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改革受到数学教育哲学观的支配。数学教学的争议从根本上看是数学教育哲学观的争议。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起码的数学教育哲学修养。《新数学教育哲学》作者郑毓信结合当前数学教育课程改革,从数学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数学教育的若干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专著将从什么是数学,数学教育目标与数学教育的性质,数学学习观与数学教学观,做具有哲学思维的数学教师四个层次进行阐述。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取消了文理分科,对学生的数学水平提出了普遍的高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数学与我们如影随形,成了人们工作的“秘书”、生活的“伴侣”。置身于数字化时代的人们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期待。为了回应社会对数学教育的新期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我国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郑毓信教授的倾情力作《新数学教育哲学》!
对前十多年的课改,元芳你怎么看?
如何辨证认识建构主义、“四基”、“三维目标”?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讲授等学习形式,到底哪家强?
如何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新数学教育哲学》对这些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给予了明确回答。
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程序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委员。196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数学哲学、科学哲学、数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专门研究。曾多次赴英、美等国与我国港台地区作长期学术访问或合作研究,并先后应邀赴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多所著名大学作专题学术讲演。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30多篇,出版《数学方法论》、《数学文化学》、《西方数学哲学》、《科学哲学十讲》等专著31部,学术成果获省部级奖项7次。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IBC)编撰的《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
前言 开放的数学教育哲学研究
第一部分 什么是数学
第1章 数学观的多样性与数学的辩证性质
第2章 数学模式论及其教育涵义
第3章 数学活动论及其教育涵义
第4章 数学文化论与数学的文化价值
第二部分 数学教育目标与数学教育的性质
第5章 数学教育目标的现代发展
第6章 数学教育的性质及其“现代化问题”
第三部分 数学学习观与数学教学观
第7章 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
第8章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第四部分 做具有哲学思维的数学教师
第9章“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
第10章 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6个关键词
附录 莫让理论研究拖了实际工作的后腿
·教师与数学,二者理应相互交融、合二为一。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站在讲台上,他就是数学!他的身上应该自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数学光华与气息,一种源于理性、智慧、思辨的内在气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必要审视初期的一些做法:强调了对原来的数学课堂的批判后,是否还要去继承;在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后,是否还要充分发挥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作用;……这些或许都是些常识,但在所谓的“新理念”的光芒下往往连常识都会迷失,迷失在被煽动的浮躁之中。
·数学教学不应片面地强调“情境设置”,而是应当更加注重“情境设置”与“去情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知识的学习不仅直接关系到了思维方式的养成,也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
·最应该以人为本的是教育,可在中国,最应该以人为本的领域最不把人当人。
·我们应努力做好“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
·与单纯强调“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相比较,我们应当更加提倡“通过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或者说,“发展思维”)。
·我们应明确提倡并切实实现“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
·正是数学在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