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在结构上不同寻常的人物传记作品。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解构传主的一生,而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篇着重写了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得隽、举进士因讳遭毁、任职奉礼郎等决定人生命运和走向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下篇以李商隐为向导,通过对李贺姐姐的走访,引出李贺的外貌长相、个性特征,进而系统地追溯出其家世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际遇、命运结局等。作者把李贺生平事迹、性格命运同介绍李贺诗歌的名篇佳作紧密结合,在诗歌中寻找重要的人物或事件,更着重分析了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才华,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李贺的天纵奇才和悲惨命运。作品语言优美,充满感情,深具画面感。
作者满怀深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清丽的文笔,加上巧妙的艺术结构,展现了李贺的人生悲剧与诗歌天才,有一股勃郁、凄美之气弥漫纸上,读来令人感动。 文史专家陶文鹏 愤世嫉俗的人生经历,幻情奇新的天才诗人,唐代诗苑里的一朵奇葩。27岁短暂的生命,履历极为匮乏。作者在前人的考证与李诗的形象所提供的史实中,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独特的架构和诗性的表述,将有限的史料化为可触可感的故事情节,传主瑰丽的艺术风格,以及异常复杂的心理状态,得以具象化地呈现。 文学专家刘茵
前言
提起唐代诗人李贺,往往让人首先想到“诗鬼”这个称呼。这与李贺在诗中喜欢用“血、泣、鬼、死”等阴冷的字眼,喜欢徘徊在“墓”前,捕捉鬼蜮的香魂不无关系。李贺
前言
提起唐代诗人李贺,往往让人首先想到“诗鬼”这个称呼。这与李贺在诗中喜欢用“血、泣、鬼、死”等阴冷的字眼,喜欢徘徊在“墓”前,捕捉鬼蜮的香魂不无关系。李贺存世的二百四十首诗歌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恐怕要属这类描写鬼神幻境的作品。但这些鬼神诗大多以写天神为主,真正的鬼诗很少。如《苏小小墓》,李贺不过是通过幽灵作为载体,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和失恋的痛苦。所以,称李贺为“诗鬼”较为褊狭。明代屠隆在其《鸿苞集》卷十七中曾明确指出,“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非也”。他说李白和李贺的诗都是“仙人语”,只不过李白是食人间烟火的,而李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如果说李贺是“鬼”,那么天帝怎么能召他为新建白瑶宫作记?鬼都是在地狱里的,能上天堂的可知不是鬼。自然,李贺诗也不能以“鬼”诗而论。
但不管李贺是在冥域写“鬼”诗,还是在“天上”作“仙人语”,都远没有他在人间写人、写事的作品多。清人姚文燮在《昌谷诗注自序》中曾将李贺诗比美于杜甫诗,赞誉为“唐《春秋》”,称“其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姚文燮语固然有些拔高了李贺,但李贺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或揭露时弊,或抒发怀才不遇愤懑之情的作品,无疑是其诗歌中呈主导色调,最突出、占比重最大的部分。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将讽刺的笔锋指向迷信的皇帝、割据的藩镇、弄权的宦官;将同情的笔触用在备受压榨的劳动人民身上。他渴望为国所用,为国立功,在悲苦穷愁中不懈追求,奋发向上;他感叹人生的短促,在为时光飞逝的焦虑与急迫中,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史诗”。此外,李贺还写了相当数量的闺情、宫怨、恋情、冶游等宫体诗。
