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6 元
丛书名:“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 作者:主编张冰, 吴庆光, 钱三旗
- 出版时间:2015/5/1
- ISBN:9787030440914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8
- 页码:26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3
- 开本:16K
《应用中药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及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是第3版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学和药学类专业用)之一。《应用中药学》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产地与采集、炮制、性能和应用;各论按照分类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知识;书后附有应用中药学教学基本要求。《应用中药学》的编写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坚持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应用中药学》可供中医药院校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函授、自考中药学及药学类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临床医药师及自学中医药者的学习参考书。
总论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对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其品种繁多,仅古籍记载就有3000种以上,发展至今已达12 800余种。中药是我国人民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的主要武器,数千年来它对保障国人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既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由于中药中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古人将中药或中药学称为本草。
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明确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2.熟悉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六部重要本草学代表著作的主要内容、学术价值
第1节中药的起源
人类对药物的认识,最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有的可以充饥果腹,有的可以减缓病痛,有的则引起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逐渐对某些自然产物的药效和毒性有所认识。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们认识药物的艰难过程。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
据医史学家的研究,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也是植物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耕、动物驯养、渔猎生产的进步,人们对药物和食物的认识不断提高,随之对植物药和动物药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原始社会晚期,随着采石、开矿和冶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了矿物药。在这一时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商代金文中已有“药”字出现。《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明确指出了“药”即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西周时期宫廷已设有“医师”一职,“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诗经》中记载的植物和动物共300多种,其中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山海经》是一部包含古代地理学、方物志等内容的著作,其中载有120余种药物,并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万物》是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的一部分,原书之名已不可考,书名《万物》为考古学者所题。据考证,《万物》虽在西汉初年抄成,但其编撰年代则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载药物70余种,各药所治疾病的记载较《山海经》更为进步,并有复方治疗的记载。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药物专编或本草古籍。20世纪70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对炮制、制剂、用法、禁忌等均有记述,说明中药的复方应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第2节中药学的发展一、 秦 汉 时 期秦汉之际,中药学已初具规模。西汉时期已有中药学专著出现,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公孙阳庆曾将《药论》一书传予弟子淳于意。从《汉书》中的有关记载可知,西汉晚期不仅已用“本草”一词来指称药学专著,而且拥有一批通晓本草的学者。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该书虽托“神农”之名,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最后成书是在东汉末期(公元2世纪)。《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各种版本均系明清以来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无毒、养生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黄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半夏止呕、茵陈退黄等。《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故被尊为药学经典之著。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末以来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日渐增多,本草著作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重要的本草著作,首推梁代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该书约完成于公元500年。“序列”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发展概况,接着对《本经》序列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学术水平。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药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称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排列药物顺序。该书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的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
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并提出在炮制药品前,应注意区别混淆品。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三、 隋唐时期
据《隋书?经籍志》载,出自隋人的本草著作近20种,并包括采集、种植、制药等专著。隋唐时期,医学教育开始兴盛,太医署内设有主药、药园师等药学类专职。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问世。该书由李、苏敬等主持,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足的人力、物力。全书卷帙浩博,收载药物共844种。书中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唐至五代时期对某些食物药和外来药都有专门的研究。孙思邈《千金方》中已专设食治篇。由孟诜原著,经张鼎改编增补而成的《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疗专书。李珣的《海药本草》,则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
四、 宋金元时期
宋代多次组织大型官修本草的编纂,如《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图经》等。私人撰述的书籍,如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内容丰富,载药总数已达到1500余种,并于各药之后附列方剂以相印证。另外,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后来虽已亡佚,亦赖此书的引用得以保存下来,所以,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076年,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营的熟药所,其后又发展为修合药所(后改名为“医药和剂局”)及卖药所(后改名为“惠民局”)。药局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制定了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五、 明清时期
明代,刘文泰奉敕修订的《本草品汇精要》,是明代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全书载药1815种,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所载药物内容分24项记述,反映了对药物认识的进步,但分项过于繁杂,反而招致一些混乱。书成之后,藏于内府而未刊行,1936年始由商务印书馆据故宫旧抄本铅印出版。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历时27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 100多幅,附方11 000余首。序例部分对本草史和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发挥。各论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以下再分为60类。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书中不仅汇集了大量前人资料,而且也记述了作者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新发现、新经验,对过去本草中的一些谬误也进行了指正。它全面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在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
清代的本草著作数量众多,达400种左右。赵学敏的 《本草纲目拾遗》纠正或补充《本草纲目》内容34条。全书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者有716种,主要是疗效确切的民间药物和外来药。这部书还收录了大量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收录植物1714种,新增者519种,记述了植物的文献出处、产地、生境、形态及性味、功用等,是清代水平很高的药用植物学巨著,对后世本草学、植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清代专题类本草甚多,如张叡《修事指南》,为炮制类专著;郑肖岩《伪药条辨》为辨药专书;章穆的《调疾饮食辨》、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是食疗类专著。
六、 近现代本草学成就
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近代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本书收录词目约4300条,汇集古今有关论述与研究成果,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中药学辞书。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其中最能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国民族药志》、《中华本草》等。《中华本草》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单位协作编写,全国500余名专家历时10年完成的划时代本草巨著。全书共34卷,其中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中药部分包括总论1卷,概述本草学各分支学科的主要学术内容和研究进展;药物26卷,按自然分类系统排列药物,分列正名、异名、释名、品种考证、来源、原植(动、矿)物、栽培(养殖)要点、采收加工(或制法)、药材及产销、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炮制、功能与主治、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研究、药论、集解23个项目依次著述。另有附编1卷,索引2卷。全书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篇幅约2200万字。本书是一部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著作。《中华本草》卷帙浩繁,故又从中选择了535味临床常用药物,连同部分总论内容,汇辑成《中华本草》精选本出版。
一、 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
A 《神农本草经》B 《新修本草》 C 《本草经集注》 D 《证类本草》E 《本草纲目》
2 首次整理补充《本经》的本草著作是()
A 《本草经集注》B 《唐本草》C 《本草拾遗》D 《证类本草》E 《本草纲目》
3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著作是()
A 《唐本草》B 《证类本草》C 《神农本草经》D 《本草经集注》E 《开宝本草》
4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A 《雷公炮炙论》B 《炮炙大法》C 《珍珠囊》D 《修事指南》E 以上皆非
5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 《神农本草经》B 《本草纲目》C 《开宝本草》D 《新修本草》E 《本草品汇精要》
6 《新修本草》的载药数是()
A 1892种B 1746种C 1558种D 844种E 730种
7 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 《证类本草》B 《政和本草》C 《开宝本草》D 《本草别说》E 《本草图经》
8 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 《本草原始》B 《本草纲目》C 《本草蒙筌》D 《本草汇言》E 《本草品汇精要》
9 《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种数是()
A 921种B 844种C 716种D 183种E 124种
10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