 20 不许顶嘴 chapter 03 否定孩子自我意识的话 21 你肯定有多动症 22 你这点都随你爸 23 你总是这样 24 我现在真是放弃你了 25 我就知道会这样 26 不听妈妈的话就是坏孩子 27 你怎么这么固执 28 妈妈真是受够你了 29 你是故意这样做的吧 chapter 04 挫伤孩子积极性的话 30 就按我说的做 31 我得趁机整整你的坏毛病 32 都跟你说过上百遍了 33 怎么你就做不到呢 34 你怎么这么磨蹭 35 你这个年纪可以做这件事了 36 不重要的作业随便做做就行 37 你怎么这么挑剔啊 38 跟这样的老师能学到什么 chapter 05 加重孩子心理负担的话 39 你得了满分,妈妈以你为荣 40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41 你自己看着办吧 42 妈妈全指望你了 43 为了你我牺牲了很多 44 你就不能理解一下父母吗 45 这个很简单的,你试试看 46 你哥从不这样,你怎么回事啊 47 其他孩子都得了多少分 48 上次做得很好,这次怎么回事 49 你把我累死算了 50 爸爸妈妈吵架都是因为你 51 你要是真爱妈妈,就不要那样做 chapter 06 无法触碰孩子心灵的话 52 你真棒,真聪明 53 不是很严重啊 54 快去学习 55 看看谁能赢 56 别玩了,快回家 57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58 你又干蠢事 59 酷在哪儿了 60 你怎么能用吃东西来解压呢 chapter 07 打消孩子奋斗激情的话 61 我家孩子真聪明 62 你实现了妈妈的愿望 63 来,妈妈帮你弄 64 累的话不写作业也行 65 做不了就早点放弃 66 别人该怎么看你啊 67 考得好就送你礼物 68 这是我家宝宝…… 69 你运气真好 70 你怎么一点长进都没有啊 特别提示:对不同的孩子讲不同的话——禁语篇 PART 02 成就孩子的50句话——父母这样说,孩子更优秀 chapter 01 培养孩子自尊心的话 01 你能做到的 02 先看你的吧 03 下次你能做得更好 04 你帮了妈妈大忙 05 有你我感到很幸福 06 我爱你 07 你一定很生气吧 08 人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 09 你一定为这事困扰很久了吧 10 一时的成败并不能代表一切 chapter 02 培养孩子进取心的话 11 这个想法真不错 12 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 13 要不要试一下 14 需要妈妈怎么帮你 15 要有一颗平常心 16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17 挑战也是有风险的 18 你选的这个颜色很好 19 它本来就很难 20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chapter 03 提升孩子情绪掌控能力的话 21 你看起来心情不好,怎么回事 22 事情进展得不顺利,你很担心吧 23 你打妹妹时心里也不好受吧 24 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25 心情不好就发泄一下吧 26 任何事情都有好有坏 27 尽情畅想一番吧 28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29 妈妈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30 我知道你喜欢这个 31 我想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 chapter 04 培养孩子同理心的话 32 孩子,对不起 33 今天过得怎么样 34 咱们一起做游戏吧 35 哆啦A梦很可爱吧 36 让我们都冷静地想一想 37 你应该换种方式说话 38 你这样让妈妈很生气 39 谢谢你能为妈妈着想 40 真希望和你一起为梦想奋斗 41 我知道你不想做这件事 42 谢谢你对妈妈说实话 chapter 05 提高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话 43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办法 44 你看这个办法怎么样 45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6 这件事你怎么看 47 钱不够的话我给你补点 4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49 情况特殊,就破一次例吧 50 先把这件事做完再说 特别提示:对不同的孩子讲不同的话——必说篇 附 录: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反应类型(测试及对策)
毁掉孩子的话