相对于思想内容,李贺诗歌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他继承屈原、鲍照、李白积极浪漫主义传统,并从汉魏六朝乐府中汲取营养,通过奇妙的构思、超迈的想象力、瑰丽的意境、跳跃的结构、独造的语言、丰富的色彩,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长吉体”(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尤其在色彩表现方面,“李贺的诗歌所呈现的奇诡非凡的色彩之美,是唐代乃至数千年中国诗苑中的一株奇艳之花,古今诗论家都已慧眼共识。李贺短促的生命燃烧着色彩,色彩也燃烧着李贺短促的生命。李贺的诗歌,是用生命的色彩燃成的瑰宝。”(陶文鹏《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由于性格的抑郁和艺术追求过于刻意怪僻,李贺诗的缺陷显而易见。有些作品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李贺成为“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诗人。他用短促的生命,为唐诗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他都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游国恩、王起等《中国文学史》)
然而,诗歌的成就并没能改变李贺不幸的命运。作为宗室后裔,他自视甚高,在诗中一再以“皇孙”、“宗孙”、“唐诸王孙”称呼自己,希望获得较高的地位,有更美好的前途。但因其家族早已败落,家境贫寒,他的这种希望只能成为一种幻想,并由此生出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他有理想,有抱负,但这理想抱负很快便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使他的精神始终处于极度抑郁、苦闷之中。带着沉重的悲哀和苦痛,带着对生命和死亡的病态的关切,李贺开始对人生、命运、生死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进行思考,将其卓荦的才华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诗歌创作上,把作诗视为生命之所系,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苦闷。(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这些年,由于与李贺同乡的缘故,我写了一些有关他的文字。写作过程中,对他的了解认知不断增多加深,有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李贺形象。这也是我写这部李贺传记的原因和力量支撑。在这部传记里,我不会过多“计较”李贺写的是鬼诗还是作“仙人语”,也不“追究”他是不是真的被天帝召去为白瑶宫作记,我所关注和探寻的是他在人世间的生活状态和轨迹,在历史的天空下捕捉他的身影,在前人考证的沃野里寻觅他的足迹,在他二百四十首诗歌中钩沉他的点滴,力求用文学的笔法,还原出一个更接近于本真的李贺来。
李贺一生只匆匆走过了二十七个春秋。史料记载缺少,这使拨开历史迷雾,接近他、走进他的人生世界困难重重。幸运的是,和李贺基本同时代,有着“小李杜”之称的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分别为李贺作了诗叙和小传,对李贺诗歌和人生经历做了精彩的总结和评述。这两篇珍贵资料,给了我灵感,让我打破传统的人物传记写法,将李贺的生平事迹“颠三倒四”,归纳整理,根据李、杜所记,将“李贺”一生分为两大方面,设上、下两篇为其作传。
上篇以杜牧应李贺生前好友沈子明之托,为李贺诗集作叙起笔,着重写了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得隽、举进士因讳遭毁、任职奉礼郎等决定人生命运和走向的关键节点、重大事件。可以说,李贺的人生是从河南府试得隽开始的。而奉礼三年,“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虽是精神上备受煎熬的三年,也是他一生中创作热情最为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人生得意失意,还是履职交际,他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多与春天有关,与繁华有关,与天上有关,一如他的那句诗:“飞香走红满天春。”(《上云乐》)
