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介绍细菌、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病毒及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诊断及防治原则,同时还介绍了免疫系统、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抗感染免疫、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第一篇 医学微生物学
概 述
第一章 细菌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第二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第三章 细菌与外环境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第三节 医院感染
第五章 病原性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 链球菌属
第三节 奈瑟菌属
第四节 病原性球菌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六章 肠道感染细菌
第一节 埃希菌属
第二节 志贺菌属
第三节 沙门菌属
第四节 弧菌属
第五节 其他菌属
第六节 肠道感染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七章 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茵
第八章 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第九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第一节 革兰阳性菌
第二节 革兰阴性菌
第十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一节 支原体
第二节 立克次体
第三节 衣原体
第四节 螺旋体
第五节 放线菌
第十一章 真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病原性真菌
第十二章 病毒概论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
第十三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
第二篇 人体寄生虫学
第三篇 免疫学基础
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第3版)》:
一、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细菌感染称为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的传染源有:
(1)患者:是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从疾病的潜伏期到恢复期,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因此,及早对患者作出诊断、隔离和治疗是控制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2)带菌者:是指带有某种病原菌但无临床表现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菌并传给他人,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如伤寒带菌者。带菌者因其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易被察觉,在疾病的传播上危害性超过患者。
(3)患病或带菌动物:一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如鼠、疫、炭疽、布氏菌病等其病原菌能由患病或带菌动物传染给人,引起人类疾病。‘2.内源性感染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细菌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这类病原菌多属体内正常菌群,少数是以隐伏状态留居的病原菌。当机体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二、感染方式与途径1.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白喉、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由患者或带菌者通过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等,将病原菌经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散布到空气中,被易感者吸人而感染。此外,亦可通过吸入含有病原菌的尘埃而引起。
2.消化道感染伤寒、痢疾、霍乱及食物中毒等胃肠道传染病,大多是通过摄入被患者或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
3.皮肤黏膜创伤感染细菌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引起的皮肤化脓性感染;破伤风芽胞梭菌经泥土等污染的深部伤口,可引起破伤风。
4.接触感染是指通过与患者或带菌动物的密切接触而引起的感染。其方式为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感染,如淋病、梅毒、布鲁菌病等。5.虫媒感染有些传染病可通过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如鼠、蚤叮人吸血可传播鼠疫。兰、感染的类型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机体与病原菌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根据两者力量对比,感染可出现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三种类型。随着双方力量对比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改变,这三种类型可处于相互转化的动态之中。
1.隐性感染当机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感染发生后,细菌对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一般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常能抵御同种细菌的再感染。
2.显性感染当机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感染后细菌对机体组织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或生理功能的改变,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显性感染,通常称为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
(1)根据病情缓急、病程长短不同,显性感染可分为:
1)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一般数日至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宿主体内消失。如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脑等。
2)慢性感染: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引起慢性感染的病原菌多为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2)根据感染部位不同,显性感染可分为:
1)局部感染: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局部病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疖、痈等。
2)全身感染:感染发生后,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入侵的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称为毒血症,如白喉、破伤风等。
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或间断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称为菌血症,如伤寒早期。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白细胞增多、皮肤和黏膜淤斑、肝脾肿大等,称为败血症。如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播散,在全身多种器官引起新的化脓病灶,称为脓毒血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或肾脓肿等。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人血所致。在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时,常发生内毒素血症。
3.带菌状态机体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原菌并不及时消失,而在体内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并不断向外排菌,称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带菌者有两种:
(1)健康带菌者:即机体内带有病原菌的健康人。
(2)恢复期带菌者:即患传染病后,在短期内机体仍保留有病原菌者。伤寒、白喉等病后常出现带菌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