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从系统安全的角度介绍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分别包括安全基础理论、安全生产管理原理、安全评价方法和安全管理方法。同时,《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分析了高速铁路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从高速铁路危险源识别、高速铁路系统主要危险因素及分级、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控制三大方面加以分析,力图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其次,《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建立起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体系,包含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理论体系、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体系三个方面。最后,《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对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技术作了详细讲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概述
第二节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研究的对象
第三节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基础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安全基础理论
第二节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
第三节 安全评价方法
第四节 安全管理方法
第三章 高速铁路危险源识别与控制
第一节 高速铁路危险源识别
第二节 高速铁路系统主要危险因素及分级
第三节 LEC评价法
第四节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控制
第四章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理论体系
第二节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第三节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管理体系
第四节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第五章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技术
第一节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第二节 环境监测与灾害预测预警系统
第三节 设施装备的监测与在线诊断系统
第四节 事故救援和减灾系统
第五节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第六节 综合监控(Iscs)系统
第七节 高速铁路控制中心系统
参考文献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三)安全评价的内容和程序1.安全评价的内容从危险源的角度出发,安全评价包括对第一类危险源危险性的评价和对第二类危险源(即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危险性的评价两方面。
评价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时,主要考察以下几方面情况:
(1)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第一类危险源具有的能量越高,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越严重;反之,拥有的能量越低,对人或物的危害越小。第一类危险源处于低能量状态时比较安全。同样,第一类危险源具有的危险物质的量越大,干扰人的新陈代谢功能越严重,其危险性越大。
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多少。一般地,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越多,事故时可能意外释放的量也越多。因此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是危险性评价中的最主要指标。当然,有时也会有例外的情况,有些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只能部分地意外释放。
(2)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是指事故发生时单位时间内释放的能量。在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释放强度越大,能量或危险物质对人员或物体的作用越强烈,造成的后果越严重。
(3)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不同种类的能量造成人员伤害、财物破坏的机理不同,其后果也很不相同。
危险物质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爆炸性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其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难易程度及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工业毒物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毒性大小,在引起急性中毒的场合,常用半数致死剂量评价其自身的毒性。
(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事故发生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越大,可能遭受其作用的人或物越多,事故造成的损失越大。例如,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可能影响到下风侧的很大范围。
评价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的主要方法有后果分析和划分危险等级两种方法。后果分析是通过详细的分析,计算意外释放的能量、危险物质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失,定量地评价危险源的危险性。后果分析需要的数学模型准确度较高,需要的数据较多,计算复杂,一般仅用于危险性特别大的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划分危险等级的方法是一种简单易行,得到广泛应用的方法。划分危险等级是一种相对的评价方法,通过比较危险源的危险性,人为地划分出一些危险等级来区分不同危险源的危险性,为采取危险源控制措施或进行更详细的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一般地,危险等级越高,危险性越高。
采取了危险源控制措施后的危险性评价,可以查明危险源控制措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要求。如果采取了控制措施后危险性仍然很高,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策,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降低危险性。
评价危险源控制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防止人失误的能力。必须能够防止在装配、安装、检修或操作过程中发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人失误,如单向阀门应不易安反,三线电源插头不能插错等。
(2)对失误后果的控制能力。一旦人失误可能引起事故时,应能控制或限制对象部件或元件的运行,以及与其他部件或元件的相互作用。例如,若按A钮起动之前按B钮可能引起事故,则应实行联锁,使之先按B钮也没有危险。
(3)防止故障传递能力。应能防止一个部件或元件的故障引起其他部件或元件的故障,从而避免事故。例如,电动机电路短路时保险丝熔断,防止烧毁电动机。
(4)失误或故障导致事故的难易。发生一次失误或故障则直接导致事故的设计、设备或工艺过程是不安全的。应保证至少有两次相互独立的失误或故障或一次失误与一次故障同时发生才能引起事故。对于那些一旦发生事故将带来严重后果的设备、工艺必须保证同时发生两起以上的失误或故障才能引起事故。
(5)承受能量释放的能力。应能承受运行过程中偶尔可能产生高于正常水平的能量释放。通常在压力罐上装有减压阀以把罐内压力降低到安全压力,如果减压阀故障,则超过正常值的压力将强加于管路,为使管路能承受高压,必须增加管路的强度或在管路上增设减压阀。
(6)防止能量蓄积的能力。能量蓄积的结果将导致意外的能量释放。因此,应有防止能量蓄积的措施,如安全阀、可熔(断、滑动)连接等。
理想的安全评价包括危险性辨识和危险性评价两部分。危险性辨识是指利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系统及其各要素所固有的安全隐患,揭示系统的各种危险性,亦即通过一定的手段测定、分析和判明危险,包括固有的和潜在的危险,可能出现的新危险以及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生成的危险,并且对系统中已查明的危险进行定量化处理,从而为评价提供数量依据。
危险性评价是指根据危险性辨识的结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并同既定的安全指标或目标相比较,判明所具有的安全水平,直到达到社会所允许的危险水平或规定的安全水平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