下篇以李商隐为向导,通过对李贺姐姐的走访,引出李贺的外貌长相、个性特征,进而系统地追溯出其家世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际遇、命运结局等。相对于“上篇”的飞香走红,李贺在“下篇”中的基调是灰暗阴冷的。不论是北上投幕,还是南下游历;不论是辞归故园,还是命终昌谷,悲观与失望、忧愤与落魄总与他如影随形。一路走来,命乖运舛,壮志难酬,最后不得不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下,彻底解脱,离开人世。对此,李贺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早有预见,一句“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为他半生的穷困潦倒做了最好的脚注。
上、下篇之前,设楔子。从虎入长安这件看似离奇,却是史书有载的事件切入,生动再现李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猛虎行》的写作背景。李贺生年二十七岁,却历经德、顺、宪三朝。其时,“安史之乱”的重创,已让大唐盛世急转直下,繁华不再。伺机而出的贪腐之虎、宦官之虎、藩镇之虎、“神仙”之虎,加剧着李唐王朝的腐朽与没落。李贺生于这个“猛虎”横行的时代,是他人生的不幸。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亲身经历了种种磨难,也许唐诗百花园中的这朵奇葩桂冠就落不到他的头上。
后记
初识李贺,已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说起这件事,首先还得感谢我的父亲。父亲是个爱书的人,那些陪他走过峥嵘岁月的书,不仅是他的好友,也是我儿时的伙伴。在父亲的藏书中,有本写“诗鬼”李贺的书,讲的是李贺小时候勤奋好学的故事。但我不喜欢这本书,因为我怕鬼,哪怕只是一个“鬼”字,都会让年幼的我浮想联翩,恐惧不安。于是,我不再读“诗鬼”的故事,也不再理李贺。直到十多年后,我当了老师,给学生讲李贺的《马》诗时,才开始慢慢喜欢上他,喜欢上他的诗。
后来,我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对李贺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这位诗人老乡更多一分喜爱。而工作的需要,让我接触到了相对多的资料,对李贺及其诗歌的探讨随之开始。二〇〇三年四月,随着《千古长吉》一文在《牡丹》杂志的发表,我的“昌谷之旅”正式拉开帷幕。之后,我萌生了将李贺的生平写成长篇的想法,让他和他的诗穿过千多年的历史,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但我知道,这项工作对我来说任重道远,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我必须从最基础做起,从最细微做起,持之以恒,聚沙成塔。为此,我采取了在一般人看来很笨的办法,将李贺诗逐首背诵,研读,如李贺行吟般,“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同时,向一些专家学者请教,还循着李贺的足迹实地考察,搜集资料。曾像李贺那样徘徊在西子湖畔的苏小小墓前,也曾寻章摘句于昌谷的山山水水间,更沉醉在书香浓郁的图书馆不知归期……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构思,二〇〇八年十月,我开始动手创作《雄鸡一声天下白》一书。那段时间,我在所有的业余时间,节日假期,甚至父丧期间,都能咬紧牙关,不分心,不走神,老僧入定般,坐于电脑前,指尖飞舞。
一年后,我完成了五十万字的书稿,交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不仅获得了河南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还入围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使我备受鼓舞,更坚定了在文学路上走下去的信心。但同时我又感到“昌谷之旅”不能到此为止,我的使命远远没有完成。可前边的路该怎么走,我没有想好,也找不到方向和路径。
困惑迷茫中,二〇一二年的春天来到,我在中国作家网上看到了中国作协发布的“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公告及一百二十余位参考传主名单。其中第四十八位便是李贺。我心头一亮,随即按公告要求,申报了选题,提交了写作大纲。
