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幸福而教——教育长短论》既是一个教育行者近十余年牵挂中国教育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教育学者信马由缰、仰望星空之教育遐思的荟萃。
作者本着“教育最重要的宗旨在于帮助所有教育当事人追寻其‘真正的幸福’”的理念,对当代中国教育问题进行自由随性的思索。
“学校美育需要点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反对灌输”“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家”…… 对于这些有价值的话题,作者或片言只语,或长篇大论,文体随意,风格不拘。
第一辑 关切
003 合乎道德的教育与真正幸福的追寻
010 教师教育的概念解释
011 建立教师专业标准应当考虑的三个问题
015 教师德育专业化:一个时代的命题
022 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
037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
043 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
046 为幸福而教
057 专业伦理建设是班主任专业化工作的核心
059 个性自由与价值批判
061 学校美育需要点什么?
第二辑 忧虑
067 中国教育学者的三大悲哀
069 “学术腐败”“学术贿赂”与“学术打假”
072 我们为什么要反对灌输
073 反对抽象的人道主义
075 反对“学校崇拜”,维护教育生态
077 对“有偿家教”及其行政处理方式的若干思考
083 责任推诿: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病
085 感受差距
088 几点担忧
090 教学活动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
091 教育学研究的蛋与鸡
093 慎提“打破教授终身制”
095 新闻公正、职业道德与道德教育
097 一本糟糕透顶的译作
第四辑 记 忆
103 为“教育思想”做有准备的期待
107 多元文化时代中国德育的必然选择
111 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家
114 优秀班主任应做大教育家
116 愿名师走向更高远的境界
118 提倡教育习惯的反思
120 超越150分的语文教学
122 对诗词教育的审美期待
第三辑 期 待
127 先生之风
131 严慈相济的教育艺术
133 仁者黄济先生
137 一位有情有义的知识分子
141 子诺子言
152 博士论文后记
154 心的旅程
158 《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再版自序
159 《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前言
162 《名言集韵》序
164 冯婉祯博士论文序言
166 张宁娟《论批判型教师及其成长》序言
168 小学堂的大气派
170 成为北师大新的光荣
第五辑 思想
175 儒家德育思想的三大特色与优势
184 鲁洁教授的超越论教育哲学
195 小原国芳的富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4 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子诺子言——诺丁斯教授北京纪行
一、引子
2011年12月6日—10日,冬季的北京在浓雾消散之后迎来了几天晴空万里的好日子。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之一,关怀伦理、关怀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之一,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访问北京。鉴于诺丁斯教授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女性研究等领域广泛的国际影响,我以为,诺丁斯教授来访的意义堪比1919年约翰?杜威的中国之旅。她的来访不仅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当代学术史、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十分可惜的是,由于本人的懒惰、不愿“做大”(造势)的行事风格,也由于浮躁而没有文化的中国传媒缺乏应有的敏感性,诺丁斯教授的北京之行基本上是“悄悄地回,正如她悄悄地来”,没有它应该有的历史记录。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作为诺丁斯教授北京之行的邀请者和陪伴者,笔者郑重写下这篇纪行,聊解内心的歉疚,也与有缘人分享数日京城从游于大师的喜悦。
二、好事多磨
虽然直到这次诺丁斯教授来访我们才得谋面,但我与她的交往至少可以上溯到9年以前。而邀请诺丁斯的过程更是充满戏剧性的曲折。
