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技术》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七章,分别为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与任务,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概况,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中药鉴定的依据、基本程序与方法,根及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其他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中成药鉴定技术。在编写过程中,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药学类等专业教材编写要求,着重体现“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未来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其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扩展。全书力求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情况等特点,体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结构和体系的创新,每章正文前设“学习导航”,体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正文添加“知识链接”和“拓展阅读”,以常见伪品为主,体现了对高职高专中药等专业相关知识的补充;每味药材后设置“要点”,明确学习重点;每章后设置“思考与练习”,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际掌握和提高其应用能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2]9号)的精神,推动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培养中医药高级技能人才,我们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的要求,编写了这本《中药鉴定技术》,主要供高职高专中药、中药制药技术、现代中药技术、中药鉴定与质量检测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医药营销等专业用,同时也适合中药相关岗位人员学习和参考。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七章,分别为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与任务,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概况,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中药鉴定的依据、基本程序与方法,根及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其他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中成药鉴定技术。在编写过程中,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药学类等专业教材编写要求,着重体现“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未来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其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扩展。全书力求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情况等特点,体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结构和体系的创新,每章正文前设“学习导航”,体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正文添加“知识链接”和“拓展阅读”,以常见伪品为主,体现了对高职高专中药等专业相关知识的补充;每味药材后设置“要点”,明确学习重点;每章后设置“思考与练习”,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际掌握和提高其应用能力。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支持我们完成本书编写的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书籍和文献资料,主要参考资料和书籍信息著录于书后。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上篇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第一章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第一节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任务
一、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
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三、整理中药复杂品种
四、开发与扩大中药资源
第二章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古代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近、现代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第一节中药的采收
一、中药采收的一般原则
二、中药采收与质量的关系
第二节中药的加工
一、中药加工的目的
二、中药常用的加工方法
三、药材的产地加工通则
第三节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常见的变质现象及防治
二、中药的贮藏保管方法
第四章中药鉴定的依据、基本程序与方法
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
一、药品标准的分类
二、《中国药典》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三、药品质量检验通则
四、药材拉丁名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基本程序
一、取样
二、真实性鉴定
三、品质优良度鉴定
四、药品检验报告
第三节中药鉴定的方法
一、来源鉴定
二、性状鉴定
三、显微鉴定
四、理化鉴定
中篇中药材与中药饮片的鉴定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中药
第一节根及根茎类中药概述
一、根类中药
二、根茎类中药
第二节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狗脊
绵马贯众
骨碎补
大黄
虎杖
何首乌
牛膝
川牛膝
商陆
银柴胡
太子参
威灵仙
川乌
草乌
附子
白头翁
白芍
赤芍
黄连
升麻
防己
北豆根
……
下篇中成药的鉴定
4.叶类通常在花蕾含苞待放或正在盛开时采收。此时正当植物生长茂盛的阶段,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艾叶、大青叶、荷叶、枇杷叶等。有些特定的品种,如桑叶,需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5.花类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南于花朵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适时采摘,若采收过迟,则易致花瓣脱落和变色,气味散失,影响质量,如月季花、菊花、旋覆花;有些花蕾入药的,如金银花、辛夷,则在未开放的花蕾期采收:而红花则宜于在管状花充分展开,花色由黄转红时采收;以花粉人药的,如蒲黄,则需在花朵盛开时采收。
6.果实及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应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枸杞子、瓜蒌、马兜铃;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当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如青皮、乌梅、枳实等;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为好。以种子人药的,通常在果实成熟后采集,如银杏、莲子、沙苑子等。如果同一果序的果实成熟期相近,可以割取整个果序,悬挂在干燥通风处,以待果实全部成熟,然后进行脱粒;若同一一果序的果实次第成熟,则应分次摘取成熟果实: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果壳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豆蔻、牵牛子等,最好在开始成熟时适时采取。
7.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有的割取植物的地部分,如益母草、薄荷、荆芥、紫苏等;以带根全草入药的,则连根拔起全株,如小蓟、蒲公英、车前草、紫花地丁等;以茎叶同时人药的藤本植物,其采收原则与此相同,应在生长旺盛时割取,如首乌藤、忍冬藤。
8.藻、菌、地衣类常I天I品种而异,如茯苓宜在立秋后采收;冬虫夏草宜在夏初子实体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等。
9.树脂类有的树脂为植物体的正常分泌物,如血竭,果实成熟即分泌红色树脂,采收其成熟果实即可得到树脂;多数植物体只在受损伤后才产生或增加分泌物,可将植物体的某些部位用刀切割后引流而得,如安息香。
10.其他类常因品种而异。例如,五倍子在秋季虫瘿由绿色转为黄褐色,成熟爆裂前采摘,此时五倍子鞣质含量最高;海金沙宜在孢子成熟、未散发时采收等。
(二)动物药类
动物类药材采收不具明显规律性,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具体时问应以动物生长活动季节、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取为原则。例如,桑螵蛸应在每年秋季卵鞘形成至翌年春季孵化成虫前采集;蝉蜕为黑蚱羽化时蜕的皮壳,多于夏秋季采取;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石决明、牡蛎等海生贝壳类药材,多在夏秋季捕获,此时生长发育旺盛,钙质充足,药效最佳;昆虫类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总之,动物类药材的采收,应根据药用动物的种类、生长习性、活动规律和药用部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采收季节和方法。
(三)矿物药类
矿物类药材成分较稳定,可随时采收,大多与采矿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矿物类药材质量的优劣在于选矿,一般应选择杂质少的矿石作药用,如来自盐湖中的大青盐,多为天然结晶而成,不需要加工,质量最佳。有些矿物类药材在开山、掘地中获得,如龙骨、龙齿等;有些是经人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如密陀僧、轻粉、红粉等。
二、中药采收与质量的关系
现代科学实践证明,中药的适时采收与其质量密切相关。这是为中药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多少,而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与采收密切相关。中药质量的好坏还与毒性成分的含量有关,通常毒性成分含量越低质量越好。为保证中药质量,在确定采收期时,应综合考虑有效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