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与技术》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建设与出版委员会拟定的计划编写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形成与基本性能、混凝土原材料及生产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特殊混凝土技术、混凝土产品的检验与测试、混凝土的劣化诊断与修补加固和混凝土工程实例分析等内容。
本教材适合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材料学专业及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本科生使用,也适合土木建筑工程类各专业和交通、能源、建设等工程类专业选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建设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混凝土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工程材料,是人类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近三十年来获得飞速的发展,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已进入高性能、高技术混凝土时代。混凝土生产已经从分散的、半机械作坊式的生产进入现代大工业的、集团式的产业化生产,包括混凝土生产的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混凝土工业”(ConcreteIndustry)正在形成。大量高技术含量的混凝土品种不断涌现;高耐久性、高工作性、轻质而高强已经成为普通混凝土可实现的目标。高韧性、高抗冲击强度、超高抗压强度、高耐久性、智能型的高技术混凝土品种也已经陆续开发出来。与此相衔接,混凝土施工设备与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施工理念和施工方法层出不穷,机电一体化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施工设备逐渐取代旧设备,施工效率成倍增长,施工质量不断提高。大量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巨型水利水电大坝等混凝土建筑物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a与混凝土技术进步相联系,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与品种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认识,原材料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正在进行。水泥工业的现代化和水泥性能的提高与混凝土技术的进步始终互相推动,高性能水泥已经提上技术日程;混凝土集料质量的进步、品种的更新与生产的现代化虽然落后于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步伐,但已经受到重视;混凝土化学工业在外加剂方面的研制与使用促进了混凝土技术的长足发展;矿物掺合料的发展与产业化虽仍然落后于整体的发展水平,但正在迎头赶上。上述这些发展充分说明混凝土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混凝土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类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这两个同等重要的社会需求之间,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作为发展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参与者以及地球天然资源的主要消费者,混凝土工业需要重新定向,接受所有有利于环境的工艺技术,即与环境友好的混凝土技术。它们必须建立在下列四个要素组成的基础上:一是节约混凝土原材料(包括资源和能源);二是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三是解决混凝土生产和使用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四是寻找能替代或部分替代硅酸盐水泥的新材料。在人类社会急速地膨胀性发展,但又严重缺乏科技投入和材料技术教育的背景下,上述问题没有一个是可以容易地解决的,这正是混凝土技术教育的迫切性和混凝土科学与技术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文梓芸,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泥基复合材料学术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水泥及混凝土化学、工艺学、混凝土耐久性及新型胶凝材料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复合矿化剂用于水泥生产的机理研究,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新型胶凝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商品混凝土产业的技术管理等方面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863)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科技攻关等项目;发表过有影响的科技论文90余篇,合作发表重要学术专著两部和参与大型技术手册一部;培养过硕士、博士研究生20多人,是我国有名的水泥混凝土与胶凝材料科学专家。
钱春香,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工程结构与材料试验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理事,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曾承担和完成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一1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企业和工程单位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和第二完成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其中一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出版专著两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杨长辉,重庆大学教授,现任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副总工程师,兼任重庆市硅酸盐学会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水泥化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重庆市建筑学会建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计量认证评审员、重庆市科协注册咨询专家、重庆市混凝土协会理事。
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水泥混凝土、碱性胶凝材料及其混凝土、固体废渣建材资源化、建筑结构加固材料与施工等方面。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项目12项,横向科研项目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科研获奖两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11人。
