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历来备受重视,各校不仅派出有长期任教经验的教师讲授该课程,而且还组织力量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正因为如此,政治经济学往往成为各校经济学及相关课程中评价较好的课程之一。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笔者多次参加了统编教材《政治经济学》的编写工作,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与朱巧玲教授共同主编、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应该说教材的编写适应了当时教学的需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的滞后性明显表现出来,编写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已刻不容缓。武汉大学出版社的邀请,使得新教材的尽早问世成为可能。
本次《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是在参考朱巧玲、梅金平主编《政治经济学》、卫兴华、顾学荣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吴树青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奚广庆主编《邓小平理论》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新教材的出版有他们的功劳。《政治经济学》由梅金平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主编,曾繁华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涂德志副教授(广东省嘉应学院)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梅金平教授负责全书提纲和统稿,并撰写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一章;曾繁华教授撰写第十章;徐德志副教授撰写第二章和第八章。新教材编写体现了精炼、通俗易懂、适应新形势的原则。新教材在内容上有以下三方面的改进:一是进一步完善了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内容,特别是加强了垄断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二是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进行了较大范围和较大程度的改进,不仅在每章的结构上作了调整,而且注入了很多新思想和新内容;三是增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根本任务”一章,使得政治经济学不再是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分割的两块,而是将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我们相信新教材的应用会进一步提高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增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魅力。
《政治经济学》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而编写的。高等专科学校在应用本教材时可以作适当删减。同时,新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介绍“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用书,书中具体包括了:商品及其属性、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根本任务、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其实现、借贷资本与利息等内容。
第1章 导论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4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2.1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2 商品及其属性
2.3 货币的起源、本质与职能
2.4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3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
3.1 货币转化为资本
3.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3 资本主义工资
3.4 资本积累
第4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4.1 资本循环
4.2 资本周转
4.3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4.4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第5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
5.1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5.2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5.3 借贷资本与利息
5.4 资本主义地租
第6章 垄断资本主义
6.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6.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3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化
6.4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7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根本任务
7.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7.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7.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8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8.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8.2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其实现
8.3 非公有制经济
第9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9.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
9.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10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0.1 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10.2 按生产要素分配
10.3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0.4 收入差距及其调节
第11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11.1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11.2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第1章 导论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大约有200多万年的历史。在经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萌发出经济观点,到形成一些经济思想和某些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而从理论上概括和阐明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
1. “经济”的最初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隋人王通著作中有“皆有经济道”之句,明朝冯琦编著了《经济类编》一书。其含义是“经邦济世”、“ 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而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2. 经济学的出现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奴隶社会在残酷剥削和奴役奴隶的基础上发展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和文化,而在奴隶社会文化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反映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此后,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的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并表现为宗教的经院哲学形式,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的一个独特部分。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