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精读书系·老子大讲堂: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是公认的百家之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是一部历代学者已研究了两千多年的伟大著作,虽然它仅有五千言,但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军事学等许多领域,俨然一部精微的百科全书;更重要的是它体系完备,构造出了朴素、自然、宏大的框架,被人称为“万经之王”。
《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被称为《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被称为《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生成及变化的玄机;《德经》主要说的是处世和治国的方略,阐述了人事的进退之术。《老子》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时局的动荡、社会的不安定、人事的纷争、生命的无常等,都深刻地影响到了老子的思想,并且反映在《老子》中。
《老子》很早就受到了国外思想家的重视,各种专门对它进行研究的著作层出不穷,近几年国外甚至出现了几次研究老子思想的热潮,一大批专家学者投身其中,乐此不疲。德国哲学家尼采称《老子》“像一个不枯
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自己“最直接地从《老子》中获取了思想资源”。西方学者阅读老子,大都是希望能从中获取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他们发现《老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他们对《老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虽然《道德经》具有如此高的思想价值,可现代的一般读者要想完全理解它可十分不易,它是非常难懂的。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让《道德经》变得尽可能通俗,尽可能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古人说“诗无达诂”,还说“圣人难知”,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对老子思想会众说纷纭。我们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一度诚惶诚恐,生怕一不小心就“念歪了老祖宗的经”,尽管字斟句酌,但由于水平所限,其中纰漏肯定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老子与《老子》
大彻大悟的老子在世间留下了五千言,这五千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历经数千年而光芒不减,老子思想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我们去深度挖掘。
老子的生平
老子的故事
《老子》的微言大义
老子的和谐思想
老子思想研究概况
第二章 快乐生存的智慧
人如何才能快乐?老子说:不丧失纯朴的本性,摒弃欲念的牵绊,懂得知足,挣脱束缚我们的精神枷锁,我们就能快乐。
人为乏趣,天机自然
摒弃诱惑
越简单就越自由快乐
知足常乐
挣脱心灵的枷锁
莫为名利舍弃一切
算计得失者永不快乐
不追求完美
追求快乐但不追求享乐
第三章 做立身敦厚的大丈夫
老子说:真正的大丈夫有自知之明并能自胜自强;他立身敦厚,存心朴实;他待人友善,有同情心,宽容,谦虚,勇于承担责任,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
挑战自己,打败心中的魔鬼
大丈夫为人厚道,朴实无华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做人要有同情心
学会宽容
报怨以德
谦逊是美德
勇于承担责任
第四章 高人一筹的做事法则
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做事也是如此。为什么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却头破血流?这与做事功夫的高低有重要的关系。
不要非做第一不可
不可锋芒太露
莫与强者争锋
控制自己的情绪
忍耐功夫实在可贵
不逞匹夫之勇
以柔克刚
抑制浮躁情绪
从细微之处做起
坚持精神能让你取得成功
把困境转化为顺境
善始善终方成事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富贵不骄,功成身退
第五章 动静由心的人际交往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性质之一,所以谁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分寸,能进能退,能动能静,这才是智者所为。
不要自我封闭,敞开心扉应对一切
保持人际和谐
不怕人不知
不要轻许诺言
创造互利人生
交友须谨慎,多交必滥
第六章 微妙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的思想的外化,美好的语言使人获得声名,聪明的语言助人事成,糟糕的语言让人遭殃,而无声的语言——沉默,它的力量深不可测。
滴水不漏的说话技巧
美言可以市尊
直不行就绕个弯
沉默是金
谨防祸从口出
第七章 高明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要根据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征因时因材施教。善于学习,博采众长并能融会贯通,我们就能博大精深。
教育要培养和谐的人
个性化的教育
学习是了解世界的重要方法
善于向他人学习
从大自然中学习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大器晚成
第八章 保养生命的智慧锦囊
懂得生命的珍贵才能珍惜生命。心态积极,不违背客观规律,自然而然,我们就能健康,就能长寿,而最好的长寿之法莫过于让精神永存世间。
珍惜生命
养生关键要心态好
学会享受生活
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
无为养生法
养生过度损健康
让精神长存
第九章 无为无不为的管理之道
以“无为”达到“无不为”是老子管理之道的精髓。学会识别人才并尊重人才也是管理者的必修课。
老子管理思想概论
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
变领导为引导
以身作则
扬长避短识人才
礼贤下士
平等对待员工
重视员工利益
第十章 无往不胜的商战韬略
以诚信为立商之本,定位准确,抓住机遇,稳扎稳打,懂得让利与合作,防范商业危机,我们就能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为本
要善于把握时机
不可盲目行事
选择一个好场所
先做小事,赚小钱
学会让利
合作也是一种竞争
要保护商业机密
防患于未然
老子的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一生下来,他父母就发现这个孩子耳朵特别大。古人喜欢从一个孩子的特征来取名,于是替老子取名为李耳。老子又叫老聃,聃就是耳朵大的意思,也有人说是耳朵没有耳轮。
有人肯定要问了,孔子姓“孔”才叫孑L子,孟子姓“孟”才叫孟子,那么他姓“李”应该叫“李子”啊,为什么要叫“老子”?《史记正义》引的有关材料,其中有一条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遁左腋而生。”老子的妈妈怀孕竟然长达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她来到一棵李树下,割开左腋,生下了老子。老子一生出来已经有八十一岁了,连胡须眉毛都白了,人家自然也就称他为“老子”了!不过,学者还有文雅的说法,《史记正义》就另有一说:老子是个号,“老”是“考”的意思,“子”就是“孳”的意思,也就是“考教众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物,善化济物无遗也”。他研究了许多的道理,善于育化别人,济物又没有遗留,神圣地孳生出万物,因此就叫他老子了。当时,称人的字是表示尊敬,称“老”更是对师长辈的尊称,这与今天称“老某”只是一般的称呼,称“某老”才是尊称不同。
不过,老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还真是个难题。历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52.6万多字的《史记》,但是在为老子这位道家圣人作评传时,只写了450多个字。这是没有办法,因为材料太少,司马迁治学又很严谨。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是介绍了老子的籍贯、姓氏、职务。老子是楚国的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这个苦县厉乡曲仁里在哪里呢?有人说在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东,今天在那里还有许多有关老子的遗迹。不过,学者也有认为老子的故乡在安徽的涡阳地区的。
《史记》记载,他是“周守藏室之史”,这个职务,现在许多研究《老子》的学者认为是周王室的图书管理员,一个小官吏;但是,从《庄子》《史记》的有关资料看,“周守藏室之史”这个官可不小。《庄子》记载,孔子第一次去拜见老子,是为了让自己的著作能被周王室所收藏。子路给孔子出主意说,听说原来的征藏吏老聃现在退休回家,可以去走走他的门路。在书写条件十分落后、又没有印刷术的情况下,著书立说能被王室收藏,非常不容易。退休的老子还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可见其地位之高。
不过老子的作用还不仅于此,他这个藏室应该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和档案,以及其他的东西,这就可能兼有像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这样的情况。老子就是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管理的这么一个馆长。这样比拟后,如果我们再往深里思考的话,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下的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经典、世界上的一大智慧?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这从他的职业,从他的工作岗位,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其中的秘密。
他做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兼做档案馆、博物馆的馆长,那么他有了特别丰富的知识与智慧的源泉。第一,他看到的东西远远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图书、档案、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因为一般人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他不仅看到大量的东西,而且还会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我们可以再想,他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级别的馆长,当时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阅图书的,那么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他碰到的就是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学者,并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当然他的知识、智慧在不断地丰富起来了。第三,他这个职位在京城,处于王朝、政权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