2002年夏天我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做高级访问学者时,就曾经因为提高在美阅读、研究效率和回国后遴选译介有关著作的需要,写信给包括诺丁斯教授在内的多位资深的美国德育专家,请教“最近10年美国最重要的德育理论/实践方面的著作名录”(表格形式)。诺丁斯教授不仅很快回复,而且还在我设计的固定表格之外另外推荐了几本著作,并细心说明了推荐的理由。而年底的时候,我则错失了一次当面求教诺丁斯的绝好机遇——当我按照诺丁斯在e-mail里给我的详细地址到斯坦福大学校园拜访她时,却发现她已不住在斯坦福校园里。原来她早已于4年前荣誉退休并转往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任教了,而我在一个月前刚刚访问过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但从此我就有了一个真诚的愿望,希望有机会能够由自己邀请从没有到访中国大陆的诺丁斯教授访问北京。
2011年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启动“985”项目“国际教育前沿系列讲座”,大力度资助邀请世界知名学者来校作讲座。作为关怀教育理论大师的诺丁斯教授当然完全符合条件。于是我在学部的支持下很快向诺丁斯教授发出了邀请,并顺势诚恳邀请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荣誉研究员。经过多次e-mail及电话磋商,她最终愉快地接受了两项邀请,并确定于10月4—10日来京讲学。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最后一刻风云突变——3日晚,我收到诺丁斯表示抱歉的e-mail,说是由于她不了解到中国大陆需要签证、没有申请签证而被挡在登机口,再加上9月底刚刚痛失长子,她实在无法打起精神访问中国了!我虽失望之极,但也只好表示理解,等待更合适的机遇。
一个月后,我再次发出邀请,并通过好朋友、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于天龙博士(诺丁斯曾是天龙教育博士论文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参与游说,终于再次说动了诺丁斯,她确定于12月5—10日访问北京师范大学。
12月4日,雾锁京城,许多航班停飞。为了及时了解航班信息,我几乎在电脑前刷屏刷了一整天。就在我为了筹备去机场迎接诺丁斯的细节、查阅e-mail的时候,却蓦然发现“最后一刻”的悲剧似乎又要重演了!——以“我不知如何对你说”开始,诺丁斯在e-mail里解释说,她所乘坐的美联航航班糟糕透顶。从纽约起飞抵达芝加哥转机时,由于两家航空公司的衔接出了问题,她被无端告知:到北京的航班取消了!4日晚至5日凌晨(纽约当时是上午),我一再尝试打电话到诺丁斯的家,终于打通。接电话的是诺丁斯的先生吉姆(James Arthur Noddings,昵称为Jim)。虽然未曾谋面,我仍然能够感受到电话那边的吉姆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声若洪钟、十分豪爽。我说,吉姆,接到您的电话,是否意味着你们已经决定取消北京之行了?吉姆回答说,我想是的。强忍着强烈的失望情绪,我试着做最后的努力说:我理解你们现在一定很疲惫,但是,您知道吗,海报早已贴出去了,北京有太多的人在等着诺丁斯教授……而且吉姆,您自己不是也想看看长城吗?你们为什么不试一试,重新订票?吉姆笑了笑,同情地说他可以试着去和诺丁斯商量商量,然后看看能否买到合适的机票。一刻钟之后,吉姆居然朗声回电说,大陆航空告诉他们,还剩两张当天纽约直飞北京的机票,他们会马上出发去机场!
6日下午4点多,当我和温婉的诺丁斯、高大的吉姆在首都机场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我和一同前去迎接的博士生刘华杰都不禁有些手忙脚乱了——因为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飞越万水千山,举世景仰的诺丁斯教授真的已经微笑着抵达北京了!
三、关怀伦理的言说
在北京,诺丁斯的主要活动有四项:12月7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教育楼318室与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进行主题为“21世纪的教育”(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的非公开座谈;8日上午,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席《内尔?诺丁斯文集》出版座谈会并发表即席演说;9日上午,在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作为北京市“德育专家大讲堂”的主讲人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演讲“道德教育与关怀伦理”(Moral Education and Care Ethics);10日上午,作为“国际教育前沿系列讲座”的嘉宾之一面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师生演讲“关怀伦理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Care Ethics)。可以说,每一场言说都是妙语连珠、发人深省、精彩之极。对我来说,至少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1. 关系、同情与关怀
对于关怀伦理学或者女性伦理学来说,“关系”(relation)或者“关怀性关系”(caring relation)是最重要的关键词。诺丁斯在京期间的所有演讲都几乎一致强调了这一核心概念的至关重要性。