1 绪论
1.1 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研究对象与内容
1.2 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史及现状
1.2.1 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史
1.2.2 混凝土技术的现状
1.3 混凝土工程的主要工艺过程
1.4 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思考题与习题
2 混凝土的材料与工程质量
2.1 概述
2.1.1 混凝土与建筑工程质量
2.1.2 原材料性能与混凝土质量
2.2 水泥
2.2.1 水泥的品种与性能
2.2.2 硅酸盐(系列)水泥的组成、生产工艺与性能
2.2.3 水泥建筑性能
2.2.4 水泥与工程质量
2.3 集料
2.3.1 集料品质与混凝土性能
2.3.2 粗集料与细集料
2.3.3 天然集料与人工集料
2.4 外加剂(ConcreteAdmixtures)
2.4.1 混凝土外加剂的分类及主要技术要求
2.4.2 减水剂的性能与应用
2.4.3 缓凝剂及缓凝减水剂的性能与应用
2.4.4 引气剂及引气减水剂的性能与应用
2.4.5 其他混凝土外加剂
2.4.6 外加剂与水泥及混凝土的相容性
2.5 矿物掺合料
2.5.1 矿物掺合料的定义及分类
2.5.2 粉煤灰
2.5.3 细磨高炉矿渣
2.5.4 硅灰
2.5.5 其他矿物掺合料
思考题与习题
3 混凝土结构形成与基本性能
3.1 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形成原理
3.1.1 混凝土内部结构概述
3.1.2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
3.1.3 水泥石的物理结构
3.1.4 界面过渡区
3.2 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3.2.1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3.2.2 硬化混凝土性能
思考题与习题
4 混凝土生产技术
4.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1.2 高强及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2 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
4.2.1 原材料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4.2.2 原材料的计量与调整
4.2.3 混凝土搅拌工艺
4.2.4 混凝土质量控制与管理
4.2.5 混凝土搅拌楼工艺设计
4.3 预拌混凝土的运输
4.3.1 运输方法及选择原则
4.3.2 运输车辆种类与性能
4.3.3 现场运输方式及设备
思考题与习题
5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
5.1 模板工程
5.1.1 模板工程概述
5.1.2 各类模板的特性与应用
5.2 钢筋工程
5.2.1 钢材的种类
5.2.2 钢筋冷加工
5.2.3 钢筋的连接
5.2.4 钢筋的验收
5.3 混凝土的浇注与密实成型
5.3.1 混凝土浇注的目的
5.3.2 混凝土浇注的工艺及设备
5.3.3 振捣密实成型工艺
5.3.4 不振捣自密实成型工艺
5.3.5 混凝土工程施工缝
5.4 混凝土的养护
5.4.1 养护的重要性
5.4.2 养护方法
5.5 拆模与表面修整
5.5.1 模板拆除
5.5.2 混凝土表面修整
5.6 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
5.6.1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
5.6.2 混凝土强度检验与评定
5.6.3 混凝土外观质量及允许偏差检验
5.6.4 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
思考题与习题
6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6.1 概述
6.1.1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6.1.2 预应力的施加方法
6.2 预应力混凝土对材料的要求
6.2.1 混凝土材料的要求
6.2.2 预应力钢筋的选择与制作
6.3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器具与设备
6.3.1 预应力锚具和夹具
6.3.2 预应力张拉设备
6.4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
6.4.1 先张法及工艺要点
6.4.2 后张法及工艺要点
6.4.3 电热张拉及工艺要点
6.4.4 预应力损失及减少损失的措施
思考题与习题
7 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
7.1 概述
7.1.1 混凝土制品的主要类型
7.1.2 混凝土制品的生产工艺过程
7.1.3 混凝土制品的生产组织方法
7.2 常见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举例
7.2.1 混凝土板材生产工艺
7.2.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材生产工艺
7.2.3 混凝土墙材生产工艺
思考题与习题
8 特殊混凝土技术
8.1 大体积混凝土
8.1.1 概述
8.1.2 控制温度裂缝的技术措施
8.1.3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实例
8.2 道路混凝土
8.2.1 概述
8.2.2 混凝土路面技术要求和材料要求
8.2.3 道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8.2.4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
8.3 纤维混凝土
8.3.1 概述
8.3.2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基本原理
8.3.3 钢纤维混凝土
8.3.4 玻璃纤维混凝土
8.3.5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8.4 喷射混凝土
8.4.1 喷射混凝土的用途
8.4.2 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和配合比设计
8.4.3 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与施工机具
8.4.4 喷射混凝土特性
8.5 水下浇筑混凝土
8.5.1 概述
8.5.2 水下浇筑混凝土原材料选择
8.5.3 水下浇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8.5.4 水下浇筑混凝土的性能
8.6 碾压混凝土
8.6.1 引言
8.6.2 碾压混凝土压实机理
8.6.3 碾压混凝土的分类、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
8.6.4 碾压混凝土施工要点
思考题与习题
9 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
9.1 混凝土工程的维修管理
9.1.1 维修管理的意义
9.1.2 混凝土工程维修管理的内容
9.1.3 维持和提高混凝土结构使用功能的措施
9.1.4 混凝土工程维修改造程序
9.2 混凝土的劣化
9.2.1 物理劣化
10 混凝土的检验与测试
11 混凝土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