10 儿子乖,听妈妈的话 妈妈:“别做了,跟妈妈去趟超市。” 孩子:“等我做完这些,马上就好了。” 妈妈:“来不及了,现在就得去买菜,回来赶紧做晚饭。” 孩子:“那妈妈自己去吧,我帮你看家。” 妈妈:“一个人去好无聊啊。快点啦,儿子。” 孩子:“我不想去。妈妈总是自作主张。” 妈妈:“儿子乖,听妈妈的话才是好宝贝。快穿上衣服出来。”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渐渐有了自己的心思,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他们了解自己心中的想法,会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转化成实际行动,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有成熟的内心做后盾。这时,孩子需要通过各种历练不断积累经验,慢慢形成一套自我实现的方法论。 但有些父母却不想让孩子脱离自己的手掌心,他们希望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为此不惜打着“乖孩子”的旗号来操纵孩子,掩饰自己的想法。 他们在孩子心中植入“乖孩子=听妈妈话的孩子”的想法,暗地里强调要想做善良的乖孩子,就一定要听妈妈的话。 但事实上,这种将父母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执意要将孩子变成乖孩子的想法,会严重妨碍孩子的内心成长,这一点父母必须牢记在心。 尤其是面对生性柔顺的孩子,更要杜绝单方面强调“听话=乖”。这样的孩子,外表看上去很柔顺,遇到事情会按父母的指示去做,貌似很和谐,但这种孩子在关键时刻却没有勇气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需要通过斗争取得自己正当利益的瞬间,他们会倾向于逃避,或者放弃自己的权利。所以说,他们的社会能力会非常低。 如果总是这样压抑自己的内心,不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孩子会变得胆怯无能,无法独自解决内心的矛盾,患上忧郁症或是被不安折磨,最终走上厌世的不归路。 心灵健康的孩子应该能即刻发现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堂堂正正地表达出来,尤其是面对父母更应如此。他们应该懂得如何释放自己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妥协或协商,然后堂堂正正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要求孩子做个“乖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引诱孩子朝不好的方向发展。因为这种话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他变得不够光明磊落,甚至变成卑微小人。 17 别净说些没用的 孩子:“妈妈,参加叔叔的婚礼时你要穿什么去?” 妈妈:“就穿韩服吧。你问这个做什么?” 孩子:“就是好奇问问呗。那我穿什么呢?” 妈妈:“家里的衣服随便选一件就行啊。还早着呢,你怎么现在就开始折腾上了。” 孩子:“多有意思啊,能提前准备好的话就更好了。” 妈妈:“别净说些没用的,快进屋去学习!” 当你觉得孩子说的话没有意义,就鲁莽地让孩子闭嘴、打断他发言时,就等于是在无视孩子的意见,这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当然,孩子无缘无故地说一些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的确会让父母感到厌倦。但是,你直接否定他的谈话,无视他说话的内容,则只会让孩子更加混乱,不知道哪些才是没用的。也许,孩子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全是没用的。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丧失活力。如此一来,你的话语就成了浪费唇舌的行为,更是一种毒舌的表现。 孩子们提出的意见,并不是“没用的”,也许其中存在判断错误或是意见不成熟的地方,但他们的意见也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来的。父母不能因为自己不理解就强行堵住孩子的嘴,这只会导致沟通中断,你应该学会放宽心聆听孩子的谈话,然后适时补充自己的看法,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在孩子说出的话里,我们还能发现孩子当时的心理状态,从中把握他的性格特征。这也是父母不能随便应付孩子“无用”之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在出游前一天,孩子一直在自言自语,担心下雨,这很可能是因为他内心的不安全感在增强。孩子自言自语的唠叨,是他内心不可名状的不安全感的表现。但是,大部分父母遇到这种情况,都没有好好体会孩子的内心,而是忙不迭地就把孩子的担心打回了肚里。 另外,当孩子反复念叨着一些“无用”之语时,父母不要一心责怪他,而是要针对他提出的“没用”的话题,给出实实在在的、准确有用的信息,这样更有效果。例如,在出游前一天叫孩子一起看天气预报,这样就能够消除孩子的担忧。 通常,孩子反复说一些没用的话,是因为他想让大人关注自己,想让父母理解自己的内心。说不定,这也是孩子对不理解自己的父母一种言语上的反抗。所以,父母的最佳策略就是留出足够的时间,倾听一下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心的声音。 20 不许顶嘴 妈妈:“妈妈说过多少遍了,不要把这些都折腾出来!” 孩子:“我就是拿出来玩一会儿,我会整理好的!” 妈妈:“你每次都这么说,可我从来没见你整理过。你就拿出来玩10分钟,妈妈却要花1个小时去收拾。” 孩子:“你都不让我玩,那还买它干什么?” 妈妈:“不许顶嘴!就按我说的做!” “顶嘴”一词包含多层涵义,但却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假设对话的一方处于更优越、更高的位置。由此可见,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会比较有距离。 如果你把孩子对自己说的话定义成顶嘴,就相当于向孩子下了宣战书,明确表明自己不愿意继续与孩子进行沟通。而接到这种宣战书的孩子也绝不想跟父母说话。 