诺丁斯强调:只有注意、关切、接纳对象及其需要,“关怀者”(the carer)才能有真实的感受、动机,并找到关怀对方的切实方式;而“被关怀者”(the cared-for)的贡献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他作出适当反应表明他切实感受和得到了关怀,真正意义上的“关怀”才能成立——“就像婴儿用停止啼哭来证实母亲的关心、学生对特定问题的嗷嗷待哺确证了教师对他的鼓励、患者用渐渐放松的呼吸来回应医护人员的关照那样”。一句话,只有在“关系”之中才有所谓的“关怀”。诺丁斯也由此来明晰区分关系型关怀与传统的美德意义上的关怀——“我们关注的是‘关怀性关系’,而非只是‘仁慈的美德’。当由于种种原因‘关怀’不被被关怀者感受或接纳的时候,关怀伦理要求我们赶紧去做别的尝试,直到关怀关系成立。而美德伦理只是强调道德主体的个人参与、关怀者的德性品质,等等”;“被关怀者的反应如此重要,它不仅确认了关怀的存在,而且会进一步深化、拓展关怀关系,因而成为关怀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虽然诺丁斯承认伦理性关怀不同于自然性关怀,但是她仍然坚持出于爱的倾向的自然之爱的重要性。“按照康德的说法,妇女有天然的善和爱的倾向,但是她们可能缺乏真正德性所需要的道德推理能力。”
诺丁斯的反应是:“虽然关怀往往需要精明的推理,但它更需要基于移情(empathy)、同情(sympathy)等情感以形塑的对于需要帮助者的关怀动机!”由此,诺丁斯特别强调“移情”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当然,诺丁斯还特别强调:关怀伦理强调的移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同情——它不仅仅是对他人的理解,而是对他人的“感同身受”(feeling with)或者“读懂”(reading of)他人。也就是说,同情是对他人最深切的“理解+感受”。
鉴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倾向于对于“我们(自己人)”产生同情,而不容易产生对于他者的同情,所以诺丁斯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努力方向之一应当是:通过批判性思考帮助孩子们打开自己的心扉,发展更加超越自我的同情心或者“关系性同情”。诺丁斯举例说:当一个孩子对老爷爷说了大不敬的话之后,传统上妈妈总是会教育这个孩子说:“想想看如果别人这样对你,你会有什么感觉?”诺丁斯建议改成这样的互动:“孩子,你那样说话,你觉得此刻爷爷的感受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可以说,基于“关系”的思考,诺丁斯认为:聆听、关切他人的感受而非仅仅聚焦于自己,对于形成关怀、同情的品质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诺丁斯进一步认为“关系性同情对于国家事务、全球事务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2. 大地、合作与和平
内尔?诺丁斯是一个关怀伦理和关怀教育的理论家,而且她的理论思考本身也具有强烈的“关怀”特质。这一点几乎可以在她的所有言行中得到确证。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大地、合作、和平三个概念的独特解释。
在与研究生的座谈以及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发言中,诺丁斯都一再强调,她喜欢用“大地”(earth)而非“世界”(world)这个词汇去表达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你瞧:大地是什么?它是土地,是万物生长的地方,最为关键的是,它是我们的“家”!而“世界”则是由一大堆国家这样的东西组成的一个空间而已,它充满政治、危险而不是安全与温馨。
由此,她特别告诫她的听众:“千万别学美国——什么都要做世界第一!”因为当每一个国家都去拼命追求所谓的“世界第一”的时候,恶性竞争就会远远大于良好合作的可能,战争就会比和平的力量更大。诺丁斯特别强调21世纪教育要特别注意三大重要主题——“合作与竞争”(cooperation over competi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创新”(creativity)。其中,通过教育培育合作与良性竞争的精神是诺丁斯最为关心的主题。因为这一主题既与世界和平有关,也与每一个人的学习与生活幸福紧密相连。只有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真正兴趣、特长等去学习、生活,而非简单、生硬地与他人作比较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获得最合乎人性的和谐发展。由此她特别反对对所有孩子都进行千篇一律的、“对孩子有用”的教育。虽然诺丁斯曾经在小学和中学工作长达17年,虽然她曾经是一个能够特别生活化地进行教学、深受孩子们爱戴的数学老师,但是她仍然坚定地宣称:“什么几何啊、代数啊,大部分的数学知识,孩子们未来的日常生活都不一定能用得着。因此用不着非得逼迫所有孩子都学好那么多‘有用’的数学!”
“千万别学美国——什么都要做世界第一!”不仅是诺丁斯一个人的忠告,而且是诺丁斯夫妇高度认同的共识。记得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午餐桌上,吉姆居然对我开玩笑说:“教授,这些菜都美味极了!——我想,它们一定都是加利福尼亚出产的!”
12月6日下午刚刚抵达宾馆的时候,诺丁斯就送了我一本她的最新作品《和平教育——如何让我们学会相爱、拒绝战争》(Peace Education——How We Come to Love and Hate War)。我想,那一定是她基于关系、关怀理念而对世界和平与和平教育的最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