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而中国“三农”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是世所罕见。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改良运动,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土地改革到土地承包,从农村合作化到农村现代化,从注重经济建设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无不是围绕着解决乡村问题而进行的,乡村建设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的奋斗史。《中国乡村建设道路探索研究》首先纵向回顾了我国乡村建设的历史,然后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对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名作《乡土中国》中开宗明义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谁解决了农民问题,谁就抓住了中国问题的核心。
乡村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名词,根据社会学家乔启明和蔡宏进的解释,“乡村”是指以行政区划的乡镇所辖的地域实体,它的外延是以乡(镇)政府所在的圩镇为中心,包括其所管辖的所有村庄的地域范围。
国内外对乡村概念的理解和划分标准不尽相同,一般认为乡村的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相对较简单、类同,居民生活方式及景观上与城市有明显差别等。
但乡村不论从地理范围还是历史演变看,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乡村是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因此,乡村建设的内容也应该是不断扩展的。
前言
第一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
第一节 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节 乡村工业化道路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新变化
第一节 土地改革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
第三章 改革时代
第一节 党对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农村改革
第三节 乡村工业化道路再探索
第四章 “三农”问题
第一节 农业问题
第二节 农民问题
第三节 农村问题
第四节 “三农”问题原因分析
第五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和理论支撑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 破解难题
第四节 国内外新村建设及启发
第六章 农村发展道路与模式的选择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
第二节 农村工业化
第三节 农村城市化
后记
第一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
第一节 乡村建设运动
一、乡村建设的概念
中国重视乡村的理念由来已久。最早研究民国乡村运动史的陈序经在《乡村建设运动史略》(1949)一文中写道:“国人重视乡村的观念,本来很早,老子说,‘修之与乡,其德乃长’;孔子说‘吾观于乡,而王道易易’……至于孟子所谓‘死徙无出乡,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可以说是孔子、老子的理想乡村的注脚。此后,王阳明、吕新吾对于乡治不但重视,而且有具体的计划,并努力实行。”
乡村建设运动可以从两个层次上去认识,狭义上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民国时期在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不断,农村经济凋敝面临破产的背景下,由社会组织或教育界或政府参与发起的一场社会改良运动,即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如果从广义上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对农村问题的探索也应归属其中。因为两者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