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味地以父母的立场为出发点来做判断,那么孩子还会跟你进行真挚的对话吗?换句话说,“顶嘴”这个词就像硬生生地在亲子之间垒起了一道墙。 如果孩子对父母说明自己的立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父母这时也应该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我是妈妈,你必须听我的话”,这种想法是违背平等的沟通原则的。 另外,孩子要先能做到真实地表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才能找到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所以,作为父母,就必须教子女学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这样,至少孩子在父母面前能够将真实的情绪自然地流露出来。 如果一味地呵斥孩子,说“马上给我闭嘴”“不准顶嘴”“这是妈妈的家,当然要按妈妈说的做”“不想听爸爸的话,就从家里出去”之类的话,那就不仅是在堵孩子的嘴,更是在妨碍孩子诚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了,而这也无疑会成为亲子之间很难逾越的鸿沟。 22 你这点都随你爸 妈妈:“怎么还没出门?校车应该早就到了。” 孩子:“还有2分钟呢。” 妈妈:“我们家在8层,你没算下楼和上车的时间吗?” 孩子:“我这个还差一点就完了!” 妈妈:“要是错过校车,你要走路去上课吗?” 孩子:“妈妈送我去不就行了吗。” 妈妈:“看漫画看得错过校车,是什么自豪的事,还让我去送!你还不快点出门!” 孩子:“哎呀,真是的!” 妈妈:“你这懒样就跟你爸一模一样。” 男人求婚的时候说尽好话,“一辈子不让你手上沾水”,“重活儿都由我来干”,可是从结婚的那一刻起,却什么都没干过,各种家庭重担也都由妻子来承担。所以,丈夫就成了妻子既爱又恨的对象。如果平日里再从孩子身上看到丈夫的缺点,从孩子的行动中看到丈夫的影子,这时女性就会说出这样的话。 “怎么你做的每件事都跟你爸一模一样。” “孩子,老公,有一个算一个,前世肯定是我的冤家,从头到脚都不让人满意。” “看来脑子不灵光是你们家族的遗传。” “就是当爸的没做好表率,孩子才每天这个样子啊!” 这种转嫁行为实在是不可理喻。如果发现孩子有做错的地方,直接指出来就好了,为什么非要把爸爸也作为声讨的对象一起拉进来呢?这种说教是完全起不到效果的,不仅会把孩子批评得心情低落,还会将父亲的威严一扫而光。 在教育孩子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父亲颜面扫地,会让孩子丧失提前模仿学习的机会,并在心中留下负面印象,对其发展不利。 上面的问题还是其次,这句话最坏的影响是左右孩子的判断,让他以为自己身上负面的东西都是先天的。如果自己的缺点都像父亲,说明是遗传的问题,那就不再是能够改变的事情了,而是生下来就注定了的,这就是命,自己无法抗拒。继而,孩子也不会再用心去矫正那些错误的东西。以后,无论妈妈再怎么唠叨,他也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换句话说,你朝孩子、朝孩子父亲射出的箭,最后其实都反过来瞄准了自己。 28 妈妈真是受够你了 妈妈:“今天你的班主任又打来电话了。你又欺负同学了?” 孩子:“就是开个玩笑。朋友之间开玩笑都不行吗?” 妈妈:“你觉得是在开玩笑,但别人可能并不觉得好笑。我说过多少次了你都不听,妈妈说的话都是耳旁风吗?” 孩子:“是真的。当时朋友们都在笑,都很开心的。” 妈妈:“总说同样的话,你烦不烦。妈妈真是受够了!”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经常会感到身心俱疲。每当这时,他们就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付出太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反馈,他们的忍耐也会达到极限。 但这并不能成为家长说话伤人的理由。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父母在说出这种气话时,并没有经过太多考虑,只是本能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和无能为力的想法。 可是,无论你怎样推脱,能够改变孩子的人也只有父母而已。老师虽然也有一定的责任,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父母。所以,父母绝对不能轻易扔掉这个责任。 如果父母只是想向孩子表达自己在这件事上所遇到的困难和苦恼,那么像下面这样说可能会更有效。 “妈妈已经很努力了,可这些好像都对你帮助不大。现在,妈妈也想歇歇了。妈妈不是要放弃你,而是承认自己的极限。现在,你也认真想一想,有需要妈妈帮忙的地方就提出来。” 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会比较受用。比起“不准做”“那种行为很差劲”之类的批评,父母的这种推拉式谈话更容易让孩子面对自己的行为。而且,孩子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并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让父母操了多少心。 以柔克刚,水滴石穿。从古语中我们可以学到,温柔能够赢过强硬。这个道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很多层面,尤其是在育儿方面更是如此。强制性的威胁只会使孩子堕落得更快。