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以宣统三年(1911)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开始,至民国九年(1920)江苏督军兼长江巡阅使李纯自杀案为止,有三集,以四十回为一集,合共一百二十回。
第二部续以民国九年(1920)江苏督军兼长江巡阅使李纯自杀案起,至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为止。有两集,以四十回为一集,合共八十回。(以民国史演义中第二部的序言为参考),但实际上现在流行的民国史演义中,却只到第一百六十回(即只有一集),至民国十年(1921)九月,孙中山宣言北伐为止。
民国史演义前八十回以袁世凯时代为核心。后八十回就以北洋政府为中心。
由于蔡东藩是民国时代人,故民国史演义中包含大量民国时代的官方文献,例如清室优待条件的原版及决定版、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辞职文及推荐袁世凯继任总统的咨文、袁世凯制定的大总统选举法。国民大会第一至三次拥戴书(拥立袁世凯称帝)。二十一条日本的原案及最后修改后的方案。云南护国军的讨袁文告。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孙中山先生宣告北伐的原文等等,同时,民国史演义中对每件史事会非常仔细的描述。使读者能仔细地了解民国时代。
历朝通俗演义套装
1916年开始蔡东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历代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这即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阅读《历代通俗演义》,既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又可以欣赏传奇故事,能够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亦能最大限度地做到普及历史常识,是一部具备再版价值的图书。本套数增加了插图,选配了符合历史事件的版画,可以将历史事件更直观、清晰的呈现给读者。
1、毛泽东终其一生的枕边书。
“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整个中国历史演义”即蔡东藩所著《历朝通俗演义》)——毛泽东致电党中央派驻西安联络局局长李克农。该书是毛泽东一生的枕边书,并推荐给儿子毛岸英和其别的人来阅读!
2、中国唯一一套贯穿2000年的历史演绎巨著。
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自出版以来,累计销量超过1000万册。
3、作者耗时十年终完成的巨著。
蔡东藩从1915年开始创作《清史通俗演义》,至1926年《后汉通俗演义》出版,整套《历朝通俗演义》耗时十年才全部完成。本套书初版11部全部是石印线装本。1935年改为铅印,分装44册,增加了许廑父续写的《民国通俗演义》后40回。全套书共11部,600余万字。
4、原汁原味,保留作者自己批注的注释、夹批和后批。
该书的一大特色就是蔡东藩自己为著作批注的注释、夹批和后批,自批自评,行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全部按原文保留。
5、兼具故事性与史料真实性于一书,备受史家称赞。
这套小说除极具故事性、趣味性之外,还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作为普通读者的休闲读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书。仅从历史知识普及性一项来说,国内无书出其右。备受当代、后世史学家称赞,被誉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蔡东藩(1877~1945年),浙江省山阴县临浦(今属浙江萧山)人,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有时写成东帆),民国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14岁中秀才,后又进京朝考,名列优贡,分发福建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即称病回乡,辛亥革命之后,曾先后在杭州及绍兴等地教书。1916年开始蔡东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第一回 绝邦交却回德使 攻督署大闹蜀城
第二回 托公民捣乱众议院 请改制哗聚督军团
第三回 应电召辫帅作调人 撤国会军官甘副署
第四回 偕老友带兵入京 叩故宫夤夜复辟
第五回 梁鼎芬造府为说客 黎元洪假馆作寓公
第六回 誓马厂受推总司令 战廊房击退辫子军
第七回 张大帅狂奔外使馆 段总理重组国务员
第八回 代总统启节入都 投照会决谋宣战
第九回 筹军饷借资东国 遣师旅出击南湘
第十回 傅良佐弃城避敌 段祺瑞卸职出都
第十一回 会津门哗传主战声 阻蚌埠折回总统驾
第十二回 遣军队冯河间宣战 劫兵械徐树铮逞谋
第十三回 下岳州前军克敌 复长沙迭次奏功
第十四回 为虎作伥再借外债 困龙失势自乞内援
