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不断探索、深化和拓展之中,而《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是其思想变化的第一个时期。起初,他携带着深受启蒙思潮、浪漫派学说和自由主义的熏陶而在德国思想论坛崭露头角的青春朝气走来,但遭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以往的理念相矛盾,以至于在其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为解决这些疑问,他不断地阅读、思考和尝试,提出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以后哲学思想的变革开启了方向。本书以此为中心线索,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新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黄建都 男,1983年生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
导论1
第一章“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一、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症结
二、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
三、遭遇具体问题
四、“用斧子去为自由战斗”
第二章理性自由与现实境遇
一、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二、“在书报检查法中,自由却是被惩罚者”
三、哲学是否该享有言论自由a
四、历史法学派能承担当代立法者的使命吗
五、“自由主义的华丽外衣掉下来了”
第三章物质利益对人的支配
一、自由——“不合心意的东西”
二、“下流的唯物主义”
三、“私人利益的切身需要,才是等级制度的建筑师”
第四章社会结构及其历史演进
一、“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刊布情形
二、所有制结构对政治设施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三、大革命宪法的价值追求
四、政治统治与普遍理性的背离
五、财产关系——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枢纽
六、人民主权及其代议制问题
七、通向社会历史深层的桥梁
第五章政治国家的异化及其扬弃(上)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意旨和文本疏证
二、黑格尔法哲学思想
三、理性、人民性——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前提
第六章政治国家的异化及其扬弃(下)
一、泛神论的神秘主义——“逻辑本身的事物”
二、主权在君——站在最高峰的肉体统治
三、官僚机构——“国家的市民社会”
四、等级要素——“立宪国家批准的法定的谎言”
第七章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
一、作为“能够产生后果事件”的《德法年鉴》
二、“情的批判”的原则
三、犹太精神——对自然和人的真正蔑视
四、当思想的闪电射入人民的园地
综论《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和马克思哲学的变革
一、聚讼纷纭的评论
二、在马克思思想的进程中
三、在同时代哲学图景的分野上
四、在当代实践格局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书目、期刊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哲学与现实
遥想2000多年前,哲学与现实是那样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运动场、市场、街头巷尾等公众场合与各式各样的人谈论哲学的问题,我们很难想象这种情景会出现在当今的世界和中国,这表明哲学与现实已经彼此疏远。
究其原因,现代哲学专业化、技术化的趋势是造成哲学与现实脱离的重要原因。以我们国家的哲学分科情况来看,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或社科院的哲学研究所,哲学作为一级学科下有8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和科学技术哲学。这些二级学科里又有更细的划分,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了不同的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发展哲学、社会哲学、实践哲学、历史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不一而足。虽然这种哲学的专业化、部门化对哲学研究的推进是必需的,但是,带来的问题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哲学不再是公众能讨论和过问的事情,哲学讨论成了仅属于哲学学科内的专业人士的权利,而且,伴随着哲学的专业化,各学科所使用的语言越来越晦涩难懂,哲学的语言仿佛巫师念的咒语,谁也听不懂。
这些情况越来越导致现实对哲学敬而远之,而哲学则把自己裹在象牙塔里,醉心于“冷静的自我审视”,哲学越来越成为脱离现实的天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