父母应该学习以柔克刚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地大吼大叫或烦心不已。 49 你把我累死算了 孩子:“妈妈,我想去外面玩会儿。” 妈妈:“现在外面多冷啊,等天气好了再去吧。” 孩子:“可是真的好无聊啊,我想现在就去外面荡秋千。” 妈妈:“你能不能别闹了?吵得我好头痛。” 孩子:“可是我现在就想出去玩啊,快点快点。” 妈妈:“你把我累死算了,真是受不了你了。” 孩子无缘无故地闹脾气,又不听家长的话时,父母经常会顺口说出这种话。 “你快把妈妈累死了。” “你怎么让妈妈这么操心呢?真是烦死了。” “看到你我就头痛。” “本来就够累的了,你怎么还这样?” 父母说这些话时只是单纯地想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并没有其他用意,可这话引起的波动却非常大。因为孩子会从这句话中读到一个信息,“我=让妈妈辛苦的孩子”。而这个结论也会让孩子深感愧疚。 这种愧疚心理和自责会让那些天性纯良的孩子开始对妈妈有所隐瞒,甚至躲避与父母的交谈。而那些具有攻击性、外向型的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反而会更加烦躁。无论孩子是怎样的性格,父母这样的抱怨都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明智的父母会在孩子犯错时明确指出并提出改善的建议。他们绝对不会说出攻击孩子人格的话,因为这只会将事态恶化。 如果孩子把房子弄得一团乱刺激到你的神经,那么就明确地指出是乱糟糟的房子让你心烦,要求孩子尽快收拾好,并保证将来不会再犯,这样的解决方案就足够了。 如果孩子不听你的劝告,总是犯相同的错误,可能你会控制不住自己说出攻击性的话。但是,这对孩子仍然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你真是无药可救了”“真是烦死我了”“我活不下去了”之类的言语并不能让事态往好的方向发展,只会进一步刺激他的自尊心,让事态更加恶化。 67 考得好就送你礼物 妈妈:“上次95分,这次一定要考100分啊!” 孩子:“那你送我什么呢?” 妈妈:“考到100分,我就给你买台游戏机。” 孩子:“那个爸爸已经说要给我买了。” 妈妈:“那妈妈给你买什么?” 孩子:“买辆新的自行车吧!” 妈妈:“好,只要你能得到100分!” 父母向孩子提议,只要他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就给他奖赏,而这无异于是在用钱收买孩子。如果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那的确是皆大欢喜的事,可学习实质上是为了孩子自己,而不是用来交换礼物和金钱的。 用礼物和金钱诱导孩子提高分数,影响的是孩子的外在动机,而非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获得价值、喜悦、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等美好的事物,自发地去做事。而外在动机则是人们为了得到表扬、赞赏和物质补偿,或为了逃避惩罚而强制自己做某事。二者孰轻孰重,相信父母一看便知。 有时候,外在动机会遏制内部动机,使事情朝消极的方向发展。父母用礼物作为筹码激励孩子努力学习,这是刺激他的外在动机。然而,虽然孩子在礼物的诱惑之下可能会加倍努力,但他本人却很难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但因为有物质奖励作为目标,孩子也并不会轻易放弃。所以从外表上看,外在动机好像是刺激了孩子的成功欲望,但归根结底孩子想要的也不过是一份礼物和少许金钱而已。 为了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或提高他的学习成绩,父母还会制作“称赞贴纸”,这同样也是利用了外在动机。在孩子眼中,称赞贴纸是一份甜蜜的奖赏,为了得到它,孩子埋头投入到手中的事情中去,但这份投入也不过是为了得到奖赏而做的样子而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各种经历带给他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可如果孩子过分追逐外部的利益诱惑,就很难再去体会这种真正重要的感情了。 父母绝对不能忘记,孩子们持续、主动、积极的做事态度,均来自于他自发的内部动机。 成就孩子的话 11 这个想法真不错 孩子:“这次的假期作业是对回收物进行再利用。我准备用易拉罐制作一架未来型太空船。” 父母:“这个主意听起来真不错。” 孩子:“未来型太空船使用环保燃料,这是它的特色所在,所以我要在燃料桶上多下点功夫。” 父母:“这个想法真不错,我很期待你的作品。” 现在社会的价值观有些扭曲,一切都只看结果。人们都将取得高分、获得亮眼的成绩、摘取更高的奖项看成是最高的荣誉。很多拼死拼活奋斗在人生战场上的人,只是因为结果不理想,没有取得所谓的“成功”就灰心丧气。 虽然结果很重要,但踏踏实实奋斗的过程其实更值得珍惜。当然,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结果,但如果一直坚持不懈、不放弃的话,总有一天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时,为了制造灯丝,他试验了90种材料都没有成功。爱迪生对低声抱怨的助手说,这不是90次失败,而是成功验证了这90种材料无法制造灯丝。重视过程的爱迪生一生发明了很多专利,被人称为“发明大王”。 在孩子的幼儿时期,父母就要注意引导孩子重视过程,即努力的重要性。孩子是注重过程,还是只重视结果,这是由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的。