一切进展顺利。二〇一二年八月下旬,作为第二批作者之一的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丛书工程创作座谈会。赴会前,我并不了解与会人员的具体情况。等签到入场时,我才知道这次会议的不同寻常。望着签到册上那些熟悉而令人仰望的名字,我一时愣在那里,手中的签到笔迟迟不能落下。后边的人已排起了队,静静地等着。我别无选择,稳定下情绪,第一次用草书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搁笔,离去,回望,感觉那三个字,就是万花丛中那棵纤弱丑陋的小草。
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漠视我这棵小草。一次为期一天的座谈会,成为我人生的里程碑。如今,近两年过去,与各位老师也无联系,但有关他们的记忆已深深留在我心底。难忘中国作协副主席、丛书编委会主任何建明老师的随和儒雅、“落泪成金”;难忘黄宾堂老师的宽厚真诚,文史专家何西来、王春瑜、郭启宏老师的认真负责;也难忘编委会工作人员原文竹小姑娘,忙前忙后,默默无闻地做着大量的工作。去年底,第一批十部作品出版,按我要求,小原给我寄来了郭启宏老师的《千秋词主——李煜传》和周汝昌前辈的《泣血红楼——曹雪芹传》。这两部作品,一部为我打开了思路,一部为我指明了方向。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初,《李贺传》终于脱稿,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经过两个月的等待,春节前夕,小原给我寄来了一个沉甸甸的邮件,那是史学专家组陶文鹏教授亲笔批注的评审意见稿。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陶教授逐一审查,严格把关,提出了十多条修改意见。改稿期间,他还主动打来电话,询问进展情况,亲自指导我修改。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让人动容!而作为文学组评审专家,刘茵老师提出的
孟红梅,女,1970年生,河南宜阳人。先后从事教育、地方史志编纂、检察宣传等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雄鸡一声天下白》,散文集《宜水之阳》,中篇小说《春风吹又生》等。其中,《雄鸡一声天下白》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前言
楔子
上篇 飞香走红满天春
引子
第一章 春关
第二章 奉礼
第三章 天上
下篇 一心愁谢如枯兰
引子
第四章 昌关
第五章 客游
第六章 春归
第七章 江南
第八章 鬼唱
尾声 前言
楔子
上篇 飞香走红满天春
引子
第一章 春关
第二章 奉礼
第三章 天上
下篇 一心愁谢如枯兰
引子
第四章 昌关
第五章 客游
第六章 春归
第七章 江南
第八章 鬼唱
尾声
附录一 李贺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楔子
先从一只虎说起吧。
这是一只唐朝的虎,不知何故闯进了长安城,也闯进了历史。
无法判断这是一只正面形象的虎,还是一只反面形象的虎,既然史册有名,那就值得说道说道。
一、虎入家庙
秋天的南山,空气中弥漫着成熟花椒的气味。南山虎的鼻腔里充斥着浓烈的辛香。它并不喜欢这种气味,但它却没办法拒绝。因为在它的洞口,有棵不知年岁的老花椒树,枝繁叶茂,尖刺如铁。每到秋季,熟透的红色椒果挤满了枝丫,抱团成串,鲜艳无比,以致南山虎总以为春天来了。因为在它的感知中,似乎只有春天的树才能开出如此硕大鲜红的花朵。
尽管果艳如花,南山虎依然对花椒树没有好感,它不止百次地思谋着要把这棵树清除。但作为一只老虎,它是不会使用砍刀的。而口中的利齿只能咬断猎物的喉管,却对那些长满尖刺的极具韧性的枝条没有用武之地。尝试几次后,南山虎只得选择了放弃和适应:与邻为善,与树为友。
后来,南山虎渐渐年迈,毛色也由当初的焦黄变为乳白,成了南山白虎。像人,到了一定年龄,头发胡须都要失去颜色。
进入暮年的南山白虎,失落而孤独。它常常蜷卧在花椒树下,在浓郁的椒香中打盹。它已经喜欢上了这种香气,并依赖上了它。与此同时,生活在长安城的人们却喜欢上了胡椒,一种和花椒形相近、味相似的植物。上自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莫不以拥有大量的胡椒为荣、为乐、为生活的保障。一个时期内,胡椒成了财富的代名词,黄金白银反被人们冷落。朝野上下,涌动着狂热的胡椒潮。但大唐帝国并不出产胡椒,胡椒来自遥远的西域,专贡帝王将相家。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享受胡椒的。无奈只有把目光投向土生土长的花椒,聊以满足些生活和心理的需求。