第十五回 闻俄乱筹备国防 集日员会商军约
第十六回 任大使专工取媚 订合同屡次贷金
第十七回 逞辣手擅毙陆建章 颁电文隐斥段祺瑞
第十八回 举总统徐东海当选 申别言冯河间下台
第十九回 应首选发表宣言书 借外债劝告军政府
第二十回 呼奥援南北谋统一 喜庆战胜中外并胪
第二十一回 集灵囿再开会议 上海滩悉毁存烟
第二十二回 赞和局李督军致疾 示战电唐代表生嗔
第二十三回 集巴黎欣逢盛会 争胶澳勉抗强权
第二十四回 两代表沪渎续议 众学生都下争哗
第二十五回 遭旁殴章宗祥受伤 逾后垣曹汝霖奔命
第二十六回 春申江激动诸团体 日本国殴辱留学生
第二十七回 停会议拒绝苛条 徇外情颁行禁令
第二十八回 迫公愤沪商全罢市 留总统国会却咨文
第二十九回 乘俄乱徐树铮筹边 拒德约陆徵祥通电
第三十回 罢参战改设机关 撤自治收回藩属
第三十一回 易总理徐靳合谋 宴代表李王异议
第三十二回 领事官袒凶调舰队 特别区归附进呈文
第三十三回 对日使迭开交涉 为鲁案公议复书
第三十四回 挑滇衅南方分裂 得俄牒北府生疑
第三十五回 张敬尧弃城褫职 吴佩孚临席掳词
第三十六回 罢小徐直皖开战衅 顾大局江浙庆和平
第三十七回 吴司令计败段芝贵 王督军诱执吴光新
第三十八回 闹京畿两路丧师 投使馆九人避祸
第三十九回 日公使保留众罪犯 靳总理会叙两亲翁
第四十回 废旧约收回俄租界 拚余生惊逝李督军
第一回
绝邦交却回德使
攻督署大闹蜀城
却说国务总理段祺瑞,主张绝德,黎总统不肯照允,他遂负气退出,竟往天津,且遣人赍呈辞职书。黎总统未免惊惶,当即派员挽留。不意教育总长兼署内务总长范源濂,也居然送入辞职书来。显见是段氏嫡派。黎总统益加忧虑,乃亟延冯副总统入府,商议挽回的法子。应前回冯氏入京。冯国璋道:“总统若要挽留段总理,除非与德绝交,否则国璋亦想不出甚么良法。”黎总统尚沉吟未决,可巧派遣留段的委员,回府复命,报称段总理已决计南归,不愿再来任事。国璋听了,不禁微笑。旁观者清。黎总统向国璋道:“他不肯再来,奈何?”国璋道:“总统若依他计策,管叫他即日来京。”黎总统徐徐道:“恐怕未必。”国璋道:“国璋愿赴津一行,劝他回来,但请总统决意绝德便了。”黎总统尚是默然。国璋道:“依愚见想来,我国尽可与德绝交,非但无害,且有大利。”黎总统道:“利从何来?”国璋道:“德犯众怒,已成公敌,就是与他联盟的意大利,亦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古人说得好:‘寡不敌众’。看来德国总不能持久的。这可见中国与他绝交,将来决不致有害。若从利益上起见,是现在协约各国,已允我修改各种条约,岂非是一种大利么?”黎总统道:“改约的事情,果真靠得住吗?”国璋道:“且待段总理回京,再去探询协约各国政府,如果实行承认,始提出照会,与德绝交。”黎总统道:“既这般说,请台驾一行,留回段总理便了。”国璋当即退出,即乘专车赴津。
到了晚间,果然两人同回,相偕至总统府,投刺进见。黎总统也即出迎,免不得与段总理周旋一番,段亦谦逊数语,当下发电各国,令各使探问明白。寻得各使复电,略言:“驻在国政府,大致承认,如果我国实行绝德,将来各种条约,可望修改”云云。于是黎、段两人,才表同情。冯国璋即日回宁。唯当时内外士绅,尚多异议,国会议员,如曹振懋、唐宝锷、丁世峰等,有对德抗议的质问书,马君武等,且通电各省,反对绝德,外如张勋、倪嗣冲、王占元诸督军,统电请政府维持中立。还有孙文、唐绍仪、康有为、姚文栋、温宗尧等,也迭电政府国会,不应与德绝交。他如顺直省议会,奉天、上海、天津、山东、广东等各商会,暨他种商学团体,均电请仍守中立。段总理绝不为动,一意向前进行,特于三月九日,在迎宾馆开宴,延请议员,疏通意见。议员等多半聪明,乐得见风使帆,隐表同意。这是三酉儿好处。
到了翌午,参众两院各开秘密会,段总理及财政总长陈锦涛,教育总长兼内务总长范源濂,司法总长谷钟秀,外交部参事伍朝枢等,先至众议院,报告外交经过情形,并述对德绝交的宗旨,请议员表示赞助。众议员经讨论后,投票表决,同意票得三百三十一张,不同意票只八十七张,得大多数赞成,表示通过。段总理复至参议院,登堂报告,仍如前说。适值夕阳西下,不及投票,乃约于次日表决。越宿参议院投票,有一百五十票是同意,只三十五票不同意,也算大多数通过。绝德案已经决定,正拟草定照会,提交德使,凑巧德使辛慈,着人赍送照会至外交部,但见上面写着,本公使于本日即三月十日。午后七时,接奉帝国政府训令,着以下列复文,传达中华民国政府。文曰:
中华民国抗议德国新近宣告之封锁政策,而附以威吓,帝国政府,曷胜骇异。盖其他各国,仅仅提出抗议,中德邦交,素号亲睦,且中国于封锁区域以内,并无航业利益,则德之政策,于中国毫无影响,乃今于抗议之外,独附威吓之辞,以增抗议之力量,是尤不能不令人惊诧也。民国政府之抗议书中,谓:“华人因战事而丧失生命者,已属不少”云云,然须知民国政府,绝未尝以关于此种损失之事实及申诉通知帝国政府,而就帝国政府所得报告,则知华人之丧失生命者,仅受人雇用,于前敌开掘战壕,及充当其他军役之辈,盖若辈已不啻为战斗员,因以冒此危险也。帝国政府尝一再抗议运送华工赴欧,充当军役,是德国即在此次战事中,亦未尝不示中国以友谊,而帝国政府,即因顾全此友谊故,以此种威吓为非出自正轨,因望民国政府,改正其见解。帝国政府,愿于中国之航业利益,力加注意。以此之故,德国今虽不能于敌人宣告封锁之后,取消其政策,而禁制实行无限制之潜艇战争,然已准备磋商民国政府关于保护华人生命财产之特别愿望。帝国政府以如此对待友邦者,盖谨依其平日见解,以如中国若与德断绝友谊,则将失却一真挚之友,而陷于纠结不解之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