所以,做父母的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言行,看看自己有没有一味地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没有向孩子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称赞过程的话称赞结果的话 这是个好主意。很好。 计划做得很好。做得好。 比昨天做得还好。非常优秀。 付出的努力很值得称赞。得了多少分? 这幅画颜色真棒。你的成绩真让妈妈骄傲。 整理得很干净。得了第一名,真棒。 之前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考得很好。 如上所示,称赞过程时,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某种具体行为,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23 你打妹妹时心里也不好受吧 父母:“妹妹为什么哭啊?” 孩子:“她跟我乱喊乱叫,我打了她一下。” 父母:“妹妹对哥哥没有礼貌,确实是她做得不对。不过,她为什么要对你乱喊乱叫呢?” 孩子:“没什么理由,她本来就没礼貌,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父母:“志勋啊,那你打妹妹时心里是不是也不好受呢?” 孩子:“当然不好受啊。” 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是最考验父母智慧的事情了。不仅要具备判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还要有保证让双方都不感到受伤的气度。 要想具备以上两点,父母首先要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开场白可以是这样的:“你和妹妹吵架的时候,妈妈觉得很为难。”“爸爸没有帮上你什么忙,觉得很难受。” 然后就引导孩子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志勋打妹妹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志勋为什么这样对妹妹呢?”“我觉得很多事情你可以自己做主,你自己想想该怎么解决你和妹妹之间的问题,好吗?” 如果遇上需要当场解决矛盾的情况,你需要“请求”孩子,而不是“要求”。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所处的境况,知道他想要什么,也知道矛盾是什么,然后请孩子自己做出决定。这样一来,孩子没有被强迫感,才能做出更好的决定。 “妈妈,妹妹吵得我没法学习了,所以我才会那么生气,你帮帮我吧,能让她玩的时候安静些吗?” “如果你在做作业的时候,有人在客厅看电视,你也会觉得受影响,是吧?现在你哥哥就觉得很受干扰,我们先在房间玩一会儿积木,等哥哥做完作业再看电视,好不好?” 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说,如果他正在做一件很有趣的事就突然让他停止,他当然会拒绝。此时,父母如果想通过强迫一方就范来解决问题,必然会招来反感。因此,在这个时候,父母虽然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也应该采用“请求”的方式让他自己做出让步,而不是赤裸裸地“要求”他按自己的吩咐去做事。 28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孩子:“我不小心打碎了自己最喜欢的杯子,真是心疼死我了。” 父母:“哎呦,那个杯子可是你上次旅行的时候买的纪念品啊,你肯定特别心疼。” 孩子:“一时半会儿也买不到一模一样的杯子了,怎么办啊?” 父母:“是啊,那个是旅游纪念品,不是随便在小区超市或者商场里就能买到的。” 孩子:“气死我了。” 父母:“你很心疼吧?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同理心很重要,尤其是在面对孩子时,更要通过同理心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受到重视的,从而让孩子有勇气向父母坦陈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吝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同理心。最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该在何时、如何与孩子形成同感。 例如,孩子辛辛苦苦养大的仓鼠死了,说实话,对于父母来说,死一只仓鼠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方面,仓鼠并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另一方面,这种动物本来寿命就不长。因此,父母就有可能说出让孩子伤心的话来。 “快点拿去扔掉吧。” “动物迟早会有死的一天。” “反正已经死了,有什么办法呢?” 养仓鼠的时候,碰上阴雨天,仓鼠会发出难闻的气味。所以,现在仓鼠死了,父母可能反而觉得是好事。说不准因此就说出让孩子心如刀割的残忍的话。 “死了反倒更好,因为仓鼠我都头疼死了。” 父母必须牢记一点,对于你来说微不足道的事,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意义重大。比如,对孩子来说,去年暑假在海边捡到的一块石头比大人的金银珠宝还珍贵。孩子们平时收集到的各种卡片,也跟音乐发烧友们收集的CD一样宝贵。 