南山白虎自然不谙人间世事,只求守着那棵花椒树慢慢变老。直到有一天,它的清梦被打破。一伙不知来自何方的强人,手执刀枪棍棒,将它围了起来。生死存亡关头,南山白虎用尽最后的威力奋力一搏,怒目圆睁,仰天长啸。这一叫,地动山摇,阴风骤起。那伙强人自知不是对手,仓皇而逃。顾忌自身老迈,体力不支,南山白虎也不恋战,且啸且退到山冈那边。那伙强人也不追赶。待南山白虎走远,便迫不及待攀枝折条,刀砍斧斫起花椒树来。南山白虎似有所悟,原来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花椒树,而不是它这只老迈无用的老虎。
南山白虎情绪稍安,觅一背风向阳山坳暂为栖身。
数日后,强人们满载而归,山野恢复平静,南山白虎重返老巢。眼前的景象让它悲伤。花椒树枝叶凌乱,东倒西歪。满树的椒果已不见,显然是被那伙强人尽数捋去。南山白虎伤感地摇摇头,流下两行混浊的泪水,别无选择地蜷卧在花椒树下。那一夜,它彻夜未眠,没有了花椒那熟悉温暖的气息,它明显地感到了秋的味道。
第二天一早,南山白虎最后看了几眼它的老巢和花椒树,一步三回头地下山去了。它要寻找那熟悉的味道,它要在那神奇的气息中终老。
循着绵延清晰的椒香,南山白虎一路走、一路嗅,最后竟来到了一座巍峨壮观的城楼下。此时的南山白虎,由于一路遭受人类的注视、指点,已稍稍沾染了些人性,不仅学会了人类的低眉敛目、恭谦礼让,还能听懂几句人语,识得几个汉字。这为它一路畅通无阻,并顺利进入长安城提供了有力保障。
长安城繁华依旧。但这不过是表象。“安史之乱”已给这个超级帝国带来致命打击。然伤在深处,腐在根部,不假以时日,还是难以看出。刚刚过去的叛乱,似乎没有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印象,上自皇帝,下至庶民,所有人似乎都患了健忘症,兀自沉醉在繁荣昌盛的假象中,不愿醒来。其人自欺,也欺骗着他人,更欺骗着这只不食人间烟火的南山白虎。它秉持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行走在熙攘的人群中。
经过朱雀大街,南山白虎看见一支来自新罗的使团。白衣玉饰,贡品琳琅。贡品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只长羽白鸟和两个发辫及腰的长裙丽姬。她们都被刻意地装扮过,华美的佩饰,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刺眼炫目的白光。南山白虎感到新鲜而亲近,悄悄地跟在这支白色队伍后,沐浴着无数诧异惊叹的目光,低头前行。
不知走了多久,来到一座无与伦比的辉煌宫殿前。这就是大明宫了。南山白虎抬头望去,金碧辉煌的楼宇接天蔽日,雄伟壮丽。白鸟和白衣丽姬被安排在使团抢眼的位置,等候在含元殿前的鞠球场上,接受着中使的检阅、挑选,然后被进献到皇帝陛下面前,供他消遣赏玩。
首先接纳的是两只奇异的白鸟,当它们被侍者抓着腿脚,顶在肩上往里走时,无不惊恐地睁圆了红宝石似的眼,发出凄厉绝望的悲鸣。南山白虎心里一惊,赶紧掉头,离开了鞠球场。人们的注意力全都在那些稀奇的贡物上,兴致高涨,品头论足,根本没有在意一头白虎的出现、消失。
来到一个幽雅僻静、豪宅林立的里坊,南山白虎停下脚步四下张望。花椒的香气再次飘起,一阵强过一阵,牵引着它信步向街巷深处走去。路过一处冷清肃穆的所在,南山白虎情不自禁停下了脚步,望着那似曾相识的建筑,心底涌起莫名的暖意。这难道就是我的归宿之地?南山白虎揣测着,踌躇着,不知不觉竟进到了院里。高挑气派的廊檐下,阴气森森,凉意飕飕,一扫之前穿街过市的惊惧、燥热与疲惫,它再也坚持不住,随便找了个地方,席地而卧,困倦而安适地闭上了眼。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便有史可查了。先是五代后晋史官刘昫编《唐书》时,记载了这件事:“(大历)四年九月己卯,虎入京城长寿坊元载私庙,将军周皓格杀之。”其后,宋人欧阳修、宋祁再修《唐书》时又做了补充和删改:“大历四年八月己卯,虎入京师长寿坊元载家庙,射杀之。”很明显,两部《唐书》记载的是同一事件,只不过是时间略有不同,杀虎的方式有所区别。前者相对详细,是将军周皓将虎杀死,并且是经过一番格斗;后者则说虎是被射杀的,具体是谁放的箭,并未提及。不过,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虎入元载家庙被杀这件事是存在的。
史家的笔法总是显得有些骨感。但惜墨如金的背后,却为历史营造了开阔丰盈的空间。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无法知道虎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何以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进了长安城,入了元载家庙;也无法知道史家记载这件颇有玄幻色彩事件的真实目的和用意。但正是这段简练得不能再简练的文字,把我们引领到了猛虎横行的中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