所以,当孩子因为非常琐碎的事情,或者微不足道的东西而伤心时,父母千万不要说出愚蠢的话,切不可火上浇油,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的心情,并给予适当的安慰。 29 妈妈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妈妈:“你说过今天要做暑期生活汇报演讲的,怎么样,还顺利吗?” 孩子:“其实……一站到大家面前,我的脑袋里就一片空白了,什么都说不出来。简直糗死了,一想到这事我就心烦。” 妈妈:“在很多人面前演讲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妈妈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孩子:“真的吗?” 妈妈:“当然。妈妈还曾因为害怕当众演讲而大哭大闹过呢。” 当孩子搞砸了一件事,或者某件事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孩子就会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此时,比起用甜言蜜语来安慰孩子,父母不如说一句“妈妈也曾碰到过这样的事情”或者“爸爸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以父母的亲身经历来安慰孩子,能够让孩子在犯错或者做得不尽人意的时候,不那么羞愧和绝望。 孩子们会觉得,“原来这样的错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谁小时候都会犯啊”。而且,孩子还会觉得自己知道了爸爸妈妈的小秘密,增强了彼此情感联系的纽带。此时,生养自己的父母变成了孩子人生路上的前辈和导师,孩子也因此更愿意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感想了。 但是,光有安慰还不够,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这还不算真正的帮助,只能算是暂时的安慰。 当孩子因为某些缺点和不足而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父母应该在具体的解决方案上给予孩子指导。同时,在指导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一定不能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是啊。自己一个人做这样的事情肯定不容易。我们一起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好吗?有需要妈妈帮忙的地方,一定要告诉我哦。” 当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跟朋友起冲突的时候,有自己的小心事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先跟孩子表达同感,然后再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1 我想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 妈妈:“今天你为什么没有去钢琴学校?” 孩子:“哦,我不小心忘记了。” 妈妈:“熙静说,你今天在学校和别的同学吵架了?” 孩子:“她怎么连这种小事也要打报告,真讨厌。” 妈妈:“钢琴老师说你没有来学校,我打你电话也打不通,妈妈很担心,就打电话问了她一下而已。” 孩子:“哦,我正好临时有点事,所以没去。” 妈妈:“我想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妈妈要怎么做你才能放心地告诉妈妈实情呢?” 很多父母都说自己跟孩子的沟通有障碍。其实,父母跟孩子沟通有问题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父母“封住了孩子的口”。这里并不是说父母强行用手捂住了孩子的嘴,而是说父母的言行令孩子不能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事。 要想沟通顺畅,就必须先制造出合适的交谈氛围。也就是说,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但大多数父母都是为了“对话”而对话,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情报,就对孩子穷追不舍。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有什么问题?怎么又这样?真是没救啦!真拿你没办法!你到底想怎么样?…… 此时,孩子就算想说什么,也会觉得反正说了也白说,都是自讨没趣,为了明哲保身,就会保持沉默。就像婆婆指责媳妇时媳妇闭口不言、老板指责下属时下属惟命是从一样,孩子在父母面前也容易三缄其口。当孩子沉默到极致忍无可忍时,就会一次性全部爆发。 想和孩子对话,就要首先让孩子打从心眼里愿意和父母对话。父母不能一直采取“逼问”的方式,而是应该引导孩子毫无芥蒂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 “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也想帮你。你有没有需要妈妈帮助的地方?” “妈妈会安静地听你说话,好不好?你到底遇到什么困难了?” 同时,父母还可以选择下面的表述方式,让孩子切身感受到他是受到关注的,从而引导孩子主动说出更多的心里话。 “你能再跟我谈谈那件事吗?” “现